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复合式功能的座椅结构,该结构的主座椅结构与副座椅结构于折叠时可形成一座椅,而在摊平时可行成一床组,且更可进一部的抬起副座椅结构而形成一躺椅,以具有多重变换的座椅结构。(*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座椅结构,尤其是涉及到一种具多重变换功能的具复合式功能的座椅结构,以可依使用者的使用目的而转换成所需的形态。
技术介绍
现今的生活愈来愈讲求所谓的多能性,尤其是在生活中所经常能使用的物品,其中,可供人休息的各种设备更是居家不可或缺的物品,如床组、座椅及躺椅,以往消费者购买时上述的物品时,就得需三样物品均购买,然而于现今房价高涨的时代,普通家庭所能容纳物品的空间逐渐显的不足,更何况上述所提及的产品均需占掉不小的空间,故,为搭配迎接未来将越来越拥挤的时代,未来使用的物品将有微小化的趋势,若无法缩减其体积时,则有附加的功能性也将为未来的趋势之一,因此专利技术人基于此远见,因此设计出具复合式功能的座椅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复合式功能的座椅结构,使用者于使用该座椅结构时,能以当时所需的条件变化该座椅结构成为座椅、床组及躺椅等任一的形态,不仅可节省使用者的消费金额,且更能避免先前为三样物品而占据太大的空间。本技术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一种具复合功能的座椅结构,其中包括有一主座椅架构,包含有一第一管件、一第二管件及二第一枢接装置,该第一管件及第二管件均呈现ㄇ字型的形态,且该第一管件的两端及该第二管件的两端分别均由该第一枢接装置连接;一副座椅架构,包含有一第三管件及一第四管件及一第二枢接装置,该第三管件及第四管件均呈现L字型的形态,该第三管件的一端与第四管件的一端分别枢接于该第一管件及该第二管件的边上,该第三管件及第四管件的另一端以该第二枢接装置连接,而该第二枢接装置的配置处搭配该第一枢接装置,使得该主座椅架构于折叠时,该副座椅架构也可一并折叠。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提供一种具复合式功能的座椅结构,使用者在使用该座椅结构时,能以当时所需的条件以变化该座椅结构成为座椅、床组及躺椅等任一的形态,且能搭配悬吊架构上,不仅可节省使用者的消费金额,且更能避免先前为三样物品而占据太大的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在床组形态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由床组转换成座椅前的侧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由床组转换成座椅后的侧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由床组转换成躺椅前的侧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由床组转换成躺椅后的侧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与一悬吊架构组合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在床组形态的立体示意图,本技术是一种具复合式功能的座椅结构,其中包括有一主座椅架构10,包含有一第一管件11、一第二管件12及二第一枢接装置13,该第一管件11及第二管件12均呈现ㄇ字型的形态,且该第一管件11的两端及该第二管件12的两端分别均由该第一枢接装置13连接,可呈现出具折叠的功效;一副座椅架构20,包含有一第三管件21及一第四管件22及一第二枢接装置23,该第三管件21及第四管件22均呈现L字型的形态,该第三管件21的一端与该第四管件22的一端分别枢接于该第一管件11及该第二管件12的边上,该第三管件21及该第四管件22的另一端以该第二枢接装置23连接,且该第二枢接装置23处可套设一套管24,该套管24可于该副座椅架构20上移动,以限制该第三管件21与第四管件22的相对应的关系,而该第二枢接装置23的配置处搭配该第一枢接装置13,使得该主座椅架构于折叠时,该副座椅架构也可一并折叠,且该主座椅架构10与该副座椅架构20枢接于一起的边可分别设有一卡制装置30(请配合参阅图3),该卡制装置30包括有一L型的卡制件31及一设于主座椅架构10的卡制块32,该卡制件31的一端连结至副座椅架构20上,且该卡制件31更具有一L型的一导槽310,以可容置该卡制块32;及该主座椅结构10更可搭配接合于一框体架构40,该框体架构40包含有二ㄇ字型的脚架41、两端分别连结于该二脚架41的二连接杆42及可结合于该二脚架41上的二扶手结构43,其一扶手结构具有一第三枢接装置44,该第三枢接装置44于本技术呈现床组或躺椅的形态时(请配合参阅图5),可往外倾倒呈现水平的形态,以可扩大使用者伸展的范围,且该主座椅架构10更可枢接一ㄇ字型的支撑架14,且该框体架构40设有具有一凹槽450的一凸件45,以可承接该支撑架14,本技术可装配适合的布料或其它组件(图中未画),以提供使用者乘坐。