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03801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5:08
液晶显示装置至少包括:一对基板,由一侧基板和另一侧基板构成;电极和取向膜,在所述一对基板上依次形成;液晶层,夹持在所述取向膜之间,所述取向膜含有高分子化合物,形成在所述一侧基板上的电极为自一侧基板侧依次层叠铝膜和透明导电膜的层叠结构。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液晶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装置。更详细地,本专利技术涉及抑制闪烁的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装置至少包括:一对基板,其由一侧的基板及另一侧的基板构成;电极和取向膜,在一对基板上分别依次形成;以及液晶层,夹持在取向膜之间。例如,特许3913483号公报(专利文献1)和特开2004-38004(专利文献2)记载了液晶显示装置的一般结构。专利文献1记载了通过使取向膜等包含用有机硅化合物等处理过表面的离子吸附性微粒来捕集液晶层中的离子杂质的技术。然而,已知存在于液晶层中的杂质离子被吸引到取向膜中的载流子(带有电荷,电荷),且这些杂质离子通过累积在取向膜-液晶层界面而发生rDC,由于发生rDC而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可靠性降低。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认为通过取向膜等中所包含的离子吸附性微粒捕集杂质离子以抵消电荷,能够提高显示质量/可靠性。专利文献2关于一种反射型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该装置包括:像素电极基板,具有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多个反射型的像素电极;相对基板,具有以与像素电极相对的方式设置的透明电极;液晶,被注入在像素电极基板与所述相对基板之间。此外,与多个像素电极的透明电极相对的面侧隔着绝缘性的薄膜,而被与透明电极相同材料的导电性薄膜覆盖。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被认为可以消除由于相对基板所使用的电极材料不同导致的液晶响应不对称性的电池效应。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特许3913483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4-3800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r>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般地,ITO膜广泛用作透明电极,但在反射型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通常使用铝作为反射电极,并在其最外层形成IZO膜。另一方面,ITO膜用于反射电极的相对电极。此处,由于ITO的功函数为4.6eV,IZO的功函数为4.9eV,因此,ITO膜和IZO膜的功函数存在差异。此外,由于构成取向膜的高分子化合物(聚酰亚胺类材料)含有π共轭类亚苯基,因此引起载流子注入到取向膜(PI膜),但是,由于其载流子注入概率因电极材料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取向膜和液晶层的界面发生电荷累积量(电荷)差异,并且产生ΔV。进一步地,在彩色反射型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需要提高对比度,并采用垂直取向方式。此时,由于使用易于产生杂质的负性液晶,因此电荷累积量(电荷)的差异的影响变得更加显著并且闪烁成为问题。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1)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形态,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至少包括:一对基板,由一侧基板和另一侧基板构成;电极和取向膜,在所述一对基板上分别依次形成;液晶层,夹持在所述取向膜之间,所述取向膜包括高分子化合物,形成在所述一侧基板上的电极为自一侧基板侧依次层叠铝膜和透明导电膜的层叠结构。(2)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某一形态,提供(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形成在所述一侧基板上的取向膜在其上进一步包括无机层。(3)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某一形态,提供(1)或(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形成在所述一侧基板上的取向膜是含有无机微粒的取向膜。(4)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某一形态,提供(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含有所述无机微粒的取向膜含有粒径为1~50nm的无机微粒,所述无机微粒相对于所述高分子化合物100质量分大于0质量%且小于2.0质量%。(5)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某一形态,提供(3)或(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无机微粒是含有SiOx的微粒。(6)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某一形态,提供(3)~(5)任一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无机微粒为含有SiOx·AlOy的微粒,式中,x和y是相同或不同的数。(7)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某一形态,提供(1)~(6)任一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所述高分子化合物具有水平取向基团或垂直取向基团。(8)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某一形态,提供(1)或(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所述高分子化合物含有光反应性官能团。(9)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某一形态,提供(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所述光反应性官能团选自具有偶氮苯骨架、肉桂酸酯骨架和环丁烷环的基团。(10)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某一形态,提供(1)~(9)任一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液晶层含有具有烯基骨架的化合物作为液晶材料。(11)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某一形态,提供(1)~(10)任一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所述具有烯基骨架的化合物选自下述化学式(C-1)~(C-4):所示的化合物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上述化学式中,a和b是相互独立地,为1~6的整数。(12)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某一形态,提供(1)或(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液晶显示装置为反射型模式的装置。有益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闪烁的液晶显示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说明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问题的图。图2是说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专利技术的一装置的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概略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液晶显示装置至少包括:一对基板,其由一侧的基板及另一侧的基板构成;电极和取向膜,在一对基板上分别依次形成;以及液晶层,其夹持在取向膜之间。使用图1的(a)~图1的(c)说明现有的液晶显示措施中发生闪烁的情况。图1的(a)是形成在一侧基板上的电极(在该图中由ITO构成)和取向膜(PI)的概略截面图,图1的(b)是形成在另一侧基板上的电极(在该图中由IZO构成)和取向膜(PI)的概略截面图,图1的(c)是表示电荷累积量发生差异的状态的概略图。在图中,1指ITO膜,2和4指取向膜,3指IZO膜,5指液晶层。在反射型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一般地,使用由铝膜和IZO膜的层叠体构成的电极作为像素电极(反射电极)。另一方面,作为公用电极的透明电极使用ITO,该公用电极是反射电极的相对电极。此处,ITO的功函数为4.6eV,IZO的功函数为4.9eV存在差异。此外,构成取向膜的高分子化合物主要使用聚酰亚胺类材料,并且由于其中包含π-共轭类的亚苯基,因此引起载流子注入到取向膜中。由于载流子注入概率根据构成电极的材料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取向膜和液晶层的界面处发生电荷累积量(电荷)的差异,并且产生ΔV(参照图1的(c))。该ΔV是发生闪烁的原因。进一步地,由于在彩色显示的反射型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需要提高对比度,因此,一般采用垂直取向方式。在该方式中,由于使用易于产生杂质的负性液晶,电荷累积量的差异的影响变得更加显著,结果,闪烁更成为问题。与此相对地,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通过以下说明的结构抑制了取向膜和液晶层的界面处的电荷累积量(电荷)的差异,因此可以抑制闪烁。本专利技术对在一侧基板上形成像素电极,另一侧基板上形成共用电极的反射型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有效。图3的(a)表示反射型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例的概略截面图,图3的(b)表示其放大图。此外,也可以用于包括以反射型模式为基本的一部分透射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n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至少包括:一对基板,由一侧基板和另一侧基板构成;电极和取向膜,在所述一对基板上分别依次形成;液晶层,夹持在所述取向膜之间,/n所述取向膜包括高分子化合物,/n形成在所述一侧基板上的电极为自一侧基板侧依次层叠铝膜和透明导电膜的层叠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920 US 62/733821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至少包括:一对基板,由一侧基板和另一侧基板构成;电极和取向膜,在所述一对基板上分别依次形成;液晶层,夹持在所述取向膜之间,
所述取向膜包括高分子化合物,
形成在所述一侧基板上的电极为自一侧基板侧依次层叠铝膜和透明导电膜的层叠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在所述一侧基板上的取向膜在其上进一步包括无机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在所述一侧基板上的取向膜是含有无机微粒的取向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含有所述无机微粒的取向膜含有粒径为1~50nm的无机微粒,所述无机微粒相对于所述高分子化合物100质量分大于0质量%且小于2.0质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微粒是含有SiOx的微粒。


6.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智德水崎真伸
申请(专利权)人:夏普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