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智能车载支架,包括壳体,壳体的安装腔设置有电路板、红外感应器、夹持动力组件,壳体的两侧安装有相互对称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以及触摸感应开关,夹持动力组件包括驱动马达、螺纹驱动杆、联动齿轮、设于联动齿轮上的驱动凸起,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上设有缓冲槽,随着驱动马达带动螺纹驱动杆转动,螺纹驱动杆带动联动齿轮转动,联动齿轮带动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沿着旋转轴转动,使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夹紧或松开电子设备;有益效果是:红外感应器感应到手机,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自动打开,手机顺利放入,用手接触触摸感应开关,使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沿着旋转轴转动闭合,松开电子产品,操作非常方便。
A multifunctional intelligent vehicle bracke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智能车载支架
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配件
,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智能车载支架。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便携式的电子设备,例如移动终端、导航仪等电子设备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用于车载导航,就是使用车载支架将电子设备加持固定住,使用电子设备进行行车路线导航,或者查询相关信息,但是现有的车载支架操作往往不方便,且会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智能车载支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出现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功能智能车载支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安装腔设置有电路板、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红外感应器、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夹持动力组件,所述壳体的两侧安装有两个相互对称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伸入安装腔通过相互对称的旋转轴固定,所述壳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用于支撑电子设备的脚托件,所述夹持动力组件包括驱动马达、与所述驱动马达连接的螺纹驱动杆,所述安装腔还设置有位置相互对称的联动齿轮,所述联动齿轮上安装有驱动凸起,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上设置有与驱动凸起匹配的缓冲槽,所述联动齿轮的齿口与螺纹驱动杆的外螺纹接触,随着驱动马达带动螺纹驱动杆转动,螺纹驱动杆的外螺纹带动联动齿轮转动,联动齿轮上的联动凸起沿着缓冲槽带动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使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沿着旋转轴转动,从而使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同时展开或闭合,夹紧或松开电子设备。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伸出所述壳体的部分为螺旋状。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红外感应器设置有两个,红外线通过壳体上开设的红外线孔发射出来。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壳体上还安装有与电路板连接的触摸感应开关。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壳体上还安装了设有螺纹口的万向球头座。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夹臂、第二夹臂和脚托件上都安装有用于防滑的硅胶垫。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壳体上还安装有指示灯和充电口。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的智能车载支架,红外感应器感应到即将放入的手机,通过电路板执行驱动马达带动螺纹驱动杆转动,螺纹驱动杆的外螺纹带动联动齿轮转动,联动齿轮上的联动凸起沿着缓冲槽带动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使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沿着旋转轴转动,从而使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同时展开或闭合,夹紧或松开电子设备,这样的车载支架操作使用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角度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夹持动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2-第一夹臂,3-第二夹臂,4-脚托件,5-万向球头座,6-充电口,7-指示灯,8-触摸感应开关,9-电路板,10-驱动马达,11-驱动螺纹杆,12-联动齿轮,13-联动凸起,14-旋转轴,15-缓冲槽,16-红外线孔,17-红外感应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如图1、2所示,一种多功能智能车载支架,包括壳体1,壳体1的安装腔设置有电路板9、与电路板9连接的红外感应器17、与电路板9连接的夹持动力组件,壳体1的两侧安装有两个相互对称的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伸入安装腔通过相互对称的旋转轴14固定,壳体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用于支撑电子设备的脚托件4,夹持动力组件包括驱动马达10、与驱动马达10连接的螺纹驱动杆,安装腔还设置有位置相互对称的联动齿轮12,联动齿轮12上安装有驱动凸起,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上设置有与驱动凸起匹配的缓冲槽15,联动齿轮12的齿口与螺纹驱动杆的外螺纹接触,随着驱动马达10带动螺纹驱动杆转动,螺纹驱动杆的外螺纹带动联动齿轮12转动,联动齿轮12上的联动凸起13沿着缓冲槽15带动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使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沿着旋转轴14转动,从而使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同时展开或闭合,夹紧或松开电子设备。