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核酸及TCR修饰的免疫细胞的治疗剂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57970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3 04:11
涉及包含核酸及TCR修饰的免疫细胞的治疗剂及其应用。所述治疗剂包含含有第一活性成分的第一组合物和含有第二活性成分的第二组合物;该第一活性成分包括或含有用于导入肿瘤细胞和/或癌细胞的、具有标记性多肽编码序列的核酸;所述标记性多肽具有一个或多个抗原表位多肽的氨基酸序列,所述抗原表位多肽能够被MHC I类分子提呈在所述肿瘤细胞和/或癌细胞表面;该第二组合物包含位于第二可药用载体中的第二活性成分,该第二活性成分包含T细胞受体修饰的免疫细胞;所述的T细胞受体修饰的免疫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被所述MHC I类分子提呈的所述抗原表位多肽。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协同治疗效果,为肿瘤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Therapeutic agents of immune cells modified with nucleic acid and TCR and their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包含核酸及TCR修饰的免疫细胞的治疗剂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
,具体而言,涉及包含核酸及TCR修饰的免疫细胞的治疗剂、标记性多肽、编码核酸、表达载体、溶瘤病毒、药盒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随着针对CTLA-4和PD-1/PD-L1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疗效(参见文献“CancerCell27,450–461(2015)”),以及以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为代表的过继T细胞疗法对B细胞型血液肿瘤所表现出的长期有效的治疗效果(参见文献“NEnglJMed2017;377:2545-2554”),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领域之一,可望把恶性肿瘤转化成为可控制的慢性疾病,甚至可以治愈某些晚期癌症。肿瘤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激发内源的抗肿瘤T细胞功能,或过继转输体外培养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以达到杀伤和清除体内癌细胞的疗效。早期的肿瘤疫苗是靶向来源于自身蛋白的肿瘤相关抗原(TAA),试图在体内诱导出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但大部分相关的临床试验均未成功(参见文献“NatRevClinOncol.2014Nov;11(11):630-2.”)。一个主要原因是针对这些肿瘤相关抗原的高亲和性T细胞在发育和分化过程中多数被胸腺的中枢耐受机制所清除,肿瘤疫苗即使在很强的佐剂帮助下,例如用成熟的树突状细胞提呈抗原,在体内所诱导出的特异性T细胞大多为不能识别肿瘤细胞的低亲和性T细胞(参见文献“JImmunol.2008Feb01;180(3):1526-34”)。为了克服这个障碍,靶向来源于基因突变的肿瘤新生抗原(neoantigen)个体化疫苗的开发是一个发展趋势,并在临床试验中看到初步疗效,但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这类肿瘤疫苗的疗效(参见文献“NatRevDrugDiscov.2018May30;17(6):393”;“FrontImmunol.2017;8:1848”)。肿瘤免疫治疗的另外一个障碍是肿瘤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免疫抑制微环境,肿瘤微环境(TME)对特异性T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以及抗肿瘤功能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参见文献“CurrOpinImmunol.2016Apr;39:1-6”)。针对这些问题,一个有效的治疗策略是过继转输在体外获得的、可以有效识别肿瘤抗原的T细胞。这些T细胞来源于肿瘤组织的浸润T淋巴细胞(TILs),也可以是经抗原特异性T细胞受体(TCR)基因修饰后,能有效识别肿瘤抗原的外周血T细胞(TCR-T)。体外培养避免了肿瘤组织的抑制微环境并提供优化的培养条件,可以获得足够数量的抗肿瘤T细胞用于过继转输治疗(参见文献“AdvImmunol.2016;130:279-94”)。