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灶具燃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10874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7 23: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灶具燃烧器,包括引射管以及设置在引射管入口处的喷嘴,与引射管相连接的炉头和通过连接臂连接在炉头上的环形的锅支架;锅支架内沿周向设置有第一通道,锅支架的内环壁上设置有供烟气进入的烟气入口,烟气入口与第一通道相连通;炉头内设置有供烟气回流的第二通道,连接臂对应连接在炉头上设置第二通道的位置,连接臂内设置有连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第三通道,第二通道的侧壁上开设有能够向中心聚集烟气的烟气出口。该灶具燃烧器能够循环利用烟气以提高热效率,同时能够促使烟气中的CO进一步反应以进一步提高热效率,并减少CO排放。

A kind of stove burn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灶具燃烧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灶具
,具体涉及一种灶具燃烧器。
技术介绍
现有的灶具燃烧器提高热效率的传统方案是增加聚能圈,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8794524U(申请号为CN201821365245.4)的中国技术专利《灶具聚能圈及灶具》,其中公开的灶具聚能圈包括环状本体,环状本体包括用于聚能的环形内表面,环形内表面上设有面积增大结构,面积增大结构用于增大所述环形内表面的面积。该灶具中利用聚能圈提升灶具的热效率,解决火焰辐射热较少而导致灶具热效率提升不够的问题。但是使用聚能圈的灶具相应成本也会增加,安装相对复杂。另外灶具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中有大量的CO排放到空气中,一方面对环境和人体有危害,另一方面由于CO为未充分燃烧的产物,相应也损失了热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循环利用烟气以提高热效率,同时能够促使烟气中的CO进一步反应以进一步提高热效率,并减少CO排放的灶具燃烧器。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引流溢液以避免对火孔的堵塞的灶具燃烧器。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能够根据火焰的情况具体选择打开或者关闭烟气的循环通道的灶具燃烧器。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灶具燃烧器,包括引射管以及设置在引射管入口处的喷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引射管相连接的炉头和通过连接臂连接在炉头上的环形的锅支架;所述锅支架内沿周向设置有第一通道,所述锅支架的内环壁上设置有供烟气进入的烟气入口,所述烟气入口与第一通道相连通;所述炉头内设置有供烟气回流的第二通道,所述连接臂对应连接在炉头上设置第二通道的位置,所述连接臂内设置有连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第三通道,所述第二通道的侧壁上开设有能够向中心聚集烟气的烟气出口。优选地,所述炉头包括呈环状的基座以及至少一个呈环形的燃烧器构件,各燃烧器构件间隔排列设置在基座的外周并通过连接部与基座相连接,各燃烧器构件上具有火孔,所述锅支架间隔设置在燃烧器构件的外周;所述基座内具有与引射管的出口相连通的混气室,所述燃气构件内具有气流通道,所述连接部内设置有连通气流通道和混气室的第四通道;所述第二通道隔离设置在混气室的内周,所述烟气出口设置在基座的内环壁上。为了使得锅具与炉头之间能够具有充分的空间,所述炉头和锅支架沿径向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所述锅支架上沿周向设置有能够覆盖烟气入口的挡檐,挡檐自锅支架上表面的内环边缘径向向内并向下弯曲延伸,并且所述挡檐的内边缘位于燃烧器构件的外周。为了方便导出落在连接臂上的溢液,所述连接臂的外端连接在锅支架的内环壁上且位于挡檐的下方,所述连接臂的上表面上沿径向设置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末端的至少一侧对应基座与燃烧器构件之间的空隙设置有溢液出口。所述连接臂沿径向与各燃烧器构件一体连接。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第三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还包括环形的挡片以及驱动挡片上下运动的驱动机构,所述挡片对应于锅支架与炉头之间的空隙设置在炉头的下方,所述挡片能够在上移时封堵烟气入口并打开锅支架与炉头之间的空隙,所述挡片能够在下移时封堵锅支架与炉头之间的空隙并打开烟气入口。优选地,所述挡片的径向截面呈L型。结构简单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与火力调节旋钮相连接的主动件以及与挡片相连接的被动件,所述主动件与被动件相啮合,所述主动件能够跟随火力调节旋钮转动而驱动被动件上下移动。优选地,所述主动件为固定连接在火力调节旋钮的轴上的齿轮;所述被动件包括与齿轮相啮合的咬齿部以及连接在咬齿部和挡片之间的支撑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中的灶具燃烧器,在锅支架内设置供炉头燃烧产生的烟气进入的第一通道,在炉头内设置了供烟气回流的第二通道,并且锅支架与炉头通过连接臂进行连接,在连接臂内设置能够连通锅支架和炉头的第三通道,如此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共同构成了烟气的循环通道。该灶具燃烧器工作时,锅支架上放置锅具的情况下,炉头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受热向上运动,进而经锅支架回流至炉头内,并经炉头的烟气出口排出,同时利用炉头内消耗空气产生的负压卷吸底部的空气向上运动,空气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会将炉头排出的烟气卷吸后向上运动,从而形成了烟气的一个再循环过程。