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温慎洁专利>正文

耳挂式发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01324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3: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耳挂式发声装置,包括第一发声体、第二发声体以及第一连接件,第一发声体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声波;第二发声体与第一发声体相连,用于接收第一发声体传递的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声波;第一连接件悬挂于耳廓,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一发声体相连,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发声体相连,第一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一发声体以及第二发声体以实现机械振荡信号的传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第一发声体将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声波,向耳廓传递声音,同时通过第二发声体进一步产生声波,两组声源同时作用于耳廓可以增强声音传导效果,减少漏音,有效提高音质。

Ear hook sound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耳挂式发声装置
本技术属于骨导传声
,尤其涉及一种耳挂式发声装置。
技术介绍
人体通过外耳结缔组织以及外耳道采集来自人耳外周及周遭环境中的声波。声波可以通过空气传导或者接触人耳外周进而耦合入外耳道,经由颅骨,颌骨和骨迷路直接激励听小骨或由鼓膜采集并放大声波信号并传递给听小骨,并由此到达内耳,经由内耳淋巴液传递、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来传递声波。人耳在自然状况下获取听觉的过程外耳道是充分开放的,传统入耳式、半入耳式、耳塞式、挂耳式及头戴式耳机,使用振膜和其附属机构作为主要发声器件,通过振膜形成的空气振荡需要一个较为闭合的靠近人耳外周的空气腔体用于传递声波并鼓动鼓膜,因此将不同程度的遮盖或堵塞外耳道由此产生长期佩戴的不适感,隔绝人耳对周遭环境的听觉感知。现有的骨传导耳机,存在漏音较严重、不适于长时间佩戴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耳挂式发声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漏音严重及佩戴不便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耳挂式发声装置,包括:第一发声体,所述第一发声体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声波;第二发声体,所述第二发声体与所述第一发声体相连,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发声体传递的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声波;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一发声体以及第二发声体以实现机械振荡信号的传递。优选地,所述耳挂式发声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发声体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发声体相连,也用于向所述第二发声体传递所述第一发声体发出的机械振荡信号。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悬挂于耳廓上边缘,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耳廓下边缘相接触,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一发声体、第二连接件以及第二发声体顺次首尾依次相接形成围合于耳廓外周的闭合环体。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声体处于耳廓前,且所述第一发声体延伸至接触耳屏、外耳道壁或遮盖外耳门,所述第二发声体处于耳廓后。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声体处于耳廓后,所述第二发声体处于耳廓前,且所述第二发声体延伸至接触耳屏、外耳道壁或遮盖外耳门。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接件均为柔性可塑连接件。优选地,所述第一发声体包括:电声换能器,所述电声换能器为含有电极的压电陶瓷,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发声;音频电信号输入件,所述音频电信号输入件的输入端输入音频电信号,所述音频电信号输入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声换能器电连接,用于接入音频电信号;第一外壳,所述电声换能器以及所述音频电信号输入件均容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内,所述第一外壳贴合于所述耳廓。优选地,所述第二发声体包括:内芯,所述内芯接收所述电声换能器发出的机械振荡信号并传声;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为柔性外壳,包覆于所述内芯外表面,并贴合于所述耳廓。从上述本技术实施例可知,本技术中的第一发声体将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声波,向耳廓传递声音,同时第一发声体将机械振荡信号传递到第二发声体中,通过第二发声体进一步产生声波,两组声源同时作用于耳廓可以增强声音传导效果,解决了现有骨传导耳机的漏音与佩戴不适问题,有效提高音质。第一连接件通过悬挂于耳廓实现了第一发声体与第二发声体的固定,相较于传统耳机阻塞外耳道不适于长期佩戴的情况,本方案固定方式舒适,更适于长时间佩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耳挂式发声装置的佩戴效果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耳挂式发声装置固定于耳廓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耳挂式发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耳挂式发声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连接件的布局结构剖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耳挂式发声装置固定于耳廓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耳挂式发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耳挂式发声装置的分解示意图。主要元件说明:1、第一发声体;2A、第二发声体;3、第一连接件;4、第二连接件;11、电声换能器;12、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3、第一外壳;21A、第一内芯;22A、第二内芯;23A、第二外壳;31、刚性线材;32、柔性包覆套;2B、第二发声体;21B、第一内芯;22B、第二内芯;23B、第二外壳;231B、第一接触部;232B、第二接触部;233B、第三接触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得本技术的技术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4,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耳挂式发声装置,包括:第一发声体1,第一发声体1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声波;具体地,第一发声体1包括电声换能器11、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以及第一外壳13。电声换能器11为含有电极的压电陶瓷,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发声;本方案中的电声换能器11为含有电极的长条形薄型电陶瓷,当然电陶瓷的形状也可以根据需求改变。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的输入端输入音频电信号,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的输出端与电声换能器11电连接,用于接入音频电信号;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包括以下三种形式:1)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为连接音源的导线进行音频电信号的传递,本方案构成的耳挂式发声装置适用于有线耳机;2)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为蓝牙传输模块进行音频电信号的传递,本方案构成的耳挂式发声装置适用于无线耳机;3)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为足够轻小的音源模组,独立产生音频电信号并发声。第一外壳13为软质壳体,电声换能器11以及音频电信号输入件12均容置于第一外壳13内,第一外壳13贴合于耳廓。第二发声体2A,第二发声体2A与第一发声体1相连,用于接收第一发声体1传递的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声波;具体地,第二发声体2A包括内芯以及第二外壳23A,内芯接收电声换能器11发出的机械振荡信号并传声;第二外壳23A为柔性外壳,包覆于内芯外表面,并贴合于耳廓。第二发声体的材料,第二发声体与第一连接件以及第二连接件的连接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第二发声体的整体外围尺寸以及结构均会影响人耳的听感,具体体现为音量的不同以及频率响应的差异。内芯为采用单一或复合材料一体成型构成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耳挂式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发声体,所述第一发声体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声波;/n第二发声体,所述第二发声体与所述第一发声体相连,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发声体传递的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声波;/n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一发声体以及第二发声体以实现机械振荡信号的传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挂式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声体,所述第一发声体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声波;
第二发声体,所述第二发声体与所述第一发声体相连,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发声体传递的机械振荡信号并形成声波;
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连接第一发声体以及第二发声体以实现机械振荡信号的传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挂式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挂式发声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发声体相连,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发声体相连,也用于向所述第二发声体传递所述第一发声体发出的机械振荡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挂式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悬挂于耳廓上边缘,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耳廓下边缘相接触,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一发声体、第二连接件以及第二发声体顺次首尾依次相接形成围合于耳廓外周的闭合环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挂式发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声体处于耳廓前,且所述第一发声体延伸至接触耳屏、外耳道壁或遮盖外耳门,所述第二发声体处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世伟杨佳慧余俊烨严潇远黄伟航周诗雁周钰婷赖婕张爱琴郭懿霆陈怡然陈中山苏子贤胡雄敏廖瑞祥黄梓杰刘贝宁曹俊杰袁峰龚海滨施武林钱澄曹洁铭温慎洁
申请(专利权)人:温慎洁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