过继T细胞治疗包括基于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antigenreceptor)的CAR-T疗法以及基于T细胞受体的TCR-T疗法。CAR-T主要靶向细胞表面表达的肿瘤抗原,尽管所识别的肿瘤抗原数量有限,靶向CD19的CAR-T针对血液肿瘤包括B细胞型白血病和淋巴瘤表现出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并有产品获得FDA批准上市(参见文献“NEnglJMed.2017Oct05;377(14):1313-1315”)。对于实体瘤的治疗,CAR-T尚未看到明确的临床疗效。TCR-T主要靶向被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分子所提呈的多肽抗原,表位多肽可以来源于细胞内蛋白以及细胞膜表面蛋白,靶抗原种类及数量大大多于CAR-T所识别的肿瘤抗原(参见文献“IntImmunol.201607;28(7):349-53”)。TCR-T疗法被认为是针对实体瘤最具前景的免疫细胞基因疗法(参见文献“AdvImmunol.2016;130:279-94”)。靶向NY-ESO-1抗原的TCR-T治疗实体肿瘤也在临床二期试验中看到明确的疗效(参见文献“FrontImmunol.2018;9:947”)。Her2/neu蛋白在多种上皮来源的癌细胞中过度表达,如乳腺癌,胃癌,大肠癌,卵巢癌,胰腺癌,肺癌,食管癌,膀胱癌,肾癌等(参见文献“TrendsinMolecularMed,2013;19:677”),使得Her2/neu成为免疫治疗的一个适当靶点。特异性识别Her2/neu抗原表位多肽(epitopepeptide)369-377的T细胞可以从Her2/neu高表达的卵巢癌腹水中成功分离(参见文献“J.Exp.Med.1995;181:2109–2117”)。靶向Her2/neu369-377多肽抗原的肿瘤疫苗进入临床试验,但临床三期却没达到延长病人生存期的预定目标(http://www.onclive.com/web-exclusives/phase-iii-nelipepimuts-study-in-breast-cancer-halted-after-futility-review)。过继转输经体外培养的,靶向Her2/neu抗原的CAR-T细胞作为第一个治疗实体瘤的CAR-T疗法进入临床试验,但由于产生强烈的细胞因子风暴(cytokinereleasesyndrome,CRS)导致病人死亡而被终止(参见文献“NatureMed,2016;22:26”)。严重的细胞因子风暴以及神经毒性是CAR-T治疗中常见的毒性反应(参见文献“Blood,2016;127:3321”)。目前临床试验中的TCR-T疗法尚未出现如CAR-T疗法中所表现出的严重的细胞因子风暴毒性,靶向Her2/neu抗原的TCR-T治疗实体瘤可能会避免严重的细胞因子风暴。Her2/neu属于来自自身蛋白的肿瘤相关抗原,识别这类抗原的T细胞大多数被中枢耐受选择机制所清除,因此,从外周血中获得的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的天然T细胞十分困难,所诱导的多肽特异性T细胞常常不能有效识别肿瘤细胞表面低水平表达的肿瘤相关抗原(参见文献“CancerRes.1998;58(21):4902-8”)。为了获得用于制备TCR-T并能有效识别肿瘤细胞的TCR,一般通过对TCR上的互补性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gregions,CDRs)进行基因点突变,或者通过从未经过中枢耐受机制筛选的人源化小鼠T细胞库中进行诱导以获得高亲和性的抗原特异性TCR(参见文献“FrontImmunol.2013;4:363”)。然而,基于这种策略所获得的高亲和性TCR所制备的TCR-T,在临床试验中产生了针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严重脱靶毒性反应(参见文献“SciRep.2016Jan13;6:18851”)。另外,TCR-T所识别的靶点是细胞表面的HLA分子,β2-微球蛋白(beta2-Microglobulin)以及抗原多肽所形成的抗原复合物(其中HLA蛋白和β2-微球蛋白配对形成MHCI类分子)。TCR-T的抗原识别能力不仅受HLA分子的限制,还与肿瘤细胞中HLA分子和肿瘤抗原的表达量,以及HLA抗原多肽提呈途径的完整性密切相关。然而肿瘤在发生发展过程常常发生肿瘤细胞的HLA分子表达量降低,或者胞浆中的HLA抗原提呈途径中相关分子的功能缺失,从而导致抗原多肽不能被HLA分子有效提呈到肿瘤细胞表面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治疗肿瘤和/或癌症的治疗剂,包含:/n(a)第一组合物,其中该第一组合物包含位于第一可药用载体中的第一活性成分,该第一活性成分包括或含有用于导入肿瘤细胞和/或癌细胞的、具有标记性多肽编码序列的核酸;所述标记性多肽具有一个或多个抗原表位多肽的氨基酸序列,所述抗原表位多肽能够被MHC I类分子提呈在所述肿瘤细胞和/或癌细胞表面;和/n(b)第二组合物,其中该第二组合物包含位于第二可药用载体中的第二活性成分,该第二活性成分包含T细胞受体修饰的免疫细胞;所述的T细胞受体修饰的免疫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被所述MHC I类分子提呈的所述抗原表位多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治疗肿瘤和/或癌症的治疗剂,包含:
(a)第一组合物,其中该第一组合物包含位于第一可药用载体中的第一活性成分,该第一活性成分包括或含有用于导入肿瘤细胞和/或癌细胞的、具有标记性多肽编码序列的核酸;所述标记性多肽具有一个或多个抗原表位多肽的氨基酸序列,所述抗原表位多肽能够被MHCI类分子提呈在所述肿瘤细胞和/或癌细胞表面;和
(b)第二组合物,其中该第二组合物包含位于第二可药用载体中的第二活性成分,该第二活性成分包含T细胞受体修饰的免疫细胞;所述的T细胞受体修饰的免疫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被所述MHCI类分子提呈的所述抗原表位多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抗原表位多肽的氨基酸序列来源于自然界存在的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或者为人工合成的自然界不存在的氨基酸序列;优选地,所述自然界存在的蛋白包括人源蛋白和除人以外的其它物种的蛋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抗原表位多肽的氨基酸序列来源于肿瘤相关抗原或肿瘤特异性抗原的氨基酸序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标记性多肽包括可操作地连接的、依次串联的以下氨基酸序列:N端信号肽的氨基酸序列、一个或多个所述抗原表位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可任选的C端内质网滞留信号的氨基酸序列,其中当所述标记性多肽包括多个所述抗原表位多肽的氨基酸序列时,每两个相邻的所述抗原表位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之间由可切割性连接多肽的氨基酸序列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抗原表位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包括如SEQIDNO:3所示的Her2/neu369-377、NY-ESO-1157-165、NY-ESO-11-11、NY-ESO-153-62、NY-ESO-118-27、N-ras55-64、K-ras224-232、K-ras10-18、K-ras10-19、H3.3K27M26-35、SSX-241-49、MAGE-C2336-344、MAGE-C2191-200、MAGE-C2307-315、MAGE-C242-50、MAGE-A1120-129、MAGE-A1230-238、MAGE-A1161-169、KK-LC-176-84、p5399-107、HPV16-E629-38、HPV16-E711–19、HPV16-E711-19、EBV-LMP151-59、EBV-LMP1125-133。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核酸还具有HLA蛋白编码序列,其中该HLA蛋白编码序列与所述标记性多肽编码序列分别在各自的启动子控制之下,或者该HLA蛋白编码序列与所述标记性多肽编码序列在同一启动子控制之下并且该HLA蛋白编码序列通过可切割性连接多肽编码序列与所述标记性多肽编码序列可操作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HLA蛋白为HLA-A2蛋白,所述HLA-A2的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29所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第一组合物和所述第二组合物各自独立地存在于所述治疗剂中而互不混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核酸包括DNA或RNA;所述RNA包括由所述DNA转录的mRNA。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第一活性成分为重组病毒,所述重组病毒的基因组具有所述标记性多肽编码序列和可任选的HLA蛋白编码序列;其中,所述重组病毒包括选择复制型重组溶瘤病毒或复制缺陷型重组病毒。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复制缺陷型重组病毒来源于腺病毒、腺病毒相关病毒(AAV)、单纯疱疹病毒、痘病毒、流感病毒、甲病毒(Alphavirus)、或仙台病毒。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复制缺陷型重组病毒为对5型腺病毒进行基因改造而得到的重组腺病毒,该重组腺病毒的基因组中缺失了E1基因,并且在所缺失的E1基因的位置包含所述标记性多肽编码序列和可任选的所述HLA蛋白编码序列。