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温慎洁专利>正文

一种骨导传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370461 阅读:1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2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骨导传声技术,该技术可用于制具小型化、轻量化的骨导传声装置。此类装置佩戴于人耳外周特定区域可达到良好的骨导传声效果,同时,该装置所有构件之间充分密实连接,不存在人为设计或由结构上的空隙形成的空气腔体,由此可减小装置尺寸并有效抑制了装置的漏音。相较于现有骨导扬声器,该骨导传声技术及由此形成的骨导传声装置由于其小巧、轻量和易佩戴之特征,尤其适合在耳后佩戴使用,有很好的隐蔽效果。同时不需要装置与使用者皮肤之间形成持续紧密连接,包括在皮肤表面长期佩戴导致垂直方向的挤压,形成不适感,而使用粘合,磁吸,垂挂和夹持外耳等方式,有利于长期佩戴。

A Bone Guided Sound Transmission Device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bone conduction sound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which can be used to make a miniaturized and lightweight bone conduction sound transmission device. This kind of device can achieve good bone conduction and sound transmission effect when it is worn in the specific area around the ear. At the same time, all the components of the device are fully connected, and there is no air cavity artificially designed or formed by the voids in the structure. Thus, the size of the device can be reduced and the leakage of the device can be effectively suppressed.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bone-guided loudspeakers, the bone-guided sound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and the resulting bone-guided sound transmission device, due to its compact, lightweight and easy to wear features, are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wearing behind the ear, and have a good concealment effec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ot necessary to form a continuous tight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evice and the user's skin, including the long-term wear of the skin surface leads to vertical extrusion, forming discomfort, while the use of bonding, magnetic absorption, hanging and clamping external ears and other ways is conducive to long-term we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骨导传声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骨导传声
,具体涉及一种小型化、轻量,易于装置和隐藏佩戴的外耳骨导传声装置。
技术介绍
骨导传声技术是将骨传导扬声器通过与人耳外周直接接触或通过介质装置于人耳外周有利于接受骨传导的部位,声波通过人耳外周进入中耳并最终由听觉神经感知的技术。由于传声设备主要通过耳廓或其他介质通路传递而不堵塞人的外耳和中耳前庭,将有利于与使用者周边环境其他听觉信息的自然有秩耦合,而不产生听觉掩蔽或堵塞。骨传导扬声器所产生的声波是由包括压电陶瓷和压电马达在内的骨导换能器产生的,骨传导换能器是将模拟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波而利于通过各种耦合手段传递至人耳的发声器件。骨传导技术通常应用于军用,警用,以及医用助听设备。由于骨导传声技术从其装置位置来看,是装置于人耳外周,故不会阻塞外耳道。近年来这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音频播放设备,被制造成智能眼镜的音频输出设备和骨传导耳机等头戴式设备。但现有技术存在结构设计不具备通用性、漏音较严重、不适合长时佩戴、不利于隐藏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适合长时佩戴的隐藏式骨导传声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技术方案达到:一种骨导传声装置,所述的骨导传声装置包括被包裹物、包裹物以及若干根导线,其中,所述的被包裹物是音频换能器,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所述的若干根导线与所述的音频换能器之间电连接,传递电流或压差变化形式的音频信号驱动音频换能器形成不同频率幅度的振荡而形成声波;所述的音频换能器由所述的包裹物完全包围呈现包含结构,所述的包裹物与被包裹物密实连接可以阻隔被包裹物直接向空气中传播声波信号,包裹物吸收被包裹物发出的声波信号并以纵波、横波以及表面波的形式传递,包裹物表面直接或间接接触人耳外周,以实现骨导传声。进一步地,所述的包裹物与被包裹物之间密实连接,不存在用于扩音或抵消回波而设置的空气腔体。进一步地,所述的包裹物采用单一的基本易弯材料或者多种基本易弯材料复合形成的复合包裹材料。进一步地,所述的基本易弯材料是以硅胶、橡胶、塑料、海绵、金属中的一种作为主要成分的弹性体。进一步地,所述的音频换能器为含有两个或多个电极的压电陶瓷或压电马达。进一步地,所述的包裹物包括外侧包裹物和内侧包裹物,所述的外侧包裹物和所述的内侧包裹物之间搭接或叠层形成,所述的外侧包裹物完全或不完全包裹内侧包裹物,所述的外侧包裹物的一个或多个导音面用于与人耳外周直接或间接接触。进一步地,所述的包裹物表面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人耳外周部分包括耳前颌骨、耳后颅骨、耳廓正面、耳廓背面中的一种或多种部分。进一步地,所述的导音面与佩戴者的佩戴区域使用粘合、磁吸、垂挂或夹持外耳进行直接或间接接触。进一步地,所述的骨导传声装置的形状为长条型、跑道型、弯条型、圆柱型或扁长方型。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1、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结构简单,所使用包含结构尽量贴合了音频换能器的基本形状,在保证音质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了骨传导耳机的体积,其典型质量可达到3g以下。