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光心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4374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04:08
一种共光心摄像装置,包括:在第一平面方向上呈弧形或环形分布的光学组件、与光学组件对应的反射镜组、连接反射镜组的若干挡光板及连接挡光板的防护球罩;光学组件包括镜头;反射镜组包括若干镜片,镜片分别与光学组件一一对应;镜片在第一平面方向上与光学组件对应分布;相邻的镜片之间形成有过渡边缘;挡光板与过渡边缘一一对应设置,挡光板与对应的过渡边缘连接;防护球罩分别与各挡光板的外侧连接;相邻的所述镜片的所在平面的交界为过渡边缘处,各所述挡光板的位置分别与所述过渡边缘处对应。通过挡光板处于不同的镜片及光学组件之间,避免镜片将入射光线反射至相邻一侧的光学组件中,防止渲染带的形成,提高图像的拼接效果。

Common optical center camer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共光心摄像装置
本技术涉及图像获取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共光心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获得广角或全景图像,现有方案一般通过共光心摄像机,令不同光学组件的虚拟光心重合,以解决不同角度图像的视差问题,令不同角度的图像良好拼接;共光心摄像机一般包含多个反射镜及摄像机,反射镜与摄像机之间一一对应,从外部入射的光线经反射镜反射至光学组件;理想情况下,入射光线经反射镜反射后反射至对应的光学组件上,然而,由于光学组件中镜头的参数或镜头与反光镜之间的位置关系等因素,导致入射光线经反射镜反射相邻的光学组件中,从而形成渲染带,导致不同光学组件所产生的图像在拼接形成全景图像时的质量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避免光学组件受相邻的反射镜影响的共光心摄像装置。一种共光心摄像装置,包括:在第一平面方向上呈弧形或环形分布的光学组件、与所述光学组件对应的反射镜组、连接所述反射镜组的若干挡光板及连接所述挡光板的防护球罩;所述光学组件包括镜头;所述反射镜组包括若干镜片,所述镜片分别与所述光学组件一一对应;所述镜片在所述第一平面方向上与所述光学组件对应分布;相邻的所述镜片之间形成有过渡边缘;所述挡光板与所述过渡边缘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挡光板与对应的所述过渡边缘连接;所述防护球罩分别与各所述挡光板的外侧连接;相邻的所述镜片的所在平面的交界为过渡边缘处,各所述挡光板的位置分别与所述过渡边缘处对应。上述共光心摄像装置,通过挡光板处于不同的镜片及光学组件之间,避免镜片将入射光线反射至相邻一侧的光学组件中,防止渲染带的形成,提高图像的拼接效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镜片之间为一体化连接;所述挡光板与所述反射镜组为一体化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球罩分别与所述反射镜组、各所述挡光板一体化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反射镜组及所述防护球罩采用透明材质一体注塑形成,所述镜片表面设有高反射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球罩的内表面或外表面设有增透膜。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组件还包括与所述镜头对应的图像传感器,所述镜头设有进光端及出光端,所述镜头的进光端与所述镜片相对设置,所述镜头的出光端与所述图像传感器对应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组件容置在所述防护球罩中。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镜头的进光端表面与所述第一平面平行设置,所述镜头的主体与所述第一平面垂直设置;所述镜片的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一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度。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球罩采用高透光材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所述反射镜组的承载支架,所述光学组件安装在所述承载支架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的共光心摄像装置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2为镜片与镜头之间的配合关系图;图3为不同角度的入射光线组合成共光心的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请参阅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方式的共光心摄像装置100,用于用于获取多角度或全景图像。该共光心摄像装置100包括在第一平面800方向上呈弧形或环形分布的光学组件20、与光学组件20对应的反射镜组30、连接反射镜组30的若干挡光板40及连接挡光板40的防护球罩50;光学组件20包括镜头21;反射镜组30包括若干镜片31,镜片31分别与光学组件20一一对应;镜片31在第一平面800方向上与光学组件20对应分布;相邻的镜片31之间形成有过渡边缘;挡光板40与过渡边缘一一对应设置,挡光板40与对应的过渡边缘连接;防护球罩50分别与各挡光板40的外侧连接;相邻的镜片31的所在平面的交界为过渡边缘处,各挡光板40的位置分别与过渡边缘处对应。