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理河道的水下翻耕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30153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5 12: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理河道的水下翻耕机,包括悬浮箱、对接拆装板、水下支撑板、翻耕机构和废气回收机构,所述对接拆装板右侧的底部与悬浮箱的左侧固定焊接,所述水下支撑板的顶部与悬浮箱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翻耕机构设置在两个水下支撑板之间,所述废气回收机构设置在水下支撑板相对一侧的顶部,该用于治理河道的水下翻耕机,不断地将淤泥进行翻动,不仅仅可以将深陷淤泥中的杂物和垃圾拉出,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淤泥中腐化产生的各种有害气体进行释放和收集,保护了河道水下生物的安全,提高了河道水下生态平衡的稳定性,以针扎的方式插入淤泥,深入淤泥拉拽出垃圾,再配合着防护罩中的穿插针的使用,及时的将垃圾进行收集避免再次沉落水底。

An underwater tiller for river regul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治理河道的水下翻耕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河道治理
,具体为一种用于治理河道的水下翻耕机。
技术介绍
在河道中,为了改善河水质量,需要定期对河道进行清理维护以及治理,无论是对河水中进行增氧、清淤还是水中垃圾的清理,均是非常的重要,尤其是河道底部中长时间积累的淤泥,极其容易造成河水的富营养化,河水中的垃圾、水生物的骸骨以及各种水草均会深陷进入到淤泥中,在淤泥中腐化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对水生物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同时大量的杂物在淤泥中腐化也会消耗河水中大量的氧气影响水生物的正常生长。为了控制以及净化河道水下环境,往往需要大型设备来对河底进行清淤操作,但是这种净化操作方法的使用成本相对较高且其操作受到环境影响的也是相对较大,诸多不便,不仅如何,这类对河底淤泥进行处理的设备,操作不当便会对河床造成损伤甚至会影响整个河道的生态平衡,因此,在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尤其是河床上淤泥较多的河道治理,如何保证和控制河道水中生稳定以及河道治理之间的平衡问题,是当下在河道治理中难以把控且较为矛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理河道的水下翻耕机,解决了河道治理过程中受到环境限制造成治理施工不便且难以把控治理河道与河道水下生态环境稳定之间平衡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用于治理河道的水下翻耕机,包括悬浮箱、对接拆装板、水下支撑板、翻耕机构和废气回收机构,所述对接拆装板右侧的底部与悬浮箱的左侧固定焊接,所述水下支撑板的顶部与悬浮箱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翻耕机构设置在两个水下支撑板之间,所述废气回收机构设置在水下支撑板相对一侧的顶部。优选的,所述翻耕机构包括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所述水上部分安装在悬浮箱顶部的中部,所述水下部分设置在两块水下支撑板之间。优选的,所述水上部分包括连通槽、驱动电机、中间支撑块、驱动轴、上轮盘和链条,所述连通槽开设在悬浮箱的顶部,所述驱动电机通过螺栓可拆卸式安装在悬浮箱顶部的背面,所述中间支撑块的底部与悬浮箱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轴贯穿式安装在中间支撑块的内腔且其背面通过联轴器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上轮盘套装在驱动轴的外圈上且其底部贯穿连通槽并延伸至悬浮箱底部的外侧,所述链条套装在上轮盘的外圈上。优选的,所述水下部分包括联动轴、翻动轮、下轮盘、三角条和释放齿,所述联动轴贯穿式安装在两个水下支撑板之间,所述翻动轮套装在联动轴的外圈上,所述下轮盘套装在联动轴的外圈上,所述三角条等距离设置在翻动轮的外壁上,所述释放齿等距离设置在三角条的端面上。优选的,所述废气回收机构包括弧形包裹圈、垂直气道、回气口、容纳腔和穿插针,所述弧形包裹圈远离链条的一面与水下支撑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回气口开设在弧形包裹圈底部的中部,所述垂直气道的底部与弧形包裹圈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容纳腔设置在悬浮箱的内腔,所述穿插针等距离设置在弧形包裹圈内壁的右侧,穿插针的数量与释放齿的数量相等,穿插针与释放齿是呈错位关系,且穿插针的方向与释放齿弯曲方向相反。优选的,所述水下支撑板内腔的中部在垂直于悬浮箱的方向上开设有深度调节槽,深度调节槽的内腔活动卡接有升降柱,升降柱的底部固定焊接有轴承块,升降柱正面的顶部固定焊接有螺纹栓,螺纹栓的外圈上螺纹连接有紧固螺母,紧固螺母直接控制着螺纹栓的松紧,从而可以根据河道水深来调节翻耕机构中水下部分的位置,与之相对应的便是需要进行链条的来更换进行适配。(三)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理河道的水下翻耕机。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用于治理河道的水下翻耕机,在水下翻动的时候,不断地将淤泥进行翻动,不仅仅可以将深陷淤泥中的杂物和垃圾拉出,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淤泥中腐化产生的各种有害气体进行释放和收集,保护了河道水下生物的安全,提高了河道水下生态平衡的稳定性。