其轻小的特点使其佩戴范围扩展到了包括耳前颌骨、耳后颅骨、耳廓正面、耳廓背面在内的区域,适合于设计成有异于现有设备的产品形态。2、本专利技术采用包裹物与被包裹物形成的包含结构,保护了内部易碎或有尖锐部分的刚性音频换能器。同时,包裹物所采用的以弹性材料为主体的单一或复合材料可有效阻隔声波向空气中传播,故可有效抑制骨传导设备的漏音。3、其与人耳接触的导音面使用了易于形变的材料,从而更加贴合皮肤,有更大的传音面积,佩戴更舒适,易于长时间佩戴。4、基于其轻小、漏音小、易于佩戴的特点,该骨传导设备还拥有了良好的隐藏特性,交互对象无法在正面看到佩戴在耳后颅骨或耳廓背面的骨传导设备。附图说明图1(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包裹物(单一材料)与被包裹物形成的长方体包含结构的示意图;图1(b)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包裹物(单一材料)与被包裹物形成的长方体包含结构的纵截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由复合材料层叠形成包裹物的长方体包含结构的纵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由复合材料搭接,层叠形成包裹物的长方体包含结构的纵截面示意图;图4(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含有阻振体的长方体包含结构的纵截面示意图;图4(b)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含有阻振体腔室的长方体包含结构的纵截面示意图;图5(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骨导传声装置的具体实施范例(跑道型);图5(b)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骨导传声装置的佩戴示意图(跑道型);图6(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骨导传声装置的具体实施范例弯条型);图6(b)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骨导传声装置的佩戴示意图(弯条型);图6(c)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骨导传声装置的侧后视图(弯条型);图7(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骨导传声装置的具体实施范例(圆柱型);图7(b)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骨导传声装置的佩戴示意图(圆柱型);图8(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骨导传声装置的具体实施范例(扁长方型);图8(b)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种骨导传声装置的佩戴示意图(扁长方型);图9是骨导传声装置的佩戴侧视图,包括耳垂位置、耳前颅骨及颌骨所形成的耳前位置、耳后颅骨位置、耳廓正面;图10(a)是骨导传声装置的另一佩戴侧视图;图10(b)是骨导传声装置的侧后视图;图11是骨导传声装置的另一佩戴后视图,其中,佩戴部位为紧贴脑骨、耳后颅骨;图12是骨导传声装置的另一佩戴后视图,其中,佩戴部位为耳廓背面;图13是骨导传声装置的另一佩戴侧视图,其中,方位为45°侧视;附图标记如下:1-被包裹物,2-包裹物,3-导线,a-外侧包裹物,b-被包裹物,c-内侧包裹物,d-导音面,e-导音介质,4-阻振体,5-跑道型范例,6-弯条型范例,7-圆柱型范例,8-扁长方型范例,9-耳垂,10-耳前位置,11-耳后颅骨位置,12-耳廓正面位置,13-耳廓背面位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骨导传声装置,为一小型轻量化的复合材料骨传导扬声器。该装置由被包裹物1和包裹物2构成,其构型关系的实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包含结构、层叠结构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其他复合结构,以下以包含结构为例说明其构型关系。如图1(a)所示为一个典型的小型轻量化骨传导扬声器,它由被包裹物1、包裹物2以及若干根导线3共同构成,其中被包裹物被包裹物完全包围呈现包含结构,导线3与被包裹物1之间电连接。其成体呈现为连接一组两股或多股导线的长方体,由该包含结构所形成的骨导传声装置可被设计为包含长方体在内的直棱柱体以及其他适于形成包含结构的形体,图1(b)为图1(a)所示长方体包含结构纵截面示意图。其被包裹物1是音频换能器,将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可由压电陶瓷或压电马达实现。其包裹物2可由基本易弯的单一材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骨导传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骨导传声装置包括被包裹物、包裹物以及若干根导线,其中,所述的被包裹物是音频换能器,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所述的若干根导线与所述的音频换能器之间电连接,传递电流或压差变化形式的音频信号驱动音频换能器产生不同幅度、频率的振荡而形成声波;所述的音频换能器由所述的包裹物完全包围呈现包含结构,包裹物吸收被包裹物发出的声波并向表面传递,包裹物表面直接或间接接触人耳外周的佩戴区域,以实现骨导传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骨导传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骨导传声装置包括被包裹物、包裹物以及若干根导线,其中,所述的被包裹物是音频换能器,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化为机械振荡信号,所述的若干根导线与所述的音频换能器之间电连接,传递电流或压差变化形式的音频信号驱动音频换能器产生不同幅度、频率的振荡而形成声波;所述的音频换能器由所述的包裹物完全包围呈现包含结构,包裹物吸收被包裹物发出的声波并向表面传递,包裹物表面直接或间接接触人耳外周的佩戴区域,以实现骨导传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导传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包裹物与被包裹物之间密实连接,不存在用于扩音或抵消回波而设置的空气腔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导传声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包裹物采用单一的弹性体材料或者多种弹性体材料复合形成的复合包裹材料。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骨导传声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泽晖刘贝宁黄梓杰曹俊杰严潇远张云楚卢鑫张元彦陈世杰任康宇王凡林喆石璐魏星龚海滨沈傲东袁峰王世伟温慎洁
申请(专利权)人:温慎洁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