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逆变器效率测试的接线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9942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2: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逆变器效率测试的接线头,包括电源接头和设备接头;所述电源接头包含主壳体、位于所述主壳体的前端且适于插入外部电源插孔的接线端子,以及位于所述主壳体的后端的转接头;所述设备接头的后端设有与逆变器连接的电缆,前端设有适于与所述转接头卡设固定的卡接部;所述转接头上设有连接端子,所述卡接部设有导电片,当所述转接头与所述卡接部卡设固定时,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导电片接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时只需要将设备接头卡接在电源接头上,通过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导电片的接触实现所述逆变器的通电,接合或者断开时不会产生火花,安全性高,尤其适用于测试高电压逆变器的效率。

A connector for inverter efficiency te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逆变器效率测试的接线头
本技术涉及逆变器测试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逆变器效率测试的接线头。
技术介绍
在测试分布式逆变器过程中,直流端口拔出后需要使用三通接头进行连接,三通接头尾部裸露电缆位置再连接设备线缆的鳄鱼夹进行数据采集,在设备电缆鳄鱼夹与三通接头尾部裸露电缆位置夹合或者取下时会产生火花,存在安全隐患,对于工作电压较高的逆变器,例如光伏组件用的逆变器,若测试时产生火花,将会造成很大的安全事故,为此需要设计一种安全性较高的逆变器效率测试接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逆变器效率测试时使用鳄鱼夹连接电缆,容易产生火花,存在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逆变器效率测试的接线头来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逆变器效率测试的接线头,包括电源接头和设备接头;所述电源接头包含主壳体、位于所述主壳体的前端且适于插入外部电源插孔的接线端子,以及位于所述主壳体的后端的转接头,所述接线端子经所述主壳体内部与所述转接头电连接,将所述外部电源传递至所述转接头上;所述设备接头的后端设有与逆变器连接的电缆,前端设有适于与所述转接头卡设固定的卡接部;所述卡接部与电缆电连接,所述转接头上设有连接端子,所述卡接部设有导电片,当所述转接头与所述卡接部卡设固定时,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导电片接触,此时外部电源依次经所述接线端子、所述连接端子、所述导电片和所述电缆传输至逆变器,进行逆变器效率测试。进一步的,所述转接头包括首尾顺序连接的支撑柱、挡块和连接端子,所述支撑柱与所述主壳体连接,所述挡块具有突出所述支撑柱外侧壁的肩部;所述卡接部包含两个对称伸出的卡爪,所述导电片位于两个所述卡爪之间的卡接部端面上,所述卡爪适于与所述挡块的肩部卡接固定。进一步的,所述肩部上沿所述支撑柱的轴向设有贯穿孔;两个所述卡爪的侧面设有弹性按钮,当按压所述弹性按钮时,所述卡爪能够穿过所述贯穿孔,当松开所述弹性按钮时,所述弹性按钮能够挡在所述挡块的端面上。进一步的,所述卡爪的侧面设有按压槽,所述弹性按钮包括位于所述按压槽内且一端与所述卡爪活动连接的活动块,所述活动块的活动端与所述按压槽之间连接有弹簧。进一步的,两个所述卡爪的端部具有向所述卡接部的中心轴方向延伸的卡块;所述肩部的外侧壁为圆柱形结构,肩部的外缘对称设有两个适于所述卡爪穿过缺口,肩部的外径大于所述卡块与所述卡接部的中心轴的最小距离、且小于所述卡爪的内表面与所述卡接部的中心轴的距离。优选的,所述接线端子为两相直流端子。优选的,所述接线端子的外端设置有保护盖,当所述接线头闲置时使用保护盖盖住所述接线端子,防止所述接线端子受潮或者积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所述的用于逆变器效率测试的接线头,将电源接头与外部电源连接,设备接头与逆变器连接,使用时只需要将设备接头卡接在电源接头上,通过所述连接端子与所述导电片的接触实现所述逆变器的通电,接合或者断开时不会产生火花,安全性高,尤其适用于测试高电压逆变器的效率。(2)本技术所述的用于逆变器效率测试的接线头,所述设备接头通过带有弹性按钮的卡爪与所述转接头上的挡块卡接,卡接方式便捷、牢固,不易脱出。(3)本技术所述的用于逆变器效率测试的接线头,所述卡爪通过所述肩部外缘的缺口穿过所述肩部,卡爪旋转后卡在所述肩部的端面上,卡接结构不易损坏,适用于短时间的逆变器效率测试。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的用于逆变器效率测试的接线头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电源接头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的用于逆变器效率测试的接线头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设备接头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的用于逆变器效率测试的接线头的实施例1对应的卡接状态局部剖面示意图;图4图3中M处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所述的用于逆变器效率测试的接线头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设备接头的主视图;图6是本技术所述的用于逆变器效率测试的接线头的实施例2对应的卡接状态示意图;图7是图6的A-A向剖视图。