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热式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9715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蓄热式燃烧器,它包括蓄热室壳体(10)、蓄热室(8)、燃料喷枪(12)、鼓风机和引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室(8)有两个,设在蓄热室壳体(10)内;所述蓄热室壳体(10)上端的一侧上安装有一燃烧器喷头(2),其内开设有燃烧通道(1)、一对空气通道(3)、燃料通道(5)、排烟腔(17)及排烟通道(18),燃烧通道(1)位于燃烧器喷头(2)的前端部中间,一对空气通道(3)的一端分别与燃烧通道(1)相通,另一端分别与两个蓄热室(8)上端部的蓄热通道口(7)相通,燃料通道(5)位于一对空气通道(3)之间,其一端与一对空气通道(3)相交汇的一端相通,另一端在贯穿燃烧器喷头(2)后一直延伸至蓄热室壳体(10)内的两个蓄热室(8)之间且与蓄热通道分开,排烟腔(17)位于一对空气通道(3)的中间并与燃烧通道(1)外侧周围的排烟通道(18)相通;所述燃料喷枪(12)只有一支,安装在蓄热室壳体(10)上端的另一侧上,燃料喷枪(12)的喷枪管(4)在穿过燃料通道(5)后伸至一对空气通道(3)相交汇的型腔内;所述蓄热室壳体(10)下端的一侧上安装有一四通换向阀(14),它的二个管接口分别与两个蓄热室(8)下端部的蓄热通道口(19)相通,而另二个管接口分别与鼓风机、引风机相通。(*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蓄热式燃烧器,特别是适合于重油、柴油、液化气和天然气等高热值燃料使用的蓄热式燃烧器,主要用在轧钢加热炉、锻造炉、熔化炉、陶瓷梭式窑以及其它工业炉窑上。目前,国内外开发的蓄热式燃烧器基本上是以气体燃料为主,对于液体燃料(如重油、柴油等)的蓄热式燃烧器,由于燃料与蓄热室均需换向,而其燃料的换向系统复杂,操作又困难,因而实际使用的甚少。具体结构是一般采用两个蓄热室配备两支燃料喷枪,运用成对布置的结构,即两支燃料喷枪分别安装在与两个蓄热室相连的燃烧及排烟通道内(实质上燃烧与排烟在同一通道),工作时燃料喷枪和蓄热室同时换向,当一个燃料喷枪喷出燃料时,另一个燃料喷枪关闭无燃料通过。在使用液体燃料时,停止供给燃料的那个燃料喷枪在高温烟气的作用下,产生头部结焦或因高温而降低使用寿命;此外,有燃料从烟道抽走,造成燃料的浪费以及会出现蓄热室温度过高等不良现象。同时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抑制NOx(氮氧化物)的生成,这对于从重油、柴油、液化气和天然气等高热值燃料为主的工业炉窑尤为重要。因为这些燃料发热值高,由于经过蓄热室预热的空气温度一般大于1000℃,理论燃烧温度很高,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加热工件过烧,并产生大量的NOx。针对上述问题,在将助燃空气预热到1000℃左右的高温时,必须降低燃烧区的含氧量,使燃料在低氧气氛中燃烧,即高温低氧燃烧。这时燃烧空间体积扩大,火焰亮度辐射减少,理论燃烧温度降低,炉温均匀度增加,并且可大大降低NOx的生成和排放。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燃料不换向,以简化结构、方便操作、延长燃料喷枪的使用寿命及杜绝燃料的浪费;且能实现烟气自循环高温低氧燃烧,以保证炉温均匀、生成NOx低的并能同时适合气体和液体燃料使用的蓄热式燃烧器。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一种蓄热式燃烧器,它包括蓄热室壳体10、蓄热室8、燃料喷枪12、鼓风机和引风机,所述蓄热室8有两个,设在蓄热室壳体10内;所述蓄热室壳体10上端的一侧上安装有一燃烧器喷头2,其内开设有燃烧通道1、一对空气通道3、燃料通道5、排烟腔17及排烟通道18,燃烧通道1位于燃烧器喷头2的前端部中间,一对空气通道3的一端分别与燃烧通道1相通,另一端分别与两个蓄热室8上端部的蓄热通道口7相通,燃料通道5位于一对空气通道3之间,其一端与一对空气通道3相交汇的一端相通,另一端在贯穿燃烧器喷头2后一直延伸至蓄热室壳体10内的两个蓄热室8之间且与蓄热通道分开,排烟腔17位于一对空气通道3的中间并与燃烧通道1外侧周围的排烟通道18相通;所述燃料喷枪12只有一支,安装在蓄热室壳体10上端的另一侧上,燃料喷枪12的喷枪管4在穿过燃料通道5后伸至一对空气通道3相交汇的型腔内;所述蓄热室壳体10下端的一侧上安装有一四通换向阀14,它的二个管接口分别与两个蓄热室8下端部的蓄热通道口19相通,而另二个管接口分别与鼓风机、引风机相通。