一方面高温烟气中的热量会充分加热锅支架以及炉头,提高烟气余热的利用,提高灶具的热效率。另一方面,烟气中未充分燃烧产生的CO在回流的过程中,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进一步反应生成CO2产生热量,进一步提高热效率,同时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挡片和驱动机构的配合,主动的控制高温烟气是否进入循环通道进行余热的利用,提高了余热利用的灵活性以匹配灶具的热量需求,使得烹饪效果更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灶具燃烧器的安装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灶具燃烧器的位于关闭状态的立体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灶具燃烧器的位于大火状态的立体图。图4为图3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灶具燃烧器的位于关闭、大火状态的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灶具燃烧器的位于小火状态的立体图。图7为图6的剖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驱动机构中被动件与挡片的配合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灶具燃烧器包括引射管1、喷嘴2、炉头3、锅支架4、挡片5以及驱动机构6,该灶具燃烧器在使用时会配合火力调节旋钮7进行工作,进而调节该灶具燃烧器的火力大小。本实施例中的引射管1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喷嘴2则设置在引射管1入口处。喷嘴2与引射管1的工作过程与现有技术相同,本实施例中不再进行详细的展开描述。炉头3与引射管1的出口相连接。炉头3包括呈环状的基座31以及至少一个呈环形的燃烧器构件32,本实施例中的燃烧器构件32包括有两个,各燃烧器构件32间隔排列设置在基座31的外周,即一个燃烧器构件32靠近基座31的外周设置,另一个燃烧器构件32则位于前一个燃烧器构件32的外周。两个燃烧器构件32以及位于内环位置的燃烧器构件32与基座31之间均具有间隙。各燃烧器构件32上沿轴向设置有多个火孔321。各燃烧器构件32通过连接部30与基座31相连接,结构简单地,两个燃烧器构件32与基座31之间沿径向通过连接部30一体连接在一起,为了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同时提高进入燃烧器构件32内的混合气的均匀性,基座31与连接部30之间通过对称设置有两组连接部30。如图5和图7基座31内沿周向设置有混气室313,该混气室313与引射管1的出口相连通,燃气构件32内沿周向设置有气流通道322,连接部30内设置有连通气流通道322和混气室313的第四通道301。如此通过该第四通道301实现混气室313内混合气向各燃烧器构件32内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灶具燃烧器,包括引射管(1)以及设置在引射管(1)入口处的喷嘴(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引射管(1)相连接的炉头(3)和通过连接臂(40)连接在炉头(3)上的环形的锅支架(4);/n所述锅支架(4)内沿周向设置有第一通道(41),所述锅支架(4)的内环壁上设置有供烟气进入的烟气入口(42),所述烟气入口(42)与第一通道(41)相连通;/n所述炉头(3)内设置有供烟气回流的第二通道(311),所述连接臂(40)对应连接在炉头(3)上设置第二通道(311)的位置,所述连接臂(40)内设置有连通第一通道(41)和第二通道(311)的第三通道(401),所述第二通道(311)的侧壁上开设有能够向中心聚集烟气的烟气出口(3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灶具燃烧器,包括引射管(1)以及设置在引射管(1)入口处的喷嘴(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引射管(1)相连接的炉头(3)和通过连接臂(40)连接在炉头(3)上的环形的锅支架(4);
所述锅支架(4)内沿周向设置有第一通道(41),所述锅支架(4)的内环壁上设置有供烟气进入的烟气入口(42),所述烟气入口(42)与第一通道(41)相连通;
所述炉头(3)内设置有供烟气回流的第二通道(311),所述连接臂(40)对应连接在炉头(3)上设置第二通道(311)的位置,所述连接臂(40)内设置有连通第一通道(41)和第二通道(311)的第三通道(401),所述第二通道(311)的侧壁上开设有能够向中心聚集烟气的烟气出口(3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3)包括呈环状的基座(31)以及至少一个呈环形的燃烧器构件(32),各燃烧器构件(32)间隔排列设置在基座(31)的外周并通过连接部(30)与基座(31)相连接,各燃烧器构件(32)上具有火孔(321),所述锅支架(4)间隔设置在燃烧器构件(32)的外周;
所述基座(31)内具有与引射管(1)的出口相连通的混气室(313),所述燃气构件(32)内具有气流通道(322),所述连接部(30)内设置有连通气流通道(322)和混气室(313)的第四通道(301);
所述第二通道(311)隔离设置在混气室(313)的内周,所述烟气出口(312)设置在基座(31)的内环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3)和锅支架(4)沿径向自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灶具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锅支架(4)上沿周向设置有能够覆盖烟气入口(42)的挡檐(43),挡檐(43)自锅支架(4)上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海忠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