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9592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1: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导光板,其包括导光本体、入光微结构以及多个凸条微结构。导光本体具有入光面以及连接于入光面的出光面。入光微结构设置于入光面。多个凸条微结构设置于出光面,而每一凸条微结构从接近入光面朝远离入光面的延伸方向延伸,且每一凸条微结构相对出光面具有沿着延伸方向先递增再递减的垂直高度。一种包含上述导光板的背光模块也被提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导光板及背光模块具有避免产生交叉干涉纹路的功效。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本技术有关一种导光技术,尤其是一种导光板以及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已知的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及邻接于入光面的出光面,发光二极管配置于导光板的入光面旁,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由入光面进入导光板后,导光板将光线导引至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所述发光二极管是按照一定的间隔距离(P)依序配置于入光面旁,导光板对应显示器的主动区(activearea,或称为显示区)的区域与导光板的边缘之间具有一距离(A),当A/P值过小时(例如窄边框显示器),各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线会使导光板的出光面靠近入光面的区域形成明暗交替的亮区与暗区,即亮暗不均(hotspot)的现象。已知的作法是在入光面上设置具有例如弧形侧面的凸块(R-cut)结构来改善亮暗不均的现象,但如此设计将使背光模块的亮度降低。已知的另一种导光板,于出光面上配置由入光面处朝远离入光面方向延伸的半圆柱状(lenticular)结构来增加背光模块的亮度及遮蔽性,但在接近入光面的区域的亮暗不均现象仍然存在,且在远离入光面的区域明显较暗,导致背光模块的出光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本体、入光微结构以及多个凸条微结构,其中,/n所述导光本体具有入光面以及连接于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n所述入光微结构设置于所述入光面;/n所述多个凸条微结构设置于所述出光面,其中每一所述多个凸条微结构从接近所述入光面朝远离所述入光面的延伸方向延伸,且每一所述多个凸条微结构相对所述出光面具有垂直高度,其中所述垂直高度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先递增再递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本体、入光微结构以及多个凸条微结构,其中,
所述导光本体具有入光面以及连接于所述入光面的出光面;
所述入光微结构设置于所述入光面;
所述多个凸条微结构设置于所述出光面,其中每一所述多个凸条微结构从接近所述入光面朝远离所述入光面的延伸方向延伸,且每一所述多个凸条微结构相对所述出光面具有垂直高度,其中所述垂直高度沿着所述延伸方向先递增再递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包括第一区及第二区,所述第一区配置于所述第二区与所述入光面之间,所述多个凸条微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区,所述第一区裸露出所述导光板的一部分所述出光面,且所述部分所述出光面为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在所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为L1,所述第一区在所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为L2,且L2≦L1/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在所述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为L2,且L2>1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多个凸条微结构于垂直所述延伸方向的截面为三角形、梯形、半圆形或半椭圆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多个凸条微结构还包括棱线,所述垂直高度是沿着所述棱线分布,其中所述棱线包括相对所述出光面具有最大垂直高度的最高棱线点,以及靠近所述入光面且相对所述出光面具有最小垂直高度的最低棱线点,其中所述最高棱线点与所述最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俊伟杨越峰陈允超
申请(专利权)人:扬昕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