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型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165 阅读:2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仅将缓冲材料(8)的前边缘及后边缘卡止在框架(6)上,而将缓冲材料(8)张设在框架(6)上,来实质上仅在缓冲材料(8)的前后方向上施加张力。(*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在折叠自如的车座椅中采用的轻质的薄型座椅
技术介绍
以往车辆用的座椅一般都是在座椅框架上安装弹簧件,然后在弹簧件上设置泡沫材料、石棉或棉花等的衬垫材料,进而,铺上人造革、织物、皮革等面料。另一方面,除了车辆用座椅以外的座椅,通常都是用面料包覆放置在框架上的衬垫材料,或者为了提高缓冲性能,还设置了弹簧件。可是,这些座椅大多是整体厚度较厚,重量也较重,价格昂贵。于是,近来提出了各种重量轻且价格低廉的薄型座椅方案,本申请的申请人也研制了一种使用了轻型且具有充分的缓冲材料的特性(弹簧特性、减震特性)的三维结构体的网状物的薄型座椅。该薄型座椅中所采用的三维网状物(以下,称为3D网状物)由立体网眼织物构成,底布的织布例如形成为蜂窝状(六边形)的网眼,并且具有用多个撑柱构成的撑柱层将上部网眼层与下部网眼层结合在一起的三层立体桁架结构。又,上部网眼层与下部网眼层的每一条线都是用多个细线织成的,另一方面,构成撑柱层的各个撑柱都由1根粗线形成,以便对立体网眼织物施加刚性。图7表示二人乘坐用的上述现有技术的薄型座椅的一例,包括具有3D网状物的座椅缓冲垫50、立设在座椅缓冲垫50的后边缘上的靠背52。如图7及图8A、图8B所示,座椅缓冲垫50具有座椅缓冲垫框架54、张设在座椅缓冲垫框架54上的3D网状物56。3D网状物56的外边缘部缝合在装饰材料(面料)58及拉伸件60的内边缘部上,在面料58及拉伸件60的外边缘部卷在座椅缓冲垫框架54上之后,通过卡止件62而卡止在装饰材料保持件64上,从而向座椅缓冲垫50施加规定的张力。可是,坐在上述构成的现有技术的薄型座椅上时,张力作用在装饰材料58上,座椅缓冲垫50的张紧变强,侧压力变大,所以在坐于偏离座椅缓冲垫50中央部的位置或双人坐在座椅缓冲垫50上的情况下,坐着的人的姿势多少有点倾斜的趋势,可能会损害乘坐舒适性。本专利技术鉴于现有技术的这种问题而作出,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薄型座椅,能够正确地采取落座姿势,并且提高了可耐长时间使用的缓冲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相关的薄型座椅的特征在于包括框架以及张设在框架上的缓冲材料,通过仅将该缓冲材料的前边缘及后边缘卡止在上述框架上,而实质上仅在缓冲材料的前后方向上施加张力。又,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缓冲材料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上设置了加强用补丁。进而,其特征在于上述加强用补丁的材质与上述缓冲材料的材质相同。又,其特征在于使用经线与纬线的拉伸特性不同的弹力布来作为上述缓冲材料,上述纬线的弹簧常数比上述经线的弹簧常数大。又,其特征在于通过装饰材料来包覆上述弹力布,在弹力布与装饰材料之间加装了3维网状物或氨酯。又,其特征在于使上述弹力布的座椅宽度方向的端部松弛。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相关的薄型座椅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设于图1的薄型座椅上的座椅缓冲垫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图3A是图1的薄型座椅的纵剖视图。图3B是沿着图1的线III-III的剖视图。图3C是图1的薄型座椅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表示在图1的薄型座椅上使用弹力布时的静特性的曲线,该弹力布的织物由使用弹性线作为经线且使用聚酯类纤维作为纬线而织成。图5是表示座椅缓冲垫中落座时的张力不同的部分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要增大落座时的冲程的情况下的座椅缓冲垫的概略俯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相关的薄型座椅及现有技术的薄型座椅的立体图。