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后,由于只有一支燃料喷枪12,位于两个蓄热室8之间与蓄热通道分开,并穿过燃料通道5与助燃空气交汇于燃烧通道1内,工作时,空气与烟气在通过两个蓄热室8换向,而燃料不需要换向,使燃料喷枪12的喷枪管4内始终有燃料通过,这样不仅省去了复杂的燃料换向系统,简化了操作,而且延长了燃料喷枪12的使用寿命并有效杜绝了燃料的浪费;同时,由于排烟腔17、排烟通道18与燃烧通道1分隔、一对空气通道3与燃烧通道1交汇,空气从蓄热室喷出时卷吸高温烟气形成烟气自循环高温低氧燃烧,能增加炉温的均匀度,大大降低NOx的生成和排放,特别适合于重油、柴油、液化气和天然气等高热值燃料只需预热助燃空气的场合。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叙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实施例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排烟通道18位于燃烧通道1上、下的燃烧器喷头2的立体结构简图。图4为本技术的排烟通道18位于燃烧通道1左、右的燃烧器喷头2的立体结构简图。本技术的燃烧器喷头2安装在蓄热室壳体10上端部的一侧。燃烧器喷头2采用耐火材料制成,其内开设有燃烧通道1、一对空气通道3、燃料通道5、排烟腔17及排烟通道18。燃烧通道1位于燃烧器喷头2的前端部中间,一对空气通道3的前端相交汇后分别与燃烧通道1相通,而后端分别对准两个蓄热室8上端部的蓄热通道口7,燃料通道5位于一对空气通道3之间,其一端与一对空气通道3相交汇的一端相通,另一端在贯穿燃烧器喷头2后一直延伸至蓄热室壳体10内的两个蓄热室8之间且与蓄热通道分开,排烟腔17位于一对空气通道3的中间并与燃烧通道1外侧周围的排烟通道18相通,排烟通道18既可以位于燃烧通道1的左、右侧,也可以位于燃烧通道1的上、下端。一对空气通道3的后端分别具有喷吸口6,喷吸口6对准排烟腔17,喷吸口6在蓄热室的热空气喷出时作为热空气喷出口,而在烟气进入蓄热室时则作为烟气吸入口使用(由于空气与烟气通过四通换向阀在蓄热室内进行换向,因而当一条空气通道上的喷吸口6为热空气喷出口时,则另一条空气通道上的喷吸口6为烟气进入蓄热室通道的吸口,反之亦然)。本技术的燃烧器喷头2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后,它能将排烟腔17、排烟通道18与燃烧通道1分隔、一对空气通道3与燃料通道1交汇,热空气从一蓄热室8内喷出与烟气被吸入另一蓄热室8互不影响;同时由于排烟通道18位于燃烧通道1的外侧四周,烟气经排烟通道18汇合在排烟腔17所对的喷吸口6的周围,烟气不仅能够被负压吸入蓄热室8内,而且利用喷射原理也可以被从蓄热室8喷出的热空气卷吸进入空气通道3内,通过烟气自循环以降低助燃空气的氧浓度,从而实现高温低氧燃烧。在通常情况下,氧浓度可降低至10%~15%。本技术的燃料通道5与空气通道3两中心线之间的夹角为10~20°。该夹角能保证低氧助燃空气和喷枪管4内的燃料充分混合后形成满足需要的理想火焰。本技术的燃烧通道1出口处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长方形和椭圆形等多种形式,一般可根据炉形结构和加热方式的需要而定。如在熔化炉上一般采用长方形或椭圆形出口,形成扁平状火炬向熔池表面喷射。本技术的蓄热室壳体10内设有两个蓄热室8,两个蓄热室8的外侧四周设置保温层9,保温层9起隔热的作用。两个蓄热室8上端部的蓄热通道口7分别对准一对空气通道3后端部的喷吸口6,两个蓄热室8下端部的蓄热通道口18上连接有四通换向阀14的二个管接口,由于两个蓄热室8与四通换向阀14直接连在一起,使蓄热室与换向阀间不再有管道连接,有利于缩短空气与烟气在蓄热室内的切换时间。本技术在两个蓄热室8之间开设有一条燃料通道,该燃料通道与蓄热通道分开并与燃烧器喷头2内的燃料通道5贯通呈一直线。本技术的燃料喷枪12只有一支,安装在蓄热室壳体10上端部的另一侧,燃料喷枪12的喷枪管4在依次穿过两个蓄热室8之间的燃料通道及燃烧器喷头2内的燃料通道5后伸至一对空气通道3相交汇的型腔内。在燃料喷枪12上分别设有燃料管11及雾化气管13,通过管道可将燃料及雾化气输送至燃料喷枪的喷枪管4内。本技术的四通换向阀14的另二个管接口分别连接鼓风机及引风机,即进风口15与鼓风机相连,排烟气口16与引风机相连。四通换向阀14由时间/温度控制器来自动实现空气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保国邹展章金法
申请(专利权)人:冶金工业部节能中心常熟喷嘴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