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讲台设备支架和一种讲台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65792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09: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讲台设备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驱动组件、内套筒、外套筒和托架,所述内套筒的顶端固定于所述托架,所述外套筒的底端固定于所述底座;所述内套筒与所述外套筒活动套接,以围成一收容空间,所述内套筒可与所述外套筒相对移动;所述驱动组件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驱动组件的上端连接于所述托架,下端连接于所述底座。通过将所述外套筒和所述内套筒包围驱动组件,从而使得在外观段差较小,支架表面显得更平滑,更美观。

A platform equipment support and a platform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讲台设备支架和一种讲台设备
本技术涉及教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讲台设备支架和一种讲台设备。
技术介绍
当今时代,现代化教学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逐渐加重,教学现代化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在我国线代教学技术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化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模式。在一般多媒体教学模式中,在电子屏幕前配备有讲台设备,讲台上安装有教师使用的显示装置,为了配合不同身高的教师的使用需求,讲台设备的支架设置有升降机构,以便调整显示装置的高度。升降驱动组件包括导轨和升降柱,升降柱设置在导轨内,升降柱可沿导轨移动,升降柱的顶部固定有上述的显示装置。一外套筒包围在导轨外,当升降柱升起时,升降柱升起的部分凸出于外套筒之上,在水平方向上外套筒的内壁与升降柱的外壁之间的距离较大,使得不够美观,影响视觉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讲台设备支架,包括底座、驱动组件、内套筒、外套筒和托架,所述内套筒的顶端固定于所述托架,所述外套筒的底端固定于所述底座;所述内套筒与所述外套筒活动套接,以围成一收容空间,所述内套筒可与所述外套筒相对移动;所述驱动组件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驱动组件的上端连接于所述托架,下端连接于所述底座。通过将所述外套筒和所述内套筒包围驱动组件,从而使得在外观段差较小,支架表面显得更平滑,更美观。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导轨和升降柱,所述升降柱设置在所述导轨内,所述升降柱可沿所述导轨移动;所述升降柱的顶端与所述托架固定,所述导轨的下端与所述底座固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轨的内壁设置有凸台,所述升降柱外壁设置有卡槽,所述凸台卡入至所述卡槽中。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得导轨与所述升降柱之间更好地卡合。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套筒沿所述升降柱轴线方向的投影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导轨上。这样的设置使得所述导轨的顶端可以在所述内套筒降低至最低点时提供支撑。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可带动所述升降柱沿所述导轨移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套筒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由三条直边和一条曲边组成。这样的设置使得内套筒的外观更好。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曲边向远离所述导轨的方向凸出设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套筒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轮廓与所述内套筒相同。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讲台设备,其包括显示装置上述的讲台设备支架,所述显示装置设置在所述托架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套筒的轴线与所述底座的顶面之间夹角小于90°。本技术的一种讲台设备支架通过内套筒和外套筒将驱动组件包围,从而对升降柱进行遮挡,使得外形更加美观,提升了用户视觉体验。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附图说明图1是讲台设备的示意图,此时内套筒尚未升起。图2是讲台设备的另一示意图,此时内套筒升起一段距离。图3是讲台设备支架的横截面示意图。图4是图3中A-A向的剖视图。图5是图3中B-B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5,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讲台设备支架,其包括底座53、托架52、驱动组件、内套筒30和外套筒40,所述内套筒30的顶端固定于所述托架52,所述外套筒40的底端固定于所述底座53;所述内套筒30与所述外套筒40活动套接,以围成一收容空间,所述内套筒30可与所述外套筒40相对移动;所述驱动组件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驱动组件的上端连接于所述托架52,下端连接于所述底座53。