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固液分离脱水的浓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9328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用于固液分离脱水的浓缩装置,属于污泥脱水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浓缩装置固液分离效率低、能耗高的技术问题;用于固液分离脱水的浓缩装置,包括浓缩罐,其竖立设置,絮凝管,其设置于浓缩罐顶部并与污水输送管连通;第一浓缩腔,其位于浓缩罐内并与絮凝管连通;第二浓缩腔,其设置于浓缩罐内并与第一浓缩腔隔开且连通;第三浓缩腔,其设置于浓缩罐内并与第二浓缩腔相邻且连通;上清液排出管,其固设于浓缩罐上并与第三浓缩腔连通;污泥出口,其设置于浓缩罐底部且分别与第一浓缩、第二浓缩腔、第三浓缩腔连通;整个过程通过污水的流动即能实现,结构原理简单,省略了搅拌所需的能耗,成本得到控制,效率进一步提升。

Concentration device for solid-liquid separation and dehyd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固液分离脱水的浓缩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泥脱水
,涉及一种用于固液分离脱水的浓缩装置。
技术介绍
固液分离装置是一种用于压缩加工食品的原料或半加工品、或污泥等含水物并进行脱水处理的压缩过滤装置,较常见的用于污水处理,以达到环保的目的。用于污水处理的固液分离装置,通常会配备一个浓缩装置,用于将收集的污水中的固体与液体进行融合,从而提高污水的整体流动性,传统的浓缩装置采用的是罐体式结构,将污水抽入浓缩罐中进行搅拌,达到液体与固体充分融合的目的,这种结构的浓缩装置,虽然实现了污水中液体与固体的充分融合,但是,其存在以下技术问题,浓缩罐中一次性只能存储一定量的污水,且浓缩罐对污水进行搅拌的时间较长,造成浓缩罐只能间歇性的对分离装置提供污水,导致固液分离效率较低,相反能耗较高,成本也无法得到控制。综上所述,为了解决上述浓缩装置存在的技术问题,需要设计一种可持续对分离装置提供污水、提高污水分离效率、能耗低且成本低的用于固液分离脱水的浓缩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对分离装置提供污水、提高污水分离效率、能耗低且成本低的用于固液分离脱水的浓缩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用于固液分离脱水的浓缩装置,包括浓缩罐,其竖立设置,絮凝管,其设置于浓缩罐顶部并与污水输送管连通;第一浓缩腔,其位于浓缩罐内并与絮凝管连通;第二浓缩腔,其设置于浓缩罐内并与第一浓缩腔隔开且连通;第三浓缩腔,其设置于浓缩罐内并与第二浓缩腔相邻且连通;上清液排出管,其固设于浓缩罐上并与第三浓缩腔连通;污泥出口,其设置于浓缩罐底部且分别与第一浓缩、第二浓缩腔、第三浓缩腔连通;加有絮凝剂的污水经絮凝管依次流经第一浓缩腔、第二浓缩腔与第三浓缩腔中并持续分离为污泥与上清液,且污泥与上清液能分别通过污泥出口与上清液排出管排出。在上述用于固液分离脱水的浓缩装置中,浓缩罐内设置有与其固连的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浓缩罐分隔为所述的第一浓缩腔与第二浓缩腔,第一隔板顶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污水自第一浓缩腔内经第一通孔能流至第二浓缩腔内。在上述用于固液分离脱水的浓缩装置中,浓缩罐内壁和第一隔板间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浓缩腔与第三浓缩腔经第二隔板分隔而成且第二浓缩腔与第三浓缩腔底部连通,在第二隔板顶部设置有第二通孔,上清液自第二浓缩腔经第二通孔流至第三浓缩腔。在上述用于固液分离脱水的浓缩装置中,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均由多个横向分布且隔开的几何形状孔所组成。在上述用于固液分离脱水的浓缩装置中,所述第三浓缩腔的顶部竖立设置有溢流挡板,溢流挡板与第二隔板和浓缩罐侧壁固连,所述溢流挡板与上清液排出管相对,溢流挡板底部水平设置有底板,底板分别与第二隔板、溢流挡板及浓缩罐相邻的两侧壁固连,溢流挡板、底板、第二隔板与浓缩罐侧壁间形成有与上清液排出管连通的溢流槽。在上述用于固液分离脱水的浓缩装置中,所述浓缩罐底部设置有相隔开的两斗状沉淀部,两斗状沉淀部分别与第一浓缩腔和第二浓缩腔连通,两斗状沉淀部通过一污泥排出管连通,所述污泥出口设置于污泥排出管上。在上述用于固液分离脱水的浓缩装置中,所述浓缩罐顶部与第一隔板间设置有一顶板,所述顶板低于浓缩罐与第一隔板顶部并在第一隔板与浓缩罐间形成有容纳槽,所述絮凝管水平铺设于容纳槽内,絮凝管进污端口贯穿浓缩罐侧壁,絮凝管出污端口贯穿顶板并连通第一浓缩腔。在上述用于固液分离脱水的浓缩装置中,所述絮凝管呈S型状延伸且由多个直线段与多个U型段依次连接组成,所述直线段与U型段可拆装相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中,加有絮凝剂的污水可通过水泵经絮凝管被送入浓缩罐中,絮凝剂能加速污水中的液体(即上清液)与固体分离,污水在在浓缩罐中依次流经第一浓缩腔、第二浓缩腔与第三浓缩腔,且液体与固体能在第一浓缩腔、第二浓缩腔与第三浓缩腔依次分离,实现上清液与污泥预先分离,整个过程通过污水的流动即能实现,结构原理简单,省略了搅拌所需的能耗,成本得到控制,效率进一步提升。