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阳角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41209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0 13: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阳角支护结构,包括排桩、冠梁和桩顶连梁,排桩围绕阳角而设,所述冠梁设于排桩的顶部,其长度沿排桩的分布方向延伸,以将排桩联结为一体;所述桩顶连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对应所述阳角不同侧面的冠梁上,并与所述冠梁组成三角形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阳角支护结构能够加强阳角位置,结构稳定,可避免局部失稳现象且占用空间小,施工方便。

A supporting structure with external corn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阳角支护结构
本技术属于建筑深基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阳角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基坑施工需要采用适当结构对基坑进行支护,以保证基坑自身的稳定和周边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安全。桩锚支护结构是基坑边坡支护方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在不能进行放坡开挖及施工条件受到限制的城市密集区经常采用。桩锚支护结构由排桩和锚索组成,其中排桩为挡土体系,主要用来挡土;锚索为支撑体系,主要是利用其自身与地层的锚固力给排桩体系一个水平的支撑拉力,防止基坑侧壁发生倾覆与土体滑动。现在,受建筑规划红线及周边建筑物或构筑物分布的影响,大量的基坑阳角出现,基坑阳角位置应力集中,易发生局部失稳的现象,进而带动其余位置发生连续倒塌现象,直接影响整个基坑的安全,而桩锚支护结构在基坑的阳角位置,空间狭窄,锚索易发生碰撞,难以发挥预定的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阳角支护结构,其能够加强阳角位置,结构稳定,可避免局部失稳现象且占用空间小,施工方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阳角支护结构,包括排桩、冠梁,所述排桩围绕阳角而设,所述冠梁设于所述排桩的顶部,其长度沿所述排桩的分布方向延伸,以将所述排桩联结为一体;所述阳角支护结构还包括桩顶连梁;所述桩顶连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对应所述阳角不同侧面的冠梁上,并与所述冠梁组成三角形结构。优选的,所述桩顶连梁从内向外设置有多条,多条所述桩顶连梁相互平行。优选的,所述阳角支护结构还包括腰梁和对拉锚索;r>所述腰梁设于所述排桩上,并处于所述冠梁的下方,且所述腰梁与所述冠梁平行;所述对拉锚索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对应所述阳角不同侧面的腰梁上,并与所述腰梁组成三角形结构。优选的,所述对拉锚索包括对拉锚索钢绞线和对拉锚索锚固体,所述对拉锚索钢绞线的两端设于所述腰梁上;所述对拉锚索锚固体包裹在所述对拉锚索钢绞线的外部。优选的,所述对拉锚索锚固体通过水泥浆凝结硬化形成。优选的,所述对拉锚索还包括锁紧单元,所述锁紧单元用于将所述对拉锚索钢绞线固定在所述腰梁上。优选的,所述锁紧单元包括对拉锚索锚头和对拉锚索垫块,所述对拉锚索钢绞线从所述腰梁中穿过,所述对拉锚索锚头套装在所述对拉锚索钢绞线上,并通过所述对拉锚索垫块与所述腰梁的外侧相抵靠。优选的,所述腰梁采用多道,每道所述腰梁上设置多条所述对拉锚索,多条所述对拉锚索平行设置。优选的,所述阳角支护结构还包括斜拉锚索,所述斜拉锚索包括斜拉锚索钢绞线和斜拉锚索锚固体,所述斜拉锚索钢绞线一端固定在所述冠梁和/或所述腰梁上,另一端包裹在所述斜拉锚索锚固体内部,所述斜拉锚索锚固体固定在基坑围土中。本技术的阳角支护结构通过设置桩顶连梁与对拉锚索,从而对桩锚支护基坑的阳角位置进行了加固,还能避免基坑阳角位置锚索相互碰撞,能有效控制基坑阳角位置的过大变形,占用空间小,施工方便。具体来说,其有益效果如下:(1)在阳角支护结构中设置桩顶连梁,桩顶连梁的两端与冠梁组成稳固的三角形结构,并且使得桩顶连梁、冠梁和排桩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形成门式钢架结构,可以抵抗基坑外侧土体产生的倾覆力矩,约束基坑侧壁变形;在现有的常规双排桩支护结构中,基坑外侧的土压力直接作用的基坑阳角位置左、右两侧的排桩上,基坑阳角位置左、右两侧的排桩由于只采用了冠梁连接,而冠梁又在阳角位置发生了转折,连接强度大大减弱,使得基坑阳角位置左、右两侧的排桩只能独自抵抗来自基坑外侧的土压力,导致基坑阳角位置抗倾覆和约束基坑侧壁变形的作用较弱;本技术阳角支护结构通过设置桩顶连梁,桩顶连梁将基坑阳角位置左、右两侧的排桩连接成整体,两者可以共同抵抗来自基坑外侧的土压力,使得基坑阳角位置的整体性得到了加强,能够起到抗倾覆和约束基坑侧壁变形的作用;(2)在阳角位置设置对拉锚索,可以对基坑阳角位置进行加强,还能有效控制基坑阳角位置的过大变形、占用空间小,施工方便。在现有的桩锚支护结构中,基坑阳角位置支护型式与一般位置的支护型式相同,由于基坑阳角位置左、右两侧斜拉锚索倾斜角度相同,设置高度相同,左、右两侧斜拉锚索容易发生碰撞,本技术阳角支护结构在阳角位置采用对拉锚索,使得对拉锚索直接穿过基坑阳角位置,解决了锚索发生碰撞的问题;(3)同时设置桩顶连梁和对拉锚索,将阳角支护结构中的阳角两侧的排桩连接在一起,可有效约束桩顶连梁、冠梁和排桩组成门式钢架结构的水平变形,抵抗桩间土荷载。