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流煤粉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8556 阅读:20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旋流煤粉燃烧器,包括一次风弯管(1),位于一次风弯管(1)直段部分中心的油枪套管(9),直流二次风通道(7),旋流二次风通道(8)和位于一次风弯管(1)靠炉膛一侧端部的带稳燃齿的稳焰环(6),还包括位于一次风弯管(1)弯曲部分内的弧度与一次风弯管(1)弯曲部分相适应的均流板(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磨损显著降低的旋流煤粉燃烧装置,同时还具有快速点火、稳定燃烧和低NOX排放等功能。(*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燃烧器,尤其是涉及一种以煤粉为燃料的燃 烧器。
技术介绍
自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各锅炉厂均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掌 握了大容量、高参数的超(超)临界电站锅炉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 市场化和产业化,在我国建造了大批高效率、低污染物排放的现代大 型电站锅炉,为缓解前阶段电力供应紧张,促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我国电力用煤供应的日益紧缺,锅炉实际燃用煤质往 往和设计煤质相差较大,不仅大大增加了燃烧器的磨损,同时也使得锅炉的稳燃能力达不到设计的要求,点火速度慢,NOX排放高。这 样不但会严重影响锅炉的性能和效率,而且电厂的检修周期也将縮 短,增加运行的成本,影响运行的经济性。因此,如何使引进的先进 技术和国内电厂煤质多变的现状相结合,不断优化和专利技术更适合国内 难点火、难稳燃和易磨损煤质的燃烧器产品,己经成为各大锅炉厂家 和电厂迫切的需要,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燃烧器磨损大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有效降低磨损的旋流煤粉燃烧器。本技术同时还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旋流煤粉燃烧器稳燃能力不强及点火速度慢、高NOX排放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点火速 度快、稳燃能力强、低NOX排放的旋流煤粉燃烧器。本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的包括一次风弯管,位于一次风弯管直段部分中心的油枪套管,直 流二次风通道,旋流二次风通道和位于一次风弯管靠炉膛一侧端部的带稳燃齿的稳焰环,还包括位于一次风弯管弯曲部分内的弧度与一次 风弯管弯曲部分相适应的均流板。作为优选,在一次风弯管的直段部分沿中心线设有扩流锥,扩流 锥为扩口套筒,大口朝向炉膛侧。作为优选,均流板在一次风弯管的进口端向远离炉膛侧偏离一定 距离。作为优选,油枪套管在靠近炉膛一端设置为煤粉浓縮器5,煤粉 浓縮器的形状为两端扩口,中间为圆柱形。作为优选,扩流锥的扩口角a为20。 一45° 。作为优选,均流板在一次风弯管的进口端向远离炉膛侧偏离一定 距离。因此,本技术具有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等特点,尤其是在燃 烧器一次风弯管内设置了均流板后,使得进入一次风通道入口部分煤 粉被分成上下两部分,减少了煤粉由于惯性而作用于一次风通道内壁 的煤粉量,有效地减少了一次风通道的磨损。通过设置扩流锥,使得煤粉在流过扩流锥后,会向外集中,形成外浓内淡的煤粉分布结构, 通过将油枪套管的尾部设置成煤粉浓縮器,使得煤粉在经过煤粉浓縮 器后,煤粉的外浓内淡结构进一步强化。这样,在稳焰环附近产生高 温回流区,通过对直流二次风和旋流二次风的风量配比,控制火焰的形状和一二次风的混合时间,达到快速点火、稳定燃烧和低N0X排放。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技术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本技术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 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1:参阅图1,本实施方式包括一次风弯管1,位于一次风弯管1直段部分中心的油枪套管9,直流二次风通道7,旋流二次 风通道8和位于一次风弯管1靠炉膛一侧端部的带稳燃齿的稳焰环6,还包括位于一次风弯管1弯曲部分内的弧度与一次风弯管1弯曲部分相适应的均流板2,均流板2的设置位置在一次风弯管1的中心向远 离锅炉一侧偏离一定的距离。