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外导体及板间射频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41845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03: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适应外导体及板间射频连接器,包括沿轴向嵌套设置的第一外导体和第二外导体;所述的嵌套至少包括活动式挂接,还包括轴向限位卡接,且在轴向限位卡接处的第一外导体端部设置径向弹性变形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自适应外导体具有两个部分,且两个部分的外导体之间通过轴向的挂接和卡接的结构配合,形成了轴向浮动的自由度和轴向浮动的限制性,自适应效果好,能实现稳定的电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适应外导体及板间射频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射频连接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自适应外导体及板间射频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电子设备中,往往设置有多块印制板,有些印制板是上下垂直叠层安装的。而垂直叠层安装的印制板之间又避免不了信号的互联互通,这时往往需要采用板间电连接器,对于射频微波信号就需要采用板间射频连接器。而传统的板间射频连接器由公连接器与母连接器配对使用。公连接器与母连接器被分别预设在需要垂直连接的两块印制板上,对准后插合,完成板间垂直连接。如中国专利CN201438524U技术的“板对板连接器”,包括上插座、下插座及通过浮动结构设置于上、下插座之间的转接头,浮动结构可实现上插座相对下插座的径向和轴向浮动。该传统的板间射频连接器具有以下缺陷:1、传统的板间射频连接器需要公母连接器配对使用,插合后的高度较高,致使印制板之间的间隙加大;2、一组传统的板间射频连接器只能传输一路射频信号;3、传统的板间射频连接器定位要求较高,在多组使用时对准插合困难;3、传统的板间射频连接器公母插合时具有一定的插拔力,多组使用时插拔力很大,造成印制板安装、拆解困难且容易受力损坏;4、传统的板间射频连接器结构复杂、安装复杂、体积较大,增大了电子设备的体积和重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和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适应外导体及板间射频连接器,本技术的自适应外导体具有两个部分,且两个部分的外导体之间通过轴向的挂接和卡接的结构配合,形成了轴向浮动的自由度和轴向浮动的限制性,自适应效果好,能实现稳定的电连接。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包括:遵从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一种自适应外导体,包括沿轴向嵌套电连接的第一外导体和第二外导体;所述的嵌套至少包括活动式挂接,还包括轴向限位卡接,且在轴向限位卡接处设置径向弹性变形体。可选的,所述的活动式挂接为卡爪和卡口挂接的结构;所述的轴向限位卡接为凸台卡接的结构;所述的径向弹性变形体为沿周向设置的多个分瓣体。可选的,所述的第一外导体的非嵌套端和第二外导体的非嵌套端均设置弹性触体;所述的弹性触体为沿径向延伸的弹性缓冲件。可选的,所述的弹性触体包括沿径向离心方向均匀延伸设置的多个轮叶。可选的,所述的弹性触体为沿径向延伸设置的环片,在所述的环片上至少设置一圈压环。可选的,所述的弹性触体为沿径向延伸设置的间歇性环片,在所述的间歇性环片上至少设置一圈压环。可选的,所述的弹性触体为沿径向延伸设置的环片,在所述的环片上至少设置一个簧口,在所述的簧口内至少设置一个簧片。可选的,所述的第一外导体一端设置第一弹性触体,第一外导体的另一端设置径向弹性变形体,在第一外导体的壁体上设置卡口;所述的第二外导体一端设置卡爪,第二外导体的另一端设置第二弹性触体,且在第二外导体的内壁上设置至少一圈限位台;所述的卡爪与卡口挂接,所述的径向弹性变形体与限位台卡接,所述的第一弹性触体和第二弹性触体均为沿径向延伸的弹性缓冲件。遵从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一种板间射频连接器,包括内导体、外导体、绝缘体和弹簧,所述的绝缘体包括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和第三绝缘体,所述的外导体为本技术所述的自适应外导体;所述的外导体和内导体同轴套设,第一绝缘体隔离内导体和外导体,第二绝缘体和第三绝缘体分别套设在外导体的两个端部,所述的弹簧套设在第二绝缘体和第三绝缘体之间的外导体上。可选的,所述的第一绝缘体包括管状的支撑体,在支撑体的一端设置第一支撑隔离台,在支撑体的另一端依次同轴设置限位隔离台和第二支撑隔离台。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自适应外导体具有两个部分,且两个部分的外导体之间通过轴向的挂接和卡接的结构配合,形成了轴向浮动的自由度和轴向浮动的限制性,自适应效果好,能实现稳定的电连接。