(2)、该用于治理河道的水下翻耕机,采用针爪式的翻动结构,以针扎的方式插入淤泥中第一时间进行放气操作,另一深入淤泥拉拽出垃圾的时候不会带出过多的淤泥,再配合着防护罩中的穿插针的使用,及时的将垃圾进行收集避免再次沉落水底。(3)该用于治理河道的水下翻耕机,废气回收机构采用包裹翻动轮式的设计,废气冒出的时候便会沿着翻动轮的外表面逐渐流进废气回收机构,对废气进行回收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对河水造成污染,同时在收集废气的时候还可以增加设备的浮力,避免因为回收垃圾过多造成设备下沉,同时也是降低了设备整体的重量,更方便进行移动或者是其他的操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图1中A处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废气回收机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悬浮箱剖视图。图中:1悬浮箱、2对接拆装板、3水下支撑板、301深度调节槽、302升降柱、303轴承块、304螺纹栓、305紧固螺母、4翻耕机构、401水上部分、4011连通槽、4012驱动电机、4013中间支撑块、4014驱动轴、4015上轮盘、4016链条、402水下部分、4021联动轴、4022翻动轮、4023下轮盘、4024三角条、4025释放齿、5废气回收机构、501弧形包裹圈、502垂直气道、503回气口、504容纳腔、505穿插针。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1-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治理河道的水下翻耕机,包括悬浮箱1、对接拆装板2、水下支撑板3、翻耕机构4和废气回收机构5,对接拆装板2右侧的底部与悬浮箱1的左侧固定焊接,水下支撑板3的顶部与悬浮箱1的底部固定连接,翻耕机构4设置在两个水下支撑板3之间,废气回收机构5设置在水下支撑板3相对一侧的顶部,翻耕机构4包括水上部分401和水下部分402,水上部分401安装在悬浮箱1顶部的中部,水下部分402设置在两块水下支撑板3之间,水上部分401包括连通槽4011、驱动电机4012、中间支撑块4013、驱动轴4014、上轮盘4015和链条4016,连通槽4011开设在悬浮箱1的顶部,驱动电机4012通过螺栓可拆卸式安装在悬浮箱1顶部的背面,中间支撑块4013的底部与悬浮箱1的顶部固定连接,驱动轴4014贯穿式安装在中间支撑块4013的内腔且其背面通过联轴器与驱动电机4012的输出轴连接,上轮盘4015套装在驱动轴4014的外圈上且其底部贯穿连通槽4011并延伸至悬浮箱1底部的外侧,链条4016套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治理河道的水下翻耕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悬浮箱(1)、对接拆装板(2)、水下支撑板(3)、翻耕机构(4)和废气回收机构(5),所述对接拆装板(2)右侧的底部与悬浮箱(1)的左侧固定焊接,所述水下支撑板(3)的顶部与悬浮箱(1)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翻耕机构(4)设置在两个水下支撑板(3)之间,所述废气回收机构(5)设置在水下支撑板(3)相对一侧的顶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治理河道的水下翻耕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悬浮箱(1)、对接拆装板(2)、水下支撑板(3)、翻耕机构(4)和废气回收机构(5),所述对接拆装板(2)右侧的底部与悬浮箱(1)的左侧固定焊接,所述水下支撑板(3)的顶部与悬浮箱(1)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翻耕机构(4)设置在两个水下支撑板(3)之间,所述废气回收机构(5)设置在水下支撑板(3)相对一侧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理河道的水下翻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耕机构(4)包括水上部分(401)和水下部分(402),所述水上部分(401)安装在悬浮箱(1)顶部的中部,所述水下部分(402)设置在两块水下支撑板(3)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理河道的水下翻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上部分(401)包括连通槽(4011)、驱动电机(4012)、中间支撑块(4013)、驱动轴(4014)、上轮盘(4015)和链条(4016),所述连通槽(4011)开设在悬浮箱(1)的顶部,所述驱动电机(4012)通过螺栓可拆卸式安装在悬浮箱(1)顶部的背面,所述中间支撑块(4013)的底部与悬浮箱(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轴(4014)贯穿式安装在中间支撑块(4013)的内腔且其背面通过联轴器与驱动电机(4012)的输出轴连接,所述上轮盘(4015)套装在驱动轴(4014)的外圈上且其底部贯穿连通槽(4011)并延伸至悬浮箱(1)底部的外侧,所述链条(4016)套装在上轮盘(4015)的外圈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宽陈雷孙杰何明军何晶晶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清天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