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液体混合反应釜,包括釜体、基液投入装置、辅液添加装置、搅拌装置及驱动装置;基液投入装置设在釜体侧壁上,辅液添加装置位于釜体上方,驱动装置位于辅液添加装置与釜体之间,搅拌装置位于釜体内;搅拌装置包括旋转轴和多根搅拌杆;旋转轴顶端伸出釜体后再穿过驱动装置与辅液添加装置连接;每根搅拌杆均设在旋转轴上,旋转轴和各搅拌杆均中空分别形成进液主管和布液支管,进液主管进液端连接辅液添加装置出液口,进液主管出液端分别与各布液支管进液口连通;每根布液支管上开设若干个布液孔。该液体混合反应釜,搅拌装置旋转的同时添加辅液,且带动挡环内混合液向上,挡环外侧混合液穿过通水孔到挡环内侧,提高搅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体混合反应釜
本技术涉及搅拌混合
,具体为一种液体混合反应釜。
技术介绍
很多液体半成品或成品的配置均需要把数种液态原料进行混合,现今常见的反应釜,是从进料口投入需要混合的所有物料,再通过旋转轴带动搅拌杆进行搅拌混合,效率不高,且被搅拌的液体单向流动,反应釜内壁附近的液体和搅拌轴附近的液体浓度需要长时间搅拌才能混合均匀,效率非常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液体混合反应釜,解决了以往液体混合反应釜进行搅拌时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液体混合反应釜,包括釜体、基液投入装置、辅液添加装置、带有布液功能的搅拌装置及用于驱动搅拌装置转动的驱动装置;所述基液投入装置设置在釜体侧壁上,所述辅液添加装置位于釜体上方,所述驱动装置位于辅液添加装置与釜体之间,所述搅拌装置位于釜体内;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旋转轴和多根搅拌杆;所述旋转轴顶端伸出釜体后再穿过驱动装置与辅液添加装置相连接;每根所述搅拌杆均设置在旋转轴上,旋转轴和各搅拌杆均中空并分别形成进液主管和布液支管,进液主管的进液端连接辅液添加装置出液口,进液主管的出液端分别与各布液支管进液口相连通;每根所述布液支管上开设有若干个布液孔。进一步,所述搅拌装置还包括多根弧形杆,每根所述弧形杆两端均连接在旋转轴上;每根所述搅拌杆一端与旋转轴相连接,每根所述搅拌杆另一端与弧形杆相连接。进一步,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主动皮带轮、从动皮带轮、皮带和电机;所述电机安装在釜体上,所述电机转子与主动皮带轮相连接,所述皮带套接在主动皮带轮和从动皮带轮上,所述从动皮带轮固定连接在旋转轴上。进一步,所述辅液添加装置包括辅液储罐、辅液导管及辅液计量泵;所述辅液计量泵设置在辅液导管上;所述辅液导管进液端与辅液储罐出液口相连通,所述辅液导管的出液端连接有旋转接头,所述旋转接头下端与旋转轴相连通。进一步,所述基液投入装置包括基液储罐、基液导管及基液计量泵;所述基液导管进液端与基液储罐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基液导管的出液端伸入釜体内,所述基液导管上设置有基液计量泵。进一步,所述釜体内底壁设置有挡环,所述挡环下方设置有若干个通水孔。进一步,所述旋转轴上设置有防止进液主管内辅液倒流的止回阀。进一步,所述釜体内底壁设置有轴承座,所述旋转轴底端插接在轴承座内。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带有布液功能的搅拌装置,搅拌的同时,辅液通过旋转轴和搅拌杆的中空管道添加到反应釜内,提高搅拌效率;釜体内底壁设置挡环,搅拌装置旋转时,带动挡环内的混合液随着搅拌离心向上移动,从而使挡环外侧的混合液穿过通水孔进入挡环内侧,形成定向液流,进一步提高搅拌效率。设计简单合理,搅拌装置全机械设置,不易损坏,检修方便快捷,高效搅拌,节约成本;计量泵设置,调节基液和辅液的投入比例,待混合的原液一次性投入各自的储液罐,无需每次搅拌前投入定量原液。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液体混合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釜体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2的半剖视图;其中:1.釜体;2.基液投入装置;21.基液储罐;22.基液导管;23.基液计量泵;3.辅液添加装置;31.辅液储罐;32.辅液导管;33.辅液计量泵;34.旋转接头;4.驱动装置;41.主动皮带轮;42.从动皮带轮;43.皮带;44.电机;5.旋转轴;51.进液主管;6.搅拌杆;61.布液支管;62.布液孔;7.弧形杆;8.挡环;81.通水孔;9.止回阀;10.轴承座。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液体混合反应釜,包括釜体1、基液投入装置2、辅液添加装置3、搅拌装置及驱动装置4;搅拌装置带有布液功能,驱动装置4用于驱动搅拌装置转动;基液投入装置2设置在釜体1侧壁上,辅液添加装置3位于釜体1上方,驱动装置4位于辅液添加装置3与釜体1之间,搅拌装置位于釜体1内。釜体1底部设置有出液管,该出液管出液端设置有盖帽。