由于一次风通道4的入口处设置了均流 板2,使得进入一次风通道4的入口的煤粉被分成上下两部分,同时 又由于均流板2被设置在一次风弯管1内中心偏离锅炉一侧一定距 离,使得进入上部的煤粉少于进入下部的煤粉,这样就更有效地降低 了对一次风通道磨损,增加燃烧器的使用寿命。实施例2:参见图2,本实施方式包括一次风弯管1,位于一次 风弯管1直段部分中心的油枪套管9,直流二次风通道7,旋流二次 风通道8和位于一次风弯管1靠炉膛一侧端部的带稳燃齿的稳焰环6, 还包括位于一次风弯管1弯曲部分内的弧度与一次风弯管1弯曲部分 相适应的均流板2,均流板2的设置位置在一次风弯管1的中心向远 离锅炉一侧偏离一定的距离。由于一次风通道4的入口处设置了均流 板2,使得进入一次风通道4的入口的煤粉被分成上下两部分,同时 又由于均流板2被设置在一次风弯管1内中心偏离锅炉一侧一定距 离,使得进入上部的煤粉少于进入下部的煤粉,这样就更有效地降低 了对一次风通道磨损,增加燃烧器的使用寿命。在一次风弯管1的直 段部分沿中心线设有扩流锥3,扩流锥3为扩口套筒,大口朝向炉膛 侧,扩流锥3的扩口角ci为20。。由于设置了扩流锥3,使得经过扩 流锥3的煤粉沿径向分布更均匀,同时由于煤粉颗粒的惯性比空气 大,在流经扩流锥3后,煤粉会向外集中形成外浓内淡的煤粉分布结 构。本实施方式在使用时,会在油枪喷口处,在稳焰环6附近产生高 温回流区,并通过调节装置控制直流二次风和旋流二次风的风量配 比,控制火焰的形状和一二次风的混合时间,达到快速点火、稳定燃 烧和低NOX排放。实施例3:参见图3,本实施方式包括一次风弯管1,位于一次 风弯管1直段部分中心的油枪套管9,直流二次风通道7,旋流二次 风通道8和位于一次风弯管1靠炉膛一侧端部的带稳燃齿的稳焰环6,还包括位于一次风弯管1弯曲部分内的弧度与一次风弯管1弯曲部分相适应的均流板2,均流板2的设置位置在一次风弯管1的中心向远 离锅炉一侧偏离一定的距离。由于一次风通道4的入口处设置了均流 板2,使得进入一次风通道4的入口的煤粉被分成上下两部分,同时 又由于均流板2被设置在一次风弯管1内中心偏离锅炉一侧一定距 离,使得进入上部的煤粉少于进入下部的煤粉,这样就更有效地降低 了对一次风通道磨损,增加燃烧器的使用寿命。在一次风弯管1的直 段部分沿中心线设有扩流锥3,扩流锥3为扩口套筒,大口朝向炉膛 侧,扩流锥3的扩口角ci为45。。由于设置了扩流锥3,使得经过扩 流锥3的煤粉沿径向分布更均匀,同时由于煤粉颗粒的惯性比空气 大,在流经扩流锥3后,煤粉会向外集中形成外浓内淡的煤粉分布结 构。油枪套管9在靠近炉膛一端设置为煤粉浓縮器5,煤粉浓縮器5 的形状为两端扩口,中间为圆柱形。设置了煤粉浓縮器5后,煤粉气 流在经过煤粉浓縮器5后,使得煤粉外浓内淡的分布结构进一步强 化。本实施方式在使用时,会在油枪喷口处,在稳焰环6附近产生高 温回流区,并通过调节装置控制直流二次风和旋流二次风的风量配 比,控制火焰的形状和一二次风的混合时间,达到快速点火、稳定燃 烧和低N0X排放。本技术主要适于作为大中型燃煤锅炉的燃烧器。本技术 中的许多参数,如扩流锥的扩口角度、煤粉浓縮器的两面扩口的角度 等参数都是可以变化的,对不同的煤种和工况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的变化都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旋流煤粉燃烧器,包括一次风弯管(1),位于所述一次风弯管(1)直段部分中心的油枪套管(9),直流二次风通道(7),旋流二次风通道(8)和位于所述一次风弯管(1)靠炉膛一侧端部的带稳燃齿的稳焰环(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一次风弯管(1)弯曲部分内的弧度与所述一次风弯管(1)弯曲部分相适应的均流板(2)。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煤粉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一次风 弯管(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旋流煤粉燃烧器,包括一次风弯管(1),位于所述一次风弯管(1)直段部分中心的油枪套管(9),直流二次风通道(7),旋流二次风通道(8)和位于所述一次风弯管(1)靠炉膛一侧端部的带稳燃齿的稳焰环(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所述一次风弯管(1)弯曲部分内的弧度与所述一次风弯管(1)弯曲部分相适应的均流板(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正春李月华刘启全康凯陈雄燕王芳
申请(专利权)人:东方日立锅炉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