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图2本技术由床组转换成座椅前的侧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由床组转换成座椅后的侧视示意图,当使用者欲将本技术从床组变换至座椅的形态时,首先,先将该主座椅架构10的第二管件12旋转抬起至一高度,其旋转以该主座椅架构10与框体架构40枢接处为旋转中心,再将枢接于该第二管件12上的该支撑架14放置于该凸件45的凹槽450上,以固定该第二管件12,如此即形成座椅的形态。再请参阅图4及图5所示,图4为本技术由床组转换成躺椅前的侧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由床组转换成躺椅后的侧视示意图,当该使用者欲将本技术从床组变换躺椅的形态时,首先必须将该套管24移至该第二枢接装置23于其内部,以防止副座椅架构20运用该第二枢接装置23转动的可能,甚至该主座椅架构10因与该副座椅架构20枢接结合,而将形成无法动作的状态,然后再将该副座椅架构10旋转抬起,其旋转以该主座椅架构10及该副座椅架构20枢接处为旋转的中心,在该副座椅架构20抬起的同时,设置于该副座椅架构20的限制件31中的导槽310将顺着设置于该主座椅架构10的限制块32动作,且于最后可呈现出卡扣的形态,以形成躺椅的形态。请再参阅图6,为本技术与一悬吊架构组合的示意图,其中该框体架构40可搭配一悬吊架构50,使该框体架构40、主座椅架构10及副座椅架构20呈现悬空的形态,而该悬吊架构50至少包括有两支撑架51、一上连接杆52、一下连接杆53及两悬吊装置54,该上连接杆52及下连接杆53的两端分别连结于该两支撑架51,该两悬吊装置54其一端连接于上连接杆52上,另一端连接于该框体架构40的扶手结构43,而该下连接杆53设有具有一中空的固定件530,可于本技术形成床组或躺椅的形态时,该枢接于该主座椅架构10的固定架14可与该固定件530形成一连接关系,以具有防止摇晃的功效。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而并非限制本技术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技术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技术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权利要求1.一种具复合功能的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包括有一主座椅架构,包含有一第一管件、一第二管件及二第一枢接装置,该第一管件及第二管件均呈现ㄇ字型的形态,且该第一管件的两端及该第二管件的两端分别均由该第一枢接装置连接;一副座椅架构,包含有一第三管件及一第四管件及一第二枢接装置,该第三管件及第四管件均呈现L字型的形态,该第三管件的一端与第四管件的一端分别枢接于该第一管件及该第二管件的边上,该第三管件及第四管件的另一端以该第二枢接装置连接,而该第二枢接装置的配置处搭配该第一枢接装置,使得该主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复合功能的座椅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包括有:一主座椅架构,包含有一第一管件、一第二管件及二第一枢接装置,该第一管件及第二管件均呈现ㄇ字型的形态,且该第一管件的两端及该第二管件的两端分别均由该第一枢接装置连接;一副座椅架构 ,包含有一第三管件及一第四管件及一第二枢接装置,该第三管件及第四管件均呈现L字型的形态,该第三管件的一端与第四管件的一端分别枢接于该第一管件及该第二管件的边上,该第三管件及第四管件的另一端以该第二枢接装置连接,而该第二枢接装置的配置处搭配该第一枢接装置,使得该主座椅架构于折叠时,该副座椅架构也可一并折叠。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宗信,刘鑫祖,刘祖坤,
申请(专利权)人:基胜工业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