后悬架拖曳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49410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0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悬架拖曳臂,其包括拖曳臂本体、一组第一翻边和一组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分别设置在所述拖曳臂本体的两侧面,沿所述拖曳臂本体的侧面向上延伸,所述第一翻边的一端终止于所述拖曳臂本体上转向节安装部的安装点前部;所述第一翻边的一端外边缘和所述转向节安装部的外边缘形成一过渡区,所述第二翻边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过渡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后悬架拖曳臂改进了翻边的过渡结构,提高其强度高,工艺成型简单,解决了原设计中翻边结构的应力集中问题,提高了疲劳寿命,满足了产品的性能要求。

Rear suspension trailing ar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悬架拖曳臂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悬架拖曳臂。
技术介绍
图1为现有技术中后悬架拖曳臂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后悬架拖曳臂中翻边过渡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在现有技术中,后悬架拖曳臂10为单片结构形式。为了增加拖曳臂与转向节安装点处的结构强度,在侧面增加翻边11。由于此处需要保留螺栓螺母的装配空间及避让其他周边零部件的包络空间,因此在转向节安装部位12的翻边不能完全延伸至末端,在安装点附近过渡结束。翻边断开处,结构强度低,容易应力集中,疲劳寿命降低,容易从此处开裂。图3为现有技术中后悬架拖曳臂中翻边过渡区域薄弱点改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装配空间及周边包络空间的允许范围内,将翻边过渡结构13整体向后延伸,由翻边过渡造成的结构减弱及薄弱点问题并没有解决,而是随着翻边过渡结构一起向后移动。这种结构同样会造成应力集中,降低疲劳寿命,导致性能无法满足要求。基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进一步改进了后悬架拖曳臂的结构,以期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后悬架拖曳臂容易造成应力集中,降低疲劳寿命等缺陷,提供一种后悬架拖曳臂。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后悬架拖曳臂,其特点在于,所述后悬架拖曳臂包括拖曳臂本体、一组第一翻边和一组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分别设置在所述拖曳臂本体的两侧面,沿所述拖曳臂本体的侧面向上延伸,所述第一翻边的一端终止于所述拖曳臂本体上转向节安装部的安装点前部;>所述第一翻边的一端外边缘和所述转向节安装部的外边缘形成一过渡区,所述第二翻边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过渡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翻边沿所述第一翻边的一端外边缘和所述转向节安装部的外边缘向外翻折。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翻边的高度为2-10mm。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向节安装部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翻边上靠近所述第二翻边处开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位。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翻边的外边缘呈弧形。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翻边的厚度与所述第一翻边的厚度相互匹配。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翻边、所述拖曳臂本体和所述第二翻边为一体成型。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转向节安装部上靠近所述第二翻边处设置有凹口。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凹口的内壁面为圆弧面。本技术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技术后悬架拖曳臂改进了翻边的过渡结构,提高其强度高,工艺成型简单,解决了原设计中翻边结构的应力集中问题,提高了疲劳寿命,满足了产品的性能要求。附图说明本技术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的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后悬架拖曳臂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后悬架拖曳臂中翻边过渡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后悬架拖曳臂中翻边过渡区域薄弱点改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后悬架拖曳臂的立体图。图5为图4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后悬架拖曳臂中第一翻边、第二翻边的示意图。【附图标记】后悬架拖曳臂10侧面增加翻边11转向节安装部位12翻边过渡结构13拖曳臂本体20第一翻边30第二翻边40转向节安装部50安装孔51安装孔位31凹口52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现在将详细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现在将详细参考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在所有附图中将使用相同的标记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此外,尽管本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是从公知公用的术语中选择的,但是本技术说明书中所提及的一些术语可能是申请人按他或她的判断来选择的,其详细含义在本文的描述的相关部分中说明。此外,要求不仅仅通过所使用的实际术语,而是还要通过每个术语所蕴含的意义来理解本技术。图4为本技术后悬架拖曳臂的立体图。图5为图4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后悬架拖曳臂中第一翻边、第二翻边的示意图。如图4至图6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后悬架拖曳臂,其包括拖曳臂本体20、一组第一翻边30和一组第二翻边40,将第一翻边30分别设置在拖曳臂本体20的两侧面,沿拖曳臂本体20的侧面向上延伸,第一翻边30的一端终止于拖曳臂本体20上转向节安装部50的安装点前部。第一翻边30的一端外边缘和转向节安装部50的外边缘形成一过渡区,第二翻边40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过渡区。优选地,第二翻边40沿第一翻边30的一端外边缘和转向节安装部50的外边缘向外翻折。第二翻边40的高度优选为2-10mm。进一步地,在转向节安装部50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51。更进一步地,在第一翻边30上靠近第二翻边40处开设有至少一个安装孔位31。第二翻边40的外边缘优选地呈弧形。此外,第二翻边40的厚度优选为与第一翻边30的厚度相互匹配。第一翻边30、拖曳臂本体20和第二翻边40优选为一体成型。优选地,转向节安装部50上靠近第二翻边40处设置有凹口52。凹口52的内壁面为圆弧面。根据上述结构描述,本技术后悬架拖曳臂为了解决由于翻边过渡不平顺,引起的安装点处结构强度减弱问题,重新设计了翻边过渡区域。其保留了安装孔位的平面,采用了翻边二次翻折的结构,二次翻边的高度约为2-10mm,使侧面翻边与安装点平面过渡平顺,使翻边到安装平面的结构强度保持平稳过渡。此外,为了避免现有技术中翻边延后引起的干涉问题(如图3所示),本技术后悬架拖曳臂在解决薄弱点问题的同时,保证了螺栓螺母的装配空间及周边零部件的包络(如图6所示)。第二翻边形成的过渡结构的强度高,工艺成型简单,解决了原设计中翻边结构的应力集中问题,提高了疲劳寿命,满足了产品的性能要求。本技术后悬架拖曳臂设计强度高,冲压成型简单,改善了目前市场中大多数单片式拖曳臂翻边过渡薄弱点的应力集中的问题,契合了目前各主机厂及零部件厂降本增效的成本要求及性能要求。虽然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些仅是举例说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技术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作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悬架拖曳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拖曳臂包括拖曳臂本体、一组第一翻边和一组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分别设置在所述拖曳臂本体的两侧面,沿所述拖曳臂本体的侧面向上延伸,所述第一翻边的一端终止于所述拖曳臂本体上转向节安装部的安装点前部;/n所述第一翻边的一端外边缘和所述转向节安装部的外边缘形成一过渡区,所述第二翻边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过渡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悬架拖曳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拖曳臂包括拖曳臂本体、一组第一翻边和一组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分别设置在所述拖曳臂本体的两侧面,沿所述拖曳臂本体的侧面向上延伸,所述第一翻边的一端终止于所述拖曳臂本体上转向节安装部的安装点前部;
所述第一翻边的一端外边缘和所述转向节安装部的外边缘形成一过渡区,所述第二翻边分别设置在对应的所述过渡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拖曳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边沿所述第一翻边的一端外边缘和所述转向节安装部的外边缘向外翻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拖曳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边的高度为2-1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悬架拖曳臂,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节安装部上开设有多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嘉敏闵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