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板间射频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第一外导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第二外导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绝缘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四种弹性触体结构示意图,第一弹性触体的结构可以选用四种方案中的一种,第二弹性触体的结构可以选用四种方案中的一种;其中图a第一种弹性触体结构示意图,图b是第二种弹性触体结构示意图,图c是第三种弹性触体结构示意图,图d是第四种弹性触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外导体、11(11’或11”)-第一弹性触体、111-第一压环、112-第二压环、111’-簧口、112’-簧片、12-卡口、13-凸台、14-径向弹性变形体;2-第二外导体、21-卡爪、22-第一限位台、23-第二限位台、24-第三限位台、25-第二弹性触体;3-第一绝缘体、31-第一支撑隔离台、32-支撑体、33-限位隔离台、34-第二支撑隔离台;4-内导体、5-第二绝缘体、6-弹簧、7-第三绝缘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以相应附图的图面为基准定义的,“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结合图1-5,本技术的自适应外导体,包括沿轴向嵌套电连接的第一外导体1和第二外导体2;嵌套至少包括活动式挂接,还包括轴向限位卡接,且在轴向限位卡接处设置径向弹性变形体14。本技术的自适应外导体具有两个部分,且两个部分的外导体之间通过轴向的挂接和卡接的结构配合,形成了轴向浮动的自由度和轴向浮动的限制性,自适应效果好,能实现稳定的电连接。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比如活动式挂接为卡爪21和卡口12挂接的结构,卡爪21的结构可以是“7”字形的结构,卡口12的结构可以是筒壁开窗式的结构,两者通过勾爪进行搭接、挂接的活动式连接;轴向限位卡接为凸台13卡接的结构,凸台式的卡接结构可以进行轴向和径向活动的限制,即让两部连接的外导体在具有一定的连接、活动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限定,使两者的相对运动停留在一定的范围内;径向弹性变形体14为沿周向设置的多个分瓣体,凸台13的结够可以设置在径向弹性变形体14上,与径向弹性变形体14的分瓣结构配合,即实现了轴向的限位,还具有一定的径向弹性变形能力,保证了轴向限位和一定活动能力的定制。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第一外导体1的非嵌套端和第二外导体2的非嵌套端均设置弹性触体;弹性触体为沿径向延伸的弹性缓冲件。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弹性触体为沿径向延伸的弹性缓冲件;弹性缓冲件沿轴向和/或径向具有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适应外导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轴向嵌套电连接的第一外导体(1)和第二外导体(2);/n所述的嵌套至少包括活动式挂接,还包括轴向限位卡接,且在轴向限位卡接处设置径向弹性变形体(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适应外导体,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轴向嵌套电连接的第一外导体(1)和第二外导体(2);
所述的嵌套至少包括活动式挂接,还包括轴向限位卡接,且在轴向限位卡接处设置径向弹性变形体(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适应外导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动式挂接为卡爪(21)和卡口(12)挂接的结构;所述的轴向限位卡接为凸台(13)卡接的结构;所述的径向弹性变形体(14)为沿周向设置的多个分瓣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适应外导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外导体(1)的非嵌套端和第二外导体(2)的非嵌套端均设置弹性触体;所述的弹性触体为沿径向延伸的弹性缓冲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外导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触体包括沿径向离心方向均匀延伸设置的多个轮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外导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触体为沿径向延伸设置的环片,在所述的环片上至少设置一圈压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外导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触体为沿径向延伸设置的间歇性环片,在所述的间歇性环片上至少设置一圈压环。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适应外导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触体为沿径向延伸设置的环片,在所述的环片上至少设置一个簧口(111’),在所述的簧口(111’)内至少设置一个簧片(1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向文党作红王升峰张乔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