通过挡光板40处于不同的镜片31及光学组件20之间,避免镜片31将入射光线反射至相邻一侧的光学组件20中,防止渲染带的形成,提高图像的拼接效果。进一步地,通过设置防护球罩50,对反射镜组30及光学组件20提供了保护,同时避免镜片31表面受到污损。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为避免装配过程产生的偏差令挡光板40偏离对应的过渡边缘,导致拼接图像的质量受到影响,各镜片31之间为一体化连接;挡光板40与反射镜组30为一体化连接;因而相邻镜片31及挡光板40在过渡边缘处一体化连接,从而挡光板40能与对应的过渡边缘准确对应,避免因装配过程导致挡光板40与过渡边缘之间存在缝隙或位置偏差而对拼接图像的质量造成影响。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为提高挡光板40的稳定性,及降低装配成本,防护球罩50分别与反射镜组30、各挡光板40一体化连接;由于防护球罩50同时与反射镜组30连接,使挡光板40的两侧边缘分别受到固定,提高了挡光板40的稳定性,在装配时避免了对挡光板40或防护球罩50的位置调节,提高了装配效率。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为方便反射镜组30、挡光板40及防护球罩50的生产制造,反射镜组30及防护球罩50采用透明材质一体注塑形成,镜片31表面设有高反射膜;由于反射镜组30及防护球罩50采用了相同材质,从而方便一体化设置,高反射膜令镜片31表面保持对光线的反射。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为提高防护球罩50的透光性,防护球罩50的内表面或外表面设有增透膜;以提高进入防护球罩50的光线的强度。请参阅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组件20还包括与镜头21对应的图像传感器22,镜头21设有进光端及出光端,镜头21的进光端与镜片31相对设置,镜头21的出光端与图像传感器22对应设置;入射光线以视角V1进入防护球罩50后,在镜片31表面发生反射,在镜片31后光轴延长线上,形成一等效的虚拟点O1,其对光线的视角V1等于产生的反射光线进入光学组件20的视角V2,视角V2为光学组件20的实际光心O2形成的视场角,上述镜片31光轴延长线上的虚拟点O1即为镜片31对应光学组件20的等效光心。请参阅图3,利用镜片31将不同光学组件20的光心转化为镜片31后光轴延长线上的等效点,可以通过调整镜片31的角度,使等效点重合,达到不同光学组件20共光心,消除同一点在不同光学组件20的视差;图3中所示阴影部分为相邻光学组件20的视角重合场景,重合的场景通过图像算法虚拟化处理解决。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光学组件20容置在防护球罩50中。请参阅图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为方便获得规则的拼接图像,镜头21的进光端表面与第一平面800平行设置,镜头21的主体与第一平面800垂直设置;镜片31的所在平面与第一平面800之间的夹角α为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共光心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第一平面方向上呈弧形或环形分布的光学组件、与所述光学组件对应的反射镜组、连接所述反射镜组的若干挡光板及连接所述挡光板的防护球罩;所述光学组件包括镜头;所述反射镜组包括若干镜片,所述镜片分别与所述光学组件一一对应;所述镜片在所述第一平面方向上与所述光学组件对应分布;相邻的所述镜片之间形成有过渡边缘;所述挡光板与所述过渡边缘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挡光板与对应的所述过渡边缘连接;所述防护球罩分别与各所述挡光板的外侧连接;相邻的所述镜片的所在平面的交界为过渡边缘处,各所述挡光板的位置分别与所述过渡边缘处对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光心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第一平面方向上呈弧形或环形分布的光学组件、与所述光学组件对应的反射镜组、连接所述反射镜组的若干挡光板及连接所述挡光板的防护球罩;所述光学组件包括镜头;所述反射镜组包括若干镜片,所述镜片分别与所述光学组件一一对应;所述镜片在所述第一平面方向上与所述光学组件对应分布;相邻的所述镜片之间形成有过渡边缘;所述挡光板与所述过渡边缘一一对应设置,所述挡光板与对应的所述过渡边缘连接;所述防护球罩分别与各所述挡光板的外侧连接;相邻的所述镜片的所在平面的交界为过渡边缘处,各所述挡光板的位置分别与所述过渡边缘处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光心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镜片之间为一体化连接;所述挡光板与所述反射镜组为一体化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共光心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球罩分别与所述反射镜组、各所述挡光板一体化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共光心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组及所述防护球罩采用透明材质一体注塑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学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