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厢体的边梁结构、厢体及厢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3812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8 14: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厢体的边梁结构、厢体及厢式车,边梁结构包括:母扣和公扣。母扣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第一插接部内设有第一插入槽,第二插接部内设有第二插入槽,顶板和三个厢板中的一个插入到第一插入槽和第二插入槽中的一个内并与母扣相连,公扣的一端设有第三插接部,第三插接部内设有第三插入槽,公扣的另一端设有插入部,顶板和三个厢板中的另一个插入到第三插入槽内并与公扣相连,插入部插入到第一插入槽和第二插入槽中的另一个内并与母扣相连。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用于厢体的边梁结构,可以实现厢体的SKD异地组装,使得厢体的装配更加快捷、提高装配效率,还可以解决厢体整体运输造成的运输效率低、运输成本高的问题。

Side beam structure, car body and car body for car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厢体的边梁结构、厢体及厢式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厢式车组装
,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厢体的边梁结构、厢体及厢式车。
技术介绍
近年来,中国的厢式车的发展非常迅速,厢式车的年产量已接近200万量,而且厢式车的年产量还在不断上升,从而使得厢式车具有比较可观的发展前景。但是,摆在厢式车制造商面前最直接也是最大的问题就是运输成本。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厢式车制造商需要远距离供货,而且只能采用厢体整体运输的方式进行运输,从而使运输量大大受限,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再者,中国现阶段具有厢式车生产资质的制造商有一千多家,各个厂家的厢式车的装配方式和结构设计形式千差万别,从而无法形成统一的装配标准,从而不利于厢式车装配效率的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厢体的边梁结构,所述边梁结构具有装配方便、可以提升厢体的运输效率的优点。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边梁结构的厢体。本专利技术又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厢体的厢式车。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厢体的边梁结构,所述厢体包括相互配合的顶板、厢板总成、底板和后门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分别位于所述厢板总成和所述后门板的上下两侧,所述厢板总成包括围绕所述顶板设置的三个厢板,所述后门板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厢体限定处的盛放空间,所述边梁结构包括:母扣,所述母扣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内设有第一插入槽,所述第二插接部内设有第二插入槽,所述顶板和三个所述厢板中的一个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槽和所述第二插入槽中的一个内并与所述母扣相连;公扣,所述公扣的一端设有第三插接部,所述第三插接部内设有第三插入槽,所述公扣的另一端设有插入部,所述顶板和三个所述厢板中的另一个插入到所述第三插入槽内并与所述公扣相连,所述插入部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槽和所述第二插入槽中的另一个内并与所述母扣相连。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厢体的边梁结构,结构设计比较简单、巧妙,可以实现厢体的SKD异地组装,不仅可以使得厢体的装配更加方便、快捷、提高装配效率,还可以有效解决厢体整体运输造成的运输效率低、运输成本高的问题,大大节约了厢体的运输成本。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母扣形成为L形。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母扣包括弧形连接部,所述弧形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相连。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插入槽的内周壁的一部分向内凹入以形成第一打胶槽。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接部上设有固定孔,所述边梁结构还包括固定螺钉,所述固定螺钉插入到所述固定孔内以将所述母扣与所述顶板或厢板固定在一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插入槽的内周壁的一部分向内凹入以形成第二打胶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插入部的靠近母扣的一端设有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导向部,两个所述导向部朝向靠近彼此的方向倾斜延伸。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部与所述插入部的插入方向之间的夹角α满足:10°≤α≤3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部包括第一导向臂和第二导向臂,所述第一导向臂位于所述第二导向臂的靠近母扣的一端且朝向靠近所述插入部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倾斜延伸,所述第一导向臂和所述第二导向臂之间设有圆弧过渡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插入槽的内周壁的一部分向内凹入以形成第三打胶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插接部上设有钻孔定位槽,所述第二插接部上设有与所述钻孔定位槽同轴设置的螺栓槽,所述边梁结构还包括防水螺钉,所述防水螺钉与所述螺栓槽螺纹配合。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入部还包括至少一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邻近所述螺栓槽设置且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分别于所述插入部的两个相对侧壁相连。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厢体,包括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的用于厢体的边梁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厢体,通过设置上述边梁结构,可以实现厢体的SKD异地组装,不仅可以使得厢体的装配更加方便、快捷、提高装配效率,还可以有效解决厢体整体运输造成的运输效率低、运输成本高的问题,大大节约了厢体的运输成本。