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散热缓冲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9316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0 17: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屏蔽散热缓冲模块,包括胶层、金属层、纳米散热层和泡棉层,所述纳米散热层设置在金属层一表面上,所述金属层的另一表面上设有胶层,所述纳米散热层相背于金属层一侧设有泡棉层;所述胶层包括网格胶层、基材层和遮光层,所述网格胶层和遮光层分别连接在基材层两侧,所述遮光层与金属层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纳米散热层具有良好的散热作用,可及时将元器件内部产生是热量放出,泡棉层起到排气缓冲的作用,在电子产品发生碰撞摔落时起到缓冲作用,防止电子产品的损坏,金属层起到屏蔽作用,防止外界信号干扰,胶层上设有遮光层和网格胶层,遮光层具有遮光作用,网格胶层方便本专利产品的连接固定。

Shield cooling buffer modu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屏蔽散热缓冲模块
本技术涉及一种屏蔽散热缓冲模块,属于散热缓冲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对液晶显示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于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显示终端,不仅要求这些显示终端具有较大尺寸的显示屏幕,还要求这些显示终端在长时间的运行状态下不发热。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是现在较为常用的发光器件,在使用环境温度下,要使OLED持续地正常工作,必须及时将电子显示装置产生的热量散出去,因此散热能力成为影响其使用寿命的关键限制因素。如何提高其散热能力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屏蔽散热缓冲模块,该屏蔽散热缓冲模块中纳米散热层具有良好的散热作用,可及时将元器件内部产生是热量放出,泡棉层起到排气缓冲的作用,在电子产品发生碰撞摔落时起到缓冲作用,防止电子产品的损坏。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屏蔽散热缓冲模块,包括胶层、金属层、纳米散热层和泡棉层,所述纳米散热层设置在金属层一表面上,所述金属层的另一表面上设有胶层,所述纳米散热层相背于金属层一侧设有泡棉层;所述胶层包括网格胶层、基材层和遮光层,所述网格胶层和遮光层分别连接在基材层两侧,所述遮光层与金属层连接在一起。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如下:1.上述方案中,所述纳米散热层为石墨烯或石墨片层。2.上述方案中,所述金属层为铜箔层。3.上述方案中,所述基材层为PET、PE或PP。4.上述方案中,所述遮光层为黑色油墨层。5.上述方案中,所述泡棉层与纳米散热层通过胶黏剂粘连在一起。6.上述方案中,所述胶层的厚度为30~50μm。7.上述方案中,所述金属层的厚度为12~30μm。8.上述方案中,所述纳米散热层的厚度为15~30μm。9.上述方案中,所述泡棉层的厚度为80~150μm。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屏蔽散热缓冲模块,其包括胶层、金属层、纳米散热层和泡棉层,所述纳米散热层设置在金属层一表面上,所述金属层的另一表面上设有胶层,所述纳米散热层相背于金属层一侧设有泡棉层,其中纳米散热层具有良好的散热作用,可及时将元器件内部产生是热量放出,泡棉层起到排气缓冲的作用,在电子产品发生碰撞摔落时起到缓冲作用,防止电子产品的损坏,金属层起到屏蔽作用,防止外界信号干扰,胶层上设有遮光层和网格胶层,遮光层具有遮光作用,网格胶层方便本专利产品的连接固定。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屏蔽散热缓冲模块结构示意图。以上附图中:1、胶层;101、网格胶层;102、基材层;103、遮光层;2、金属层;3、纳米散热层;4、泡棉层。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屏蔽散热缓冲模块,包括胶层1、金属层2、纳米散热层3和泡棉层4,所述纳米散热层3设置在金属层2一表面上,所述金属层2的另一表面上设有胶层1,所述纳米散热层3相背于金属层2一侧设有泡棉层4;所述胶层1包括网格胶层101、基材层102和遮光层103,所述网格胶层101和遮光层103分别连接在基材层102两侧,所述遮光层103与金属层2连接在一起。上述纳米散热层3为石墨烯层,其中石墨烯通过涂布、压合或印刷的方式连接在金属层2上;上述金属层2为铜箔层;上述基材层102为PET;上述遮光层103为黑色油墨层;上述泡棉层4与纳米散热层3通过胶黏剂粘连在一起;上述胶层1的厚度为30~50μm;上述金属层2的厚度为12~30μm。实施例2:一种屏蔽散热缓冲模块,包括胶层1、金属层2、纳米散热层3和泡棉层4,所述纳米散热层3设置在金属层2一表面上,所述金属层2的另一表面上设有胶层1,所述纳米散热层3相背于金属层2一侧设有泡棉层4;所述胶层1包括网格胶层101、基材层102和遮光层103,所述网格胶层101和遮光层103分别连接在基材层102两侧,所述遮光层103与金属层2连接在一起。上述纳米散热层3为石墨片层,其中所述石墨片通过压合的方式连接在金属层2上;上述金属层2为铜箔层;上述基材层102为PE或PP;上述遮光层103为黑色油墨层;上述纳米散热层3的厚度为15~30μm;上述泡棉层4的厚度为80~150μm。采用上述屏蔽散热缓冲模块时,其包括胶层、金属层、纳米散热层和泡棉层,所述纳米散热层设置在金属层一表面上,所述金属层的另一表面上设有胶层,所述纳米散热层相背于金属层一侧设有泡棉层,其中纳米散热层具有良好的散热作用,可及时将元器件内部产生是热量放出,泡棉层起到排气缓冲的作用,在电子产品发生碰撞摔落时起到缓冲作用,防止电子产品的损坏,金属层起到屏蔽作用,防止外界信号干扰,胶层上设有遮光层和网格胶层,遮光层具有遮光作用,网格胶层方便本专利产品的连接固定。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技术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屏蔽散热缓冲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胶层(1)、金属层(2)、纳米散热层(3)和泡棉层(4),所述纳米散热层(3)设置在金属层(2)一表面上,所述金属层(2)的另一表面上设有胶层(1),所述纳米散热层(3)相背于金属层(2)一侧设有泡棉层(4);/n所述胶层(1)包括网格胶层(101)、基材层(102)和遮光层(103),所述网格胶层(101)和遮光层(103)分别连接在基材层(102)两侧,所述遮光层(103)与金属层(2)连接在一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屏蔽散热缓冲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胶层(1)、金属层(2)、纳米散热层(3)和泡棉层(4),所述纳米散热层(3)设置在金属层(2)一表面上,所述金属层(2)的另一表面上设有胶层(1),所述纳米散热层(3)相背于金属层(2)一侧设有泡棉层(4);
所述胶层(1)包括网格胶层(101)、基材层(102)和遮光层(103),所述网格胶层(101)和遮光层(103)分别连接在基材层(102)两侧,所述遮光层(103)与金属层(2)连接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散热缓冲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散热层(3)为石墨烯或石墨片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散热缓冲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层(2)为铜箔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散热缓冲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杰刘景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义铠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