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污染阻燃聚碳酸酯复合片材及其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1150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10:07
本申请提供一种抗污染阻燃聚碳酸酯复合片材及其连接结构,包括玻纤板以、第一板和第二板,第一板和第二板的表面涂覆抗污染涂层;玻纤板两侧表面中部设置一对第一凸起,第一板和第二板表面设置第一凹槽,第一凸起可卡接在第一凹槽内;第一板表面的四角分别向内凹陷有第一螺纹槽,玻纤板对应设置第一通孔,第二板对应设置第二通孔,第一螺柱及第一螺母将第一板、玻纤板及第二板固定连接在一起。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两层聚碳酸酯板之间增设玻纤板、并在聚碳酸酯板的表面涂覆抗污染涂层,可以使得复合片材具有高阻燃性、防污染、轻量化及强度大等优点。

Anti pollution and flame retardant polycarbonate composite sheet and its connection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抗污染阻燃聚碳酸酯复合片材及其连接结构
本公开涉及聚碳酸酯片材
,具体涉及一种抗污染阻燃聚碳酸酯复合板及其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聚碳酸酯板简称PC板,是以聚碳酸酯聚合物为原料,采用先进的配方和最新的挤出工艺技术制造而得。PC板是一种新型的高强度、透光建筑材料,是取代玻璃、有机玻璃的最佳建材。PC板比夹层玻璃、钢化玻璃、中空玻璃等更具轻质、耐候、超强、阻燃、隔音等优异性能,成为深受欢迎的建筑装饰材料。PC板的缺点是成形产品内部应力较大,应力导致产品开裂较严重,通过在PC材料中通过玻璃纤维增强或共混改性等方法进行改进。PC板本身具有一定阻燃性,若满足电子器件等高阻燃要求的应用领域,还需要对PC板做阻燃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抗污染阻燃聚碳酸酯复合片材及其连接结构。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抗污染阻燃聚碳酸酯复合片材,包括玻纤板以及位于所述玻纤板两侧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靠近所述复合片材安装对象的表面,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均为聚碳酸酯材质;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远离所述玻纤板的表面涂覆抗污染涂层;所述玻纤板对应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的侧面中部分别设置一个第一凸起,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侧面对应所述第一凸起分别向内凹陷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起可活动地卡接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尺寸一致;所述玻纤板对应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的侧面分别设置环绕在所述第一凸起外围的若干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的侧面对应所述第二凹槽分别设置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可活动地卡接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凸起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尺寸;所述第一板靠近所述玻纤板的侧面的四角分别向内凹陷有第一螺纹槽,所述玻纤板对应所述第一螺纹槽设置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板对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均设置内螺纹;第一螺柱依次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及第一通孔后将其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一螺纹槽内,所述第一通孔孔径等于所述第一螺柱直径,所述第一螺纹槽孔径及第二通孔孔径均大于所述第一螺柱直径;位于所述第二板上表面的第一螺母套接在所述第一螺柱的端部,所述第一板、玻纤板及第二板通过所述第一螺母固定连接在一起。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凹槽内设置围绕槽壁一圈的泡沫垫条。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凸起的表面轮廓为尖锥状。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凸起的表面轮廓为圆弧型或尖锥状。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抗污染阻燃聚碳酸酯复合片材的连接结构,还包括位于相邻所述复合片材之间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下表面固定在所述安装对象的表面;所述连接件包括底板以及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竖直设置的竖直杆,所述竖直杆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伸出至所述复合片材的上方;一对所述第一螺柱位于所述第一螺母上方的端部设置一对第三通孔;所述竖直杆对应所述第三通孔设置第四通孔,第一螺栓穿过一对所述第三通孔及第四通孔后通过第二螺母将相邻的两个所述复合板材与所述连接件连接在一起。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竖直杆对应一对所述第一螺柱的侧面分别设置减震弹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竖直杆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竖直杆靠近所述复合片材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对可折叠地翼板,每对所述翼板可活动地固定在所述竖直杆一侧侧面的相对侧边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抗污染阻燃聚碳酸酯复合片材,包括玻纤板以及位于所述玻纤板两侧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靠近所述复合片材安装对象的表面,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均为聚碳酸酯材质;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远离所述玻纤板的表面涂覆抗污染涂层;所述玻纤板对应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的侧面中部设置一对第一凸起,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侧面对应所述第一凸起分别向内凹陷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起可活动地卡接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凹槽的尺寸一致;所述玻纤板对应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的侧面分别设置环绕在所述第一凸起外围的若干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的侧面对应所述第二凹槽分别设置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可活动地卡接在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二凸起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凹槽的尺寸;所述第一板靠近所述玻纤板的侧面的四角分别向内凹陷有第一螺纹槽,所述玻纤板对应所述第一螺纹槽设置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板对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均设置内螺纹;第一螺柱依次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及第一通孔后将其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一螺纹槽内,所述第一通孔孔径等于所述第一螺柱直径,所述第一螺纹槽孔径及第二通孔孔径均大于所述第一螺柱直径;位于所述第二板上表面的第一螺母套接在所述第一螺柱的端部,所述第一板、玻纤板及第二板通过所述第一螺母固定连接在一起。