图中,1、电源接头,101、主壳体、102、接线端子,103、转接头,1031、支撑柱,1032、挡块,1033、连接端子,1034、肩部,2、设备接头,201、电缆,202、卡接部,2021、卡爪,203、导电片,3、贯穿孔,4、弹性按钮,401、活动块,402、弹簧,5、按压槽,6、卡块,7、缺口,8、保护盖。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前”、“后”、“轴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图7所示,一种用于逆变器效率测试的接线头,包括电源接头1和设备接头2;电源接头1包含主壳体101、位于主壳体101的前端且适于插入外部电源插孔的接线端子102,以及位于主壳体101的后端的转接头103,主壳体101和转接头103的内部具有电连接部件,将接线端子102与连接端子1033电连接,外部为塑料外壳,起绝缘作用;设备接头2的后端设有与逆变器连接的电缆201,前端设有适于与转接头103卡设固定的卡接部202;卡接部202与电缆201电连接,转接头103上设有连接端子1033,卡接部202设有导电片203,设备接头2的内部具有连接导电片203和电缆201的电连接部件、外部为塑料外壳,当转接头103与卡接部202卡设固定时,连接端子1033与导电片203接触,电路导通,由于电流突变位置位于连接端子1033和导电片203处,与现有技术中直接接合裸露电缆201相比,接合位置电阻增大,因此不会造成电流急剧增加,进而引起火花产生。本技术中所述前端是指靠近所述电源的一端,所述后端是指靠近逆变器的一端。常态下,设备接头2连接在逆变器上,电源接头1可以放置在电源插孔上,也可以拔出,使用时先电源接头1插在电源插孔上,然后将需要测试的逆变器上的设备接头2与电源接头1卡接。实施例1,如图1-图4所示,一种用于逆变器效率测试的接线头,包括电源接头1和设备接头2;电源接头1包含主壳体101、位于主壳体101的前端且适于插入外部电源插孔的接线端子102,以及位于主壳体101的后端的转接头103,接线端子102为两相直流端子;设备接头2的后端设有与逆变器连接的电缆201,前端设有适于与转接头103卡设固定的卡接部202;转接头103包括首尾顺序连接的支撑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逆变器效率测试的接线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接头(1)和设备接头(2);所述电源接头(1)包含主壳体(101)、位于所述主壳体(101)的前端且适于插入外部电源插孔的接线端子(102),以及位于所述主壳体(101)的后端的转接头(103);所述设备接头(2)的后端设有与逆变器连接的电缆(201),前端设有适于与所述转接头(103)卡设固定的卡接部(202);/n所述转接头(103)上设有连接端子(1033),所述卡接部(202)设有导电片(203),当所述转接头(103)与所述卡接部(202)卡设固定时,所述连接端子(1033)与所述导电片(203)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逆变器效率测试的接线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接头(1)和设备接头(2);所述电源接头(1)包含主壳体(101)、位于所述主壳体(101)的前端且适于插入外部电源插孔的接线端子(102),以及位于所述主壳体(101)的后端的转接头(103);所述设备接头(2)的后端设有与逆变器连接的电缆(201),前端设有适于与所述转接头(103)卡设固定的卡接部(202);
所述转接头(103)上设有连接端子(1033),所述卡接部(202)设有导电片(203),当所述转接头(103)与所述卡接部(202)卡设固定时,所述连接端子(1033)与所述导电片(203)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逆变器效率测试的接线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头(103)包括首尾顺序连接的支撑柱(1031)、挡块(1032)和连接端子(1033),所述支撑柱(1031)与所述主壳体(101)连接,所述挡块(1032)具有突出所述支撑柱(1031)外侧壁的肩部(1034);
所述卡接部(202)包含两个对称伸出的卡爪(2021),所述导电片(203)位于两个所述卡爪(2021)之间的卡接部(202)端面上,所述卡爪(2021)适于与所述挡块(1032)的肩部(1034)卡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逆变器效率测试的接线头,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1034)上沿所述支撑柱(10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桂小明魏雪飞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合创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