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导轨10、升降柱20和驱动机构,所述导轨10与所述升降柱20卡合设置,所述升降柱20设置在所述导轨10内,所述升降柱20可沿所述导轨10移动;所述升降柱20的顶端与所述托架52固定,所述导轨10的下端与所述底座53固定。所述升降柱20可沿所述导轨10移动,所述驱动机构(图未示)与所述升降柱20连接并可带动所述升降柱20沿所述导轨10移动。所述内套筒30与所述升降柱20固定,所述外套筒40与所述导轨10固定,所述内套筒30可与所述外套筒40相对移动。这样的设置使得所述外套筒40和所述内套筒30共同将所述驱动组件包围,所述驱动机构在带动所述升降柱20移动时,所述内套筒30也随着所述升降柱20移动。通过利用外套筒40和内套筒30对驱动组件进行包围,在外观上只能看到所述内套筒30外壁与所述外套筒40内壁之间的段差,从而使得在外观上遮挡了升降柱20与外套筒40之间的段差,使得支架表面显得更平滑,更美观。本实施例中,所述导轨10的内壁两个端面均设置有凸台11,所述升降柱20外壁处两个端面均设置有卡槽21,两个所述凸台11一一对应分别卡入至两个所述卡槽21中,从而对所述升降柱20的横向移动造成限制,使得升降柱20只能沿所述升降柱20的轴线方向移动。特别地,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凸台11分别设置在所述导轨10内壁相对的两个端面处,从而更好地限制所述升降柱20的横向移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套筒30沿所述升降柱20轴线方向指向所述升降柱20下端的投影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导轨10上,当所述内套筒30下降时,所述导轨10起到限位作用,所述内套筒30的下端可顶触在所述导轨10的上端,从而让所述导轨10为所述内套筒30提供支撑。当然,当所述内套筒30的下端与所述导轨10的上端接触时,所述内套筒30的下端面可全部位于所述导轨10上,也可以部分位于所述导轨10上,同样都可以让所述导轨10起到支撑和限位作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套筒30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由三条直边31和一条曲边32组成,所述曲边32向远离所述导轨10的方向凸出设置,这样的设置使得所述内套筒30的外观更好,以及所述曲边32所在的侧边可以的刚性更好,可以增加本支架的支撑能力。所述外套筒40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轮廓与所述内套筒30相同,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所述外套筒40与所述内套筒30的轮廓相适应,使得外观更美观。本实施例中,所述导轨10整体位于所述外套筒40内,这样的设置可以让导轨10隐藏在所述外套筒40和所述内套筒30内,更加美观。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讲台设备,其包括显示装置和上述的讲台设备支架。所述托架52设置在所述讲台设备支架的顶端,所述内套筒30的顶端和所述升降柱20的顶端均与所述托架52固定,以使得所述升降柱20移动时可以带动所述内套筒30和所述托架52移动,所述托架52用于固定显示装置51。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套筒40固定于所述底座53上,所述外套筒40的轴线与所述底座53的顶面之间夹角小于90°,这样的设置使得讲台设备支架相对所述底座53倾斜设置,使得显示装置51的摆放角度更符合使用者需要。本技术的一种讲台设备支架通过内套筒和外套筒将驱动组件包围,从而对升降柱进行遮挡,使得外形更加美观,提升了用户视觉体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技术的各种改动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讲台设备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驱动组件、内套筒、外套筒和托架,所述内套筒的顶端固定于所述托架,所述外套筒的底端固定于所述底座;所述内套筒与所述外套筒活动套接,以围成一收容空间,所述内套筒可与所述外套筒相对移动;所述驱动组件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驱动组件的上端连接于所述托架,下端连接于所述底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讲台设备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驱动组件、内套筒、外套筒和托架,所述内套筒的顶端固定于所述托架,所述外套筒的底端固定于所述底座;所述内套筒与所述外套筒活动套接,以围成一收容空间,所述内套筒可与所述外套筒相对移动;所述驱动组件位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驱动组件的上端连接于所述托架,下端连接于所述底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讲台设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导轨和升降柱,所述升降柱设置在所述导轨内,所述升降柱可沿所述导轨移动;所述升降柱的顶端与所述托架固定,所述导轨的下端与所述底座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讲台设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的内壁设置有凸台,所述升降柱外壁设置有卡槽,所述凸台卡入至所述卡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讲台设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沿所述升降柱轴线方向的投影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导轨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传锋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