通过在两层聚碳酸酯板之间增设玻纤板、并在聚碳酸酯板的表面涂覆抗污染涂层,可以使得复合片材具有高阻燃性、防污染、轻量化及强度大等优点。在玻纤板上设置第一凸起及第二凹槽,并在聚碳酸酯板上设置对应的第一凹槽及第二凸起,可以在玻纤板及聚碳酸酯板连接时起到定位安装的作用。设置在板材四角的第一螺柱及配套的螺母将玻纤板及一对聚碳酸酯板固定连接在一起,形成复合片材。本申请提供一种抗污染阻燃聚碳酸酯复合片材的连接结构,还包括位于相邻所述复合片材之间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下表面固定在所述安装对象的表面;所述连接件包括底板以及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竖直设置的竖直杆,所述竖直杆远离所述底板的一端伸出至所述复合片材的上方;一对所述第一螺柱位于所述第一螺母上方的端部设置一对第三通孔;所述竖直杆对应所述第三通孔设置第四通孔,第一螺栓穿过一对所述第三通孔及第四通孔后通过第二螺母将相邻的两个所述复合板材与所述连接件连接在一起。相邻的复合片材通过一件可活动的连接件连接在一起并且共同安装在安装对象上。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凸起与第一凹槽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凹槽内泡沫垫条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述文字标注表示为:100、玻纤板;110、第一凸起;120、第二凸起;201、第一凹槽;202、第二凹槽;210、第一板;220、第二板;300、抗污染涂层;400、第一螺柱;500、第一螺母;600、泡沫垫条;700、连接件;710、底板;720、竖直杆;721、第一螺栓;722、翼板;800、减震弹簧;900、安装对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如图1及图2所示为本申请的第一种实施例,包括玻纤板100以及位于所述玻纤板100两侧的第一板210和第二板220,所述第一板210靠近所述复合片材安装对象900的表面,第一板210和第二板220远离所述玻纤板100的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抗污染阻燃聚碳酸酯复合片材,其特征在于,包括玻纤板(100)以及位于所述玻纤板(100)两侧的第一板(210)和第二板(220),所述第一板(210)靠近所述复合片材安装对象(900)的表面,所述第一板(210)和第二板(220)均为聚碳酸酯材质;所述第一板(210)和第二板(220)远离所述玻纤板(100)的表面涂覆抗污染涂层(300);/n所述玻纤板(100)对应所述第一板(210)和第二板(220)的侧面中部分别设置一个第一凸起(110),所述第一板(210)和第二板(220)侧面对应所述第一凸起(110)分别向内凹陷设有第一凹槽(201),所述第一凸起(110)可活动地卡接在所述第一凹槽(201)内;所述第一凸起(110)与所述第一凹槽(201)的尺寸一致;/n所述玻纤板(100)对应所述第一板(210)和第二板(220)的侧面分别设置环绕在所述第一凸起(110)外围的若干个第二凹槽(202),所述第一板(210)和第二板(220)的侧面对应所述第二凹槽(202)分别设置第二凸起(120),所述第二凸起(120)可活动地卡接在所述第二凹槽(202)内;所述第二凸起(120)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凹槽(202)的尺寸;/n所述第一板(210)靠近所述玻纤板(100)的侧面的四角分别向内凹陷有第一螺纹槽,所述玻纤板(100)对应所述第一螺纹槽设置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板(220)对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均设置内螺纹;第一螺柱(400)依次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及第一通孔后将其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一螺纹槽内,所述第一通孔孔径等于所述第一螺柱(400)直径,所述第一螺纹槽孔径及第二通孔孔径均大于所述第一螺柱(400)直径;位于所述第二板(220)上表面的第一螺母(500)套接在所述第一螺柱(400)的端部,所述第一板(210)、玻纤板(100)及第二板(220)通过所述第一螺母(500)固定连接在一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抗污染阻燃聚碳酸酯复合片材,其特征在于,包括玻纤板(100)以及位于所述玻纤板(100)两侧的第一板(210)和第二板(220),所述第一板(210)靠近所述复合片材安装对象(900)的表面,所述第一板(210)和第二板(220)均为聚碳酸酯材质;所述第一板(210)和第二板(220)远离所述玻纤板(100)的表面涂覆抗污染涂层(300);
所述玻纤板(100)对应所述第一板(210)和第二板(220)的侧面中部分别设置一个第一凸起(110),所述第一板(210)和第二板(220)侧面对应所述第一凸起(110)分别向内凹陷设有第一凹槽(201),所述第一凸起(110)可活动地卡接在所述第一凹槽(201)内;所述第一凸起(110)与所述第一凹槽(201)的尺寸一致;
所述玻纤板(100)对应所述第一板(210)和第二板(220)的侧面分别设置环绕在所述第一凸起(110)外围的若干个第二凹槽(202),所述第一板(210)和第二板(220)的侧面对应所述第二凹槽(202)分别设置第二凸起(120),所述第二凸起(120)可活动地卡接在所述第二凹槽(202)内;所述第二凸起(120)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凹槽(202)的尺寸;
所述第一板(210)靠近所述玻纤板(100)的侧面的四角分别向内凹陷有第一螺纹槽,所述玻纤板(100)对应所述第一螺纹槽设置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板(220)对应所述第一通孔设置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均设置内螺纹;第一螺柱(400)依次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及第一通孔后将其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一螺纹槽内,所述第一通孔孔径等于所述第一螺柱(400)直径,所述第一螺纹槽孔径及第二通孔孔径均大于所述第一螺柱(400)直径;位于所述第二板(220)上表面的第一螺母(500)套接在所述第一螺柱(400)的端部,所述第一板(210)、玻纤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云峰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古迪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