阳角支护结构同时设置桩顶连梁和对拉锚索,在基坑外侧土体对阳角位置左、右两侧的排桩挤压时,桩顶连梁和对拉锚索会产生一个抵抗基坑外侧土体的力,减小作用在基坑阳角位置左、右两侧排桩上的土压力,从而对基坑阳角位置的过大变形进行控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阳角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的对拉锚索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的对拉锚索锚头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的阳角支护结构在基坑围土中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阳角支护结构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图4中的阳角支护结构的后视图;图7为图4中的阳角支护结构的俯视图;图中:1-桩顶连梁;2-对拉锚索锚头;3-对拉锚索垫块;4-对拉锚索钢绞线;5-对拉锚索锚固体;6-斜拉锚索锚头;7-斜拉锚索垫块;8-冠梁;9-腰梁;10-排桩;11-基坑围土;12-斜拉锚索钢绞线;13-斜拉锚索锚固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公开一种阳角支护结构,包括排桩、冠梁,所述排桩围绕阳角而设,所述冠梁设于所述排桩的顶部;所述阳角支护结构还包括桩顶连梁;所述桩顶连梁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对应所述阳角不同侧面的冠梁上,并与所述冠梁组成三角形结构。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阳角支护结构包括排桩10、冠梁8,排桩10围绕阳角而设,用于挡土,避免土压力导致的基坑位置的坍塌,冠梁8设于排桩10的顶部,其长度沿排桩10的分布方向延伸,通过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将排桩10联结为一体,用于防止基坑顶部边缘产生坍塌;本实施例中的阳角支护结构还包括桩顶连梁1,桩顶连梁1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对应阳角不同侧面的冠梁8上,并与冠梁8组成三角形结构,这样就与排桩10形成门式钢架结构,使得阳角支护结构能够起到更好的抗倾覆和约束基坑侧壁变形的作用。优选的,桩顶连梁1从内向外设置有多条,多条桩顶连梁1相互平行,其中,桩顶连梁1是钢筋通过混凝土浇筑而成。优选的,桩顶连梁1与冠梁8所形成的三角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阳角支护结构,包括排桩(10)、冠梁(8),所述排桩(10)围绕阳角而设,所述冠梁(8)设于所述排桩(10)的顶部,其长度沿所述排桩(10)的分布方向延伸,以将所述排桩(10)联结为一体;其特征在于,/n所述阳角支护结构还包括桩顶连梁(1);/n所述桩顶连梁(1)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对应所述阳角不同侧面的冠梁(8)上,并与所述冠梁(8)组成三角形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阳角支护结构,包括排桩(10)、冠梁(8),所述排桩(10)围绕阳角而设,所述冠梁(8)设于所述排桩(10)的顶部,其长度沿所述排桩(10)的分布方向延伸,以将所述排桩(10)联结为一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阳角支护结构还包括桩顶连梁(1);
所述桩顶连梁(1)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对应所述阳角不同侧面的冠梁(8)上,并与所述冠梁(8)组成三角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阳角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桩顶连梁(1)从内向外设置有多条,多条所述桩顶连梁(1)相互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阳角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腰梁(9)和对拉锚索;
所述腰梁(9)设于所述排桩(10)上,处于所述冠梁(8)的下方,并与所述冠梁(8)平行;
所述对拉锚索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对应所述阳角不同侧面的腰梁(9)上,并与所述腰梁(9)组成三角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阳角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拉锚索包括对拉锚索钢绞线(4)和对拉锚索锚固体(5),
所述对拉锚索钢绞线(4)的两端设于所述腰梁(9)上;
所述对拉锚索锚固体(5)包裹在所述对拉锚索钢绞线(4)的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阳角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拉锚索锚固体(5)通过水泥浆凝结硬化形成。


6.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轩王旭宏杨球玉吕涛陈立伟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