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厢式车,包括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的厢体。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厢式车,通过设置上述厢体,可以使实现厢式车的快速、便捷的装配,不仅可以提升厢式车的生产效率,还可以大大节省厢式车的生产成本。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厢体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顶板与厢板的配合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图2中A圈示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厢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B圈示部分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边梁结构100,母扣1,第一插接部11,第一打胶槽111,第二插接部12,第二打胶槽121,钻孔定位槽122,螺栓槽123,弧形连接部13,公扣2,第三插接部21,第三打胶槽211,插入部22,导向结构221,导向部2211,第一导向臂2211a,第二导向臂2211b,加强筋222,固定铆钉3,防水螺钉4,铁板螺母5,厢体200,顶板201,底板202,厢板203,后门板20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下面参考图1-图5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用于厢体200的边梁结构100。其中,如图1所示,厢体200可以包括相互配合的顶板201、厢板总成、底板202和后门板204,顶板201和底板202可以分别位于厢板总成和后门板204的上下两侧,厢板总成可以包括围绕顶板201设置的三个厢板203。具体而言,厢体200大致可以形成为六面体,其中顶板201和底板202分别位于三个厢板203和后门板204的上下两侧,三个厢板203和后门板204配合形成闭环形并围绕顶板201和底板202设置,顶板201和底板202分别与三个厢板203、后门板204相连以限定出厢体200的盛放空间,后门板204可以打开或关闭盛放空间。如图2-图3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边梁结构100,可以包括公扣2和母扣1。其中,母扣1的两端可以分别设有第一插接部11和第二插接部12,第一插接部11内可以设有第一插入槽,第二插接部12内可以设有第二插入槽,顶板201和三个厢板203中的一个可以插入到第一插入槽和第二插入槽中的一个内并与母扣1相连。也就是说,当厢体200进装配时,可以将顶板201插入到第一插入槽内,也可以将三个厢板203中的任意一个插入到第一插入槽内。如图2所示,公扣2的一端可以设有第三插接部21,第三插接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厢体的边梁结构,所述厢体包括相互配合的顶板、厢板总成、底板和后门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分别位于所述厢板总成和所述后门板的上下两侧,所述厢板总成包括围绕所述顶板设置的三个厢板,所述后门板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厢体限定处的盛放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梁结构包括:/n母扣,所述母扣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内设有第一插入槽,所述第二插接部内设有第二插入槽,所述顶板和三个所述厢板中的一个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槽和所述第二插入槽中的一个内并与所述母扣相连;/n公扣,所述公扣的一端设有第三插接部,所述第三插接部内设有第三插入槽,所述公扣的另一端设有插入部,所述顶板和三个所述厢板中的另一个插入到所述第三插入槽内并与所述公扣相连,所述插入部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槽和所述第二插入槽中的另一个内并与所述母扣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厢体的边梁结构,所述厢体包括相互配合的顶板、厢板总成、底板和后门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分别位于所述厢板总成和所述后门板的上下两侧,所述厢板总成包括围绕所述顶板设置的三个厢板,所述后门板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厢体限定处的盛放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梁结构包括:
母扣,所述母扣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内设有第一插入槽,所述第二插接部内设有第二插入槽,所述顶板和三个所述厢板中的一个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槽和所述第二插入槽中的一个内并与所述母扣相连;
公扣,所述公扣的一端设有第三插接部,所述第三插接部内设有第三插入槽,所述公扣的另一端设有插入部,所述顶板和三个所述厢板中的另一个插入到所述第三插入槽内并与所述公扣相连,所述插入部插入到所述第一插入槽和所述第二插入槽中的另一个内并与所述母扣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厢体的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扣形成为L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厢体的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扣包括弧形连接部,所述弧形连接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插接部和所述第二插接部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厢体的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入槽的内周壁的一部分向内凹入以形成第一打胶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厢体的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部上设有固定孔,所述边梁结构还包括固定螺钉,所述固定螺钉插入到所述固定孔内以将所述母扣与所述顶板或厢板固定在一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厢体的边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维光韩晓涛郭强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华建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