图8A是沿着图7的线VIIIa-VIIIa的现有技术的薄型座椅的剖视图。图8B是沿着图7的线VIIIb-VIIIb的现有技术的薄型座椅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图2及图3A~图3C表示本专利技术相关的薄型座椅S,其外观与图7的现有技术的薄型座椅大致相同。如图1、图2及图3A~图3C所示,本专利技术相关的薄型座椅S包括座椅缓冲垫2、立设在座椅缓冲垫2的后边缘上的靠背4。座椅缓冲垫2包括座椅缓冲垫框架6、张设在座椅缓冲垫框架6上且作为缓冲材料的弹力布8、及3D网状物10。通过装饰材料(面料)12来包覆3D网状物10。又,弹力布8具有形成在其前边缘上的第1卡止部8a、形成在其后边缘上的第2卡止部8b。如图3A所示,第1卡止部8a的前端部卡止在接合于座椅缓冲垫框架6的装饰材料保持件14上,并且第2卡止部8b的前端部也同样地卡止在接合于座椅缓冲垫框架6的装饰材料保持件16上,进而,弹力布8的中间部通过卡止件18而卡止在装饰材料保持件14上,由此沿座椅的前后方向对弹力布8施加规定的张力。另一方面,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仅装饰材料12的侧边缘部卡止在接合于座椅缓冲垫框架6的装饰材料保持件19上,如图3B所示,弹力布8以其端部8c在装饰材料保持件19上松弛的状态被卡止,或者,如图3C所示,完全没有卡止。因此,即使在落座时,在座椅的宽度方向上,张力也模拟地设定为0(伸长大约0~5%),在该方向上几乎不产生张力。另外,加装在弹力布8与装饰材料12之间的3D网状物的端部,通过座椅缓冲垫框架6与装饰材料12而被夹持。作为弹力布8,也可使用经线(沿座椅S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线)与纬线(沿座椅S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线)的拉伸特性不同的织物,若使用产生张力的经线比纬线相对于负载的伸长大的材料,则提高缓冲性能。图4的曲线表示使用弹力布8时的静特性(拉伸特性),该弹力布8的织物由使用弹性线(软化弹性)作为经线且使用聚酯类纤维(线性弹性)作为纬线而织成。该静特性通过以下方式得到使用将弹力布材料切成长度200mm、宽度50mm的试验片,以从试验片的长度方向的各端部到分别靠近50mm内侧的部分作为握持余量,通过试验机沿着长度方向以50mm/分的速度进行拉伸。另外,使用以弹性线的延伸方向成为长度方向的方式切出的试验片来获得弹性线的拉伸特性,使用以聚酯类纤维的延伸方向成为长度方向的方式切出的试验片来获得聚酯类纤维的拉伸特性。从图4的曲线可知,该弹力布8的经线与纬线相比,相对于负载的延伸大,具有易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性质。又,在启动冲程的情况下,虽然需要使用相对于初始负载而具有非线性特性的纬线,但若将弹簧常数设定为大致相同,则线性弹性的负载为0时的容许值为0~10mm,使用的最大值可以达到20mm。又,在弹力布8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靠近后方处,缝合有矩形的加强补丁20。作为加强补丁20的材料,能够采用与弹力布8相同的材料。在图2中,箭头A表示落座时的张力施加的方向,与经线的方向一致。又,宽度方向的范围L表示前后的张力作用的范围,与第1卡止部8a的长度大致一致。又,装饰材料12也与弹力布8同样地,具有形成于其前边缘的第1卡止部12a与形成于其后边缘的第2卡止部12b,第1卡止部12a的前端部与弹力布8的第1卡止部8a一起卡止在装饰材料保持件14上,第2卡止部12b的前端部也同样地与弹力布8的第2卡止部8b一起卡止在装饰材料保持件16上,由此对装饰材料12施加规定的张力。若落座在上述构成的本专利技术相关的薄型座椅S上,则张力作用在前后方向(箭头A的方向)上,张力几乎不作用在宽度方向上,所以与现有技术的薄型座椅不同,侧压力不会变大。又,因为在弹力布8的中央部上设有加强补丁20,所以即使在双人乘坐的情况下也能够减轻体重的影响,坐着的人的姿势不会倾斜。图5表示座椅缓冲垫2中落座时的张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薄型座椅,包括框架以及张设在框架上的缓冲材料,通过仅将该缓冲材料的前边缘及后边缘卡止在上述框架上,而实质上仅在缓冲材料的前后方向上施加张力。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崎诚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三角工具加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