2、本结构中,可持续对浓缩罐进行污水的输送,而经浓缩罐分离的污泥也能持续的被输送至固液分离装置中进行再次分离,浓缩罐的不间断供泥,使得固液分离装置能持续工作,从而大大提升了固液分离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前视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立体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立体图。图中,1、浓缩罐;2、絮凝管;3、第一浓缩腔;4、第二浓缩腔;5、第三浓缩腔;6、上清液排出管;7、污泥出口;8、第一隔板;9、第一通孔;10、第二隔板;11、第二通孔;12、溢流挡板;12a、溢流缺口;13、底板;14、溢流槽;15、斗状沉淀部;16、污泥排出管;17、顶板;18、容纳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用于固液分离脱水的浓缩装置,包括竖立设置且为方形结构的浓缩罐1,浓缩罐1顶部设置有与污水输送管(图中未示出)连通的絮凝管2,浓缩罐1内设置有第一浓缩腔3、第二浓缩腔4与第三浓缩腔5,第一浓缩腔3与絮凝管2连通,第二浓缩腔4第一浓缩腔3隔开且连通,第三浓缩腔5与第二浓缩腔4相邻且连通,浓缩罐1外表面上设置有上清液排出管6,上清液排出管6与第三浓缩腔5连通,浓缩罐1底部设置有污泥出口7,污泥出口7分别与第一浓缩、第二浓缩腔4、第三浓缩腔5连通,工作时,加有絮凝剂的污水通过水泵抽送入絮凝管2,并依次流经第一浓缩腔3、第二浓缩腔4与第三浓缩腔5,在第一浓缩腔3中,污水中的污泥大部分沉淀并直接通过污泥出口7排出,残余的污泥与上清液流入到第二浓缩腔4中,污泥在第二浓缩腔4中再次沉淀并通过污泥出口7排出,剩余的上清液则通过上清液排出管6排出。整个结构,使得污水在流经浓缩罐1的过程中,即能实现污水中污泥与上清液的预先分离,结构与工艺简单,不产生额外的能耗,成本较低,而浓缩罐1持续输送污泥,与固液分离装置不间断的配合,能大大提高固液分离的效率。本结构的原理,是将污水中的固体与液体在进入分离装置前提前分离出来,达到预分离的目的,预分离后,污泥中的水分含量减少,与传统的通过搅拌充分混合污泥与污水相比,这种结构与工艺使得污泥进入固液分离装置后能快速的脱水分离,从而提高污泥进入固液分离装置后的分离效率。在上述结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的对其作了进一步改进与细化。如图1-图3所示,浓缩罐1内设置有与其固连的第一隔板8,第一隔板8将浓缩罐1分隔为所述的第一浓缩腔3与第二浓缩腔4,值得注意的是,该第一隔板8将第一浓缩腔3与第二浓缩腔4完全隔开,第一浓缩腔3与第二浓缩腔4为两个独立的腔室,在第一隔板8顶部设置有第一通孔9,污水自第一浓缩腔3内经第一通孔9能流至第二浓缩腔4内。污水进入浓缩罐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固液分离脱水的浓缩装置,包括/n浓缩罐,其竖立设置,/n絮凝管,其设置于浓缩罐顶部并与污水输送管连通;/n第一浓缩腔,其位于浓缩罐内并与絮凝管连通;/n第二浓缩腔,其设置于浓缩罐内并与第一浓缩腔隔开且连通;/n第三浓缩腔,其设置于浓缩罐内并与第二浓缩腔相邻且连通;/n上清液排出管,其固设于浓缩罐上并与第三浓缩腔连通;/n污泥出口,其设置于浓缩罐底部且分别与第一浓缩、第二浓缩腔、第三浓缩腔连通;/n加有絮凝剂的污水经絮凝管依次流经第一浓缩腔、第二浓缩腔与第三浓缩腔中并持续分离为污泥与上清液,且污泥与上清液能分别通过污泥出口和上清液排出管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固液分离脱水的浓缩装置,包括
浓缩罐,其竖立设置,
絮凝管,其设置于浓缩罐顶部并与污水输送管连通;
第一浓缩腔,其位于浓缩罐内并与絮凝管连通;
第二浓缩腔,其设置于浓缩罐内并与第一浓缩腔隔开且连通;
第三浓缩腔,其设置于浓缩罐内并与第二浓缩腔相邻且连通;
上清液排出管,其固设于浓缩罐上并与第三浓缩腔连通;
污泥出口,其设置于浓缩罐底部且分别与第一浓缩、第二浓缩腔、第三浓缩腔连通;
加有絮凝剂的污水经絮凝管依次流经第一浓缩腔、第二浓缩腔与第三浓缩腔中并持续分离为污泥与上清液,且污泥与上清液能分别通过污泥出口和上清液排出管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固液分离脱水的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浓缩罐内设置有与其固连的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浓缩罐分隔为所述的第一浓缩腔与第二浓缩腔,第一隔板顶部设置有第一通孔,污水自第一浓缩腔内经第一通孔能流至第二浓缩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固液分离脱水的浓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浓缩罐内壁和第一隔板间设置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浓缩腔与第三浓缩腔经第二隔板分隔而成且第二浓缩腔与第三浓缩腔底部连通,在第二隔板顶部设置有第二通孔,上清液自第二浓缩腔经第二通孔流至第三浓缩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毛克峰
申请(专利权)人:象山德曼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