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伸出所述壳体1的部分为螺旋状。螺旋状部分可以稳定的卡住电子设备,防止电子设备掉落。壳体1上还安装有与电路板9连接的触摸感应开关8。触摸感应开关8有两个分别对称安装在壳体1的两侧,随便触碰哪一个开关都能做出响应,触摸一次,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同时展开或闭合,触摸感应开关8是与电路板9连接的,通过电路板9控制驱动马达10,进一步驱动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本技术的工作原理:电子设备从上而下逐渐放置在脚托件4上,红外感应器17安装在壳体1的上半部分,电子设备经过上半部分,被红外感应器17感应到做出响应发送至电路板9,电路板9使驱动马达10开始工作,带动螺纹驱动杆逆时针转动,螺纹驱动杆在转动时不会改变长度,螺纹驱动杆的外螺纹与联动齿轮12的齿口接触,螺纹驱动杆带动联动齿轮12转动,设于联动齿轮12上的联动凸起13沿着缓冲槽15向驱动马达10方向移动,且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通过旋转轴14固定在安装腔,联动凸起13带动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同时绕旋转轴14互相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相对张开,电子设备顺利的从上至下放置在脚托件4上,大概两秒钟后,驱动马达10反转,使得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相对闭合,电子设备便稳固的被夹持固定在车载支架上了,如果要取下电子设备,手指可以触碰两侧的任一触摸感应开关8,都能做出响应,触摸感应开关8是与电路板9连接的,通过电路板9控制驱动马达10,进一步驱动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相对张开松开电子设备,用户即可顺利拿出手机,大概过两秒后,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又会自动闭合。如图3、4所示,红外感应器17设置有两个,红外线通过壳体1上开设的红外线孔16发射出来。当电子设备逐渐放入该支架,发射出的红外线会被电子设备挡住,做出响应,电路板9收到响应后会触发驱动马达10带动第一夹臂2和第二夹臂3同时展开或闭合。壳体1上还安装了设有螺纹口的万向球头座5。万向球头座5用于连接带有万向球的支座,这个支座可以夹持固定在车内的空调吹风口处或其它易夹持固定的地方,螺纹口用于支座上的螺纹盖连接,使该车载支架更稳固的固定在支座上。第一夹臂2、第二夹臂3和脚托件4上都安装有用于防滑的硅胶垫。硅胶垫用于防滑,电子设备放在该支架上会更稳固,不易掉落损坏设备。壳体1上还安装有指示灯7和充电口6。充电口6用于插上充电线为壳体1内的电路板9供电,指示灯7用于提示用户壳体1内的电路板9是否已通电,指示灯7亮起,表示正在通电。电路板9上装有电容,汽车启动时车载支架接通过充电线通电源正常工作,汽车熄火后,电容开始放电,保证电路板9在短时间内还存有余电,还可以触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智能车载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安装腔设置有电路板、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红外感应器、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夹持动力组件,所述壳体的两侧安装有两个相互对称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伸入安装腔通过相互对称的旋转轴固定,所述壳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用于支撑电子设备的脚托件,所述夹持动力组件包括驱动马达、与所述驱动马达连接的螺纹驱动杆,所述安装腔还设置有位置相互对称的联动齿轮,所述联动齿轮上安装有驱动凸起,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上设置有与驱动凸起匹配的缓冲槽,所述联动齿轮的齿口与螺纹驱动杆的外螺纹接触,随着驱动马达带动螺纹驱动杆转动,螺纹驱动杆的外螺纹带动联动齿轮转动,联动齿轮上的联动凸起沿着缓冲槽带动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使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沿着旋转轴转动,从而使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同时展开或闭合,夹紧或松开电子设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智能车载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安装腔设置有电路板、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红外感应器、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夹持动力组件,所述壳体的两侧安装有两个相互对称的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伸入安装腔通过相互对称的旋转轴固定,所述壳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用于支撑电子设备的脚托件,所述夹持动力组件包括驱动马达、与所述驱动马达连接的螺纹驱动杆,所述安装腔还设置有位置相互对称的联动齿轮,所述联动齿轮上安装有驱动凸起,所述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上设置有与驱动凸起匹配的缓冲槽,所述联动齿轮的齿口与螺纹驱动杆的外螺纹接触,随着驱动马达带动螺纹驱动杆转动,螺纹驱动杆的外螺纹带动联动齿轮转动,联动齿轮上的联动凸起沿着缓冲槽带动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使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沿着旋转轴转动,从而使第一夹臂和第二夹臂同时展开或闭合,夹紧或松开电子设备。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基旭,
申请(专利权)人:李基旭,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