其中,搅拌装置包括旋转轴5和多根搅拌杆6,本实施例中的搅拌杆6优选为六根;旋转轴5顶端伸出釜体1后再穿过驱动装置4与辅液添加装置3相连接;每根搅拌杆6均设置在旋转轴5上,旋转轴5和各搅拌杆6均中空并分别形成进液主管51和布液支管61,进液主管51的进液端连接辅液添加装置3出液口,进液主管51的出液端分别与各布液支管61进液口相连通;每根所述布液支管61上开设有若干个布液孔62。旋转轴5上设置有止回阀9,防止进液主管51内的辅液倒流。旋转轴5上端连接辅液添加装置,当旋转轴5和搅拌杆6转动的同时,辅液通过进液主管51和布液支管61添加到反应釜内与基液混合,提高搅拌效率。为了提高搅拌效率,搅拌装置还包括多根弧形杆7,本实施例中的弧形杆7优选为两根,每根弧形杆7两端均连接在旋转轴5上;每根搅拌杆6一端与旋转轴5相连接,每根搅拌杆6另一端与弧形杆7相连接。弧形杆7和搅拌杆6随着旋转轴5转动,增大了与混合液接触面积,搅拌效率更高。且与各搅拌杆6连接设置,提高搅拌杆6的支撑强度。如图3所示,釜体1内底壁设置有挡环8,挡环8下方设置有若干个通水孔81。搅拌装置旋转时,挡环8内的混合液随着搅拌离心向上移动溢入挡环8外,挡环8外侧的混合液自重下移,混合液受压穿过通水孔81进入挡环8内侧,形成定向液流,内壁附近的混合液及时被搅拌,进一步提高搅拌效率。优选地,通水孔81设置成开口向内倾斜状,方便混合液从挡环8外侧进入挡环8内侧。为实现搅拌装置具有布液功能,驱动装置4的具体结构为:包括主动皮带轮41、从动皮带轮42、皮带43和电机44;电机44安装在釜体1上,电机44转子与主动皮带轮41相连接,皮带43套接在主动皮带轮41和从动皮带轮42上,从动皮带轮42固定连接在旋转轴5上。旋转轴5从釜体1内伸出,穿过从动皮带轮42后连接辅液添加装置3。辅液添加装置3的具体结构为:包括辅液储罐31、辅液导管32及辅液计量泵33;辅液储罐31一侧设置有添液管,该添液管进液端设置有盖帽。辅液计量泵33设置在辅液导管32上;调节辅液的投入比例,辅液导管32进液端与辅液储罐31出液口相连通,辅液导管32的出液端连接有旋转接头34,旋转接头34下端与旋转轴5相连通。基液投入装置2的具体结构为:包括基液储罐21、基液导管22及基液计量泵23;基液储罐21一侧设置有加液管,该加液管进液端设置有盖帽。基液导管22进液端与基液储罐21的出液口相连通,基液导管22的出液端伸入釜体1内,基液导管22上设置有基液计量泵23,调节基液的投入比例。通过基液计量泵23和辅液计量泵33的共同作用,调节基液和辅液的投入比例,待混合的原液一次性投入各自的储液罐,无需每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体混合反应釜,其特征是,包括釜体(1)、基液投入装置(2)、辅液添加装置(3)、带有布液功能的搅拌装置及用于驱动搅拌装置转动的驱动装置(4);所述基液投入装置(2)设置在釜体(1)侧壁上,所述辅液添加装置(3)位于釜体(1)上方,所述驱动装置(4)位于辅液添加装置(3)与釜体(1)之间,所述搅拌装置位于釜体(1)内;/n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旋转轴(5)和多根搅拌杆(6);所述旋转轴(5)顶端伸出釜体(1)后再穿过驱动装置(4)与辅液添加装置(3)相连接;每根所述搅拌杆(6)均设置在旋转轴(5)上,旋转轴(5)和各搅拌杆(6)均中空并分别形成进液主管(51)和布液支管(61),进液主管(51)的进液端连接辅液添加装置(3)出液口,进液主管(51)的出液端分别与各布液支管(61)进液口相连通;每根所述布液支管(61)上开设有若干个布液孔(6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体混合反应釜,其特征是,包括釜体(1)、基液投入装置(2)、辅液添加装置(3)、带有布液功能的搅拌装置及用于驱动搅拌装置转动的驱动装置(4);所述基液投入装置(2)设置在釜体(1)侧壁上,所述辅液添加装置(3)位于釜体(1)上方,所述驱动装置(4)位于辅液添加装置(3)与釜体(1)之间,所述搅拌装置位于釜体(1)内;
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旋转轴(5)和多根搅拌杆(6);所述旋转轴(5)顶端伸出釜体(1)后再穿过驱动装置(4)与辅液添加装置(3)相连接;每根所述搅拌杆(6)均设置在旋转轴(5)上,旋转轴(5)和各搅拌杆(6)均中空并分别形成进液主管(51)和布液支管(61),进液主管(51)的进液端连接辅液添加装置(3)出液口,进液主管(51)的出液端分别与各布液支管(61)进液口相连通;每根所述布液支管(61)上开设有若干个布液孔(6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混合反应釜,其特征是,所述搅拌装置还包括多根弧形杆(7),每根所述弧形杆(7)两端均连接在旋转轴(5)上;
每根所述搅拌杆(6)一端与旋转轴(5)相连接,每根所述搅拌杆(6)另一端与弧形杆(7)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混合反应釜,其特征是,所述驱动装置(4)包括主动皮带轮(41)、从动皮带轮(42)、皮带(43)和电机(44);所述电机(44)安装在釜体(1)上,所述电机(44)转子与主动皮带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森,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