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选择复制型重组溶瘤病毒来源于具有溶瘤作用的经基因突变的病毒和具有溶瘤作用的野生型病毒;优选地,所述选择复制型重组溶瘤病毒来源于具有溶瘤作用的腺病毒、痘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麻疹病毒、塞姆利基森林病毒、水疱性口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逆转录病毒、呼肠孤病毒、塞内卡谷病毒、埃可型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新城疫病毒和马拉巴病毒。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选择复制型重组溶瘤病毒为对5型腺病毒进行基因改造而得到的重组溶瘤腺病毒,该重组溶瘤腺病毒的基因组中缺失了E1B-55K基因和/或E1B-19K基因,并且所述重组溶瘤腺病毒的基因组中包含E1A基因编码序列;优选地,所述E1A基因编码序列是在外源启动子控制下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重组溶瘤病毒为对5型腺病毒进行基因改造而得到的重组溶瘤腺病毒,该重组溶瘤腺病毒的E1A基因被改变为使得所表达的E1A蛋白无法与pRb蛋白结合;优选地,所述E1A基因是在外源启动子控制下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重组溶瘤腺病毒的E3基因全部或部分缺失。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免疫细胞包括原始T细胞或其前体细胞,NKT细胞,或T细胞株。


1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第一组合物包含治疗有效量的所述DNA、或治疗有效量的所述mRNA。


19.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第一组合物包含治疗有效量的所述重组病毒。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第二组合物包含治疗有效量的所述的T细胞受体修饰的免疫细胞。


2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DNA配制成通过瘤内注射给药;所述mRNA配制成通过瘤内注射给药。


2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重组病毒配制成通过瘤内注射给药、腹膜内给药、蛛网膜下腔内给药、或静脉给药。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免疫细胞配制成通过经动脉、静脉、皮下、皮内、瘤内、淋巴管内、淋巴结内、蛛网膜下腔内、骨髓内、肌肉内和腹膜内给药。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剂,其中所述治疗剂由所述第一组合物和所述第二组合物组成。


25.根据权利要求1-24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剂在制备用于治疗肿瘤和/或癌症的药物中的用途。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用途,其中所述肿瘤和/或癌症包括:乳腺癌,头颈部肿瘤,滑膜癌,肾癌,结缔组织癌,黑色素瘤,肺癌,食管癌,结肠癌,直肠癌,脑癌,肝癌,骨癌,绒毛膜癌,胃泌素瘤,嗜铬细胞瘤,催乳素瘤,vonHippel-Lindau病,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肛门癌,胆管癌,膀胱癌,输尿管癌,神经胶质瘤,神经母细胞瘤,脑膜瘤,脊髓肿瘤,骨软骨瘤,软骨肉瘤,尤文氏肉瘤,原发部位不明癌,类癌,纤维肉瘤,佩吉特病,宫颈癌,胆囊癌,眼癌,卡波西氏肉瘤,前列腺癌,睾丸癌,皮肤鳞状细胞癌,间皮瘤,多尖端骨髓瘤,卵巢癌,胰腺内分泌瘤,胰高血糖素瘤,胰腺癌,阴茎癌,垂体癌,软组织肉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小肠癌,胃癌,胸腺癌,滋养细胞癌,葡萄胎,子宫内膜癌,阴道癌,外阴癌,蕈样真菌病,胰岛素瘤,心脏癌,脑膜癌,血液癌,腹膜癌和胸膜癌。


27.一种标记性多肽,包括可操作地连接的依次串联的以下氨基酸序列:N端信号肽的氨基酸序列、一个或多个抗原表位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可任选的C端内质网滞留信号的氨基酸序列,其中当所述标记性多肽包括多个所述抗原表位多肽的氨基酸序列时,每两个相邻的所述抗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放侯亚非绳纪坡谭贤魁
申请(专利权)人:合成免疫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康万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美国;US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