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卡车驾驶室前悬置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428982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5 12: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重型卡车驾驶室前悬置系统,涉及重型车悬置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前悬置上托架、稳定杆、第一弹簧减震器、前置减震器支架,还包括前悬置摆臂,前悬置摆臂为L形弧形板结构;前悬置摆臂上端部的第一圆孔与稳定杆周表面固定连接;前悬置摆臂另一端部的第二圆孔转动连接有后端减震组件;前悬置摆臂中部下侧的第三圆孔转动连接有支撑减震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计的第一弹簧减震器、前悬置摆臂、后端减震组件、支撑减震组件,进行组合式避震,缓冲减振,保证驾驶室可靠性及乘员舒适性,解决了现有重型汽车驾驶室前悬置系统避震效果差的问题。

Heavy truck cab front mount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重型卡车驾驶室前悬置系统
本技术属于重型车悬置
,特别是涉及重型卡车驾驶室前悬置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重型汽车驾驶室悬置系统包括前、后悬置总成。其中,前悬置总成的左、右两个减震器连接在摇臂杆两端,减震弹簧布置在摇臂杆的中间,减震器连接驾驶室,弹簧安放在车架上,存在着摇臂杆形成杠杆,弹簧处于支点部位,弹簧受力巨大,需要直径粗大的弹簧,占有空间大,设计安装困难,减震效果差等问题。整个悬置系统中只有第一弹簧减震器进行减震,在自然状态下第一弹簧减震器变形较大且运行中单一减震,避震效果较差,驾驶室震动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重型卡车驾驶室前悬置系统,通过设计的第一弹簧减震器、前悬置摆臂、后端减震组件、支撑减震组件,进行组合式避震,缓冲减振,保证驾驶室可靠性及乘员舒适性,解决了现有重型汽车驾驶室前悬置系统避震效果差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为重型卡车驾驶室前悬置系统,包括前悬置上托架、稳定杆、第一弹簧减震器、前置减震器支架,还包括前悬置摆臂,所述前悬置摆臂为L形弧形板结构;所述前悬置摆臂上端部的第一圆孔与稳定杆周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前悬置摆臂另一端部的第二圆孔转动连接有后端减震组件;所述前悬置摆臂中部下侧的第三圆孔转动连接有支撑减震组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簧减震器的上端通过第一铰接轴与稳定杆周侧面铰接;所述第一弹簧减震器的下端通过第二铰接轴与前置减震器支架上端铰接;所述第一铰接轴与第二铰接轴相垂直;所述前置减震器支架与车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后端减震组件包括第一矩形竖向固定杆、第二弹簧减震器;所述第一矩形竖向固定杆上端面倾斜固定有第二矩形竖向固定杆下端;所述第一矩形竖向固定杆下端一相对侧面固定有固定支耳板一端;所述第二矩形竖向固定杆上端相对侧面通过第三铰接轴铰接有T形支撑板水平板端部;所述第二弹簧减震器上端通过第四铰接轴与T形支撑板竖向板下端铰接;所述第二弹簧减震器下端通过第五铰接轴与固定支耳板另一端铰接;所述T形支撑板竖向板上端通过第六铰接轴与第二圆孔转动连接;所述第三铰接轴、第四铰接轴、第五铰接轴均与第六铰接轴平行;其中一所述定支耳板侧面固定有矩形连接板;所述矩形连接板与车架连接;后端减震组件中的T形支撑板旋转摆动,T形支撑板通过其下方的第二弹簧减震器进行减震支撑,吸收前悬置摆臂支撑端的硬性冲击,整个减震过程通过摆杆和第二弹簧减震器进行双重的减震,前悬置摆臂活动范围小,快速的进行减震避震。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减震组件包括第三弹簧减震器、车架连接板、腰圆转接板;所述车架连接板一侧面固定有两支耳;两所述支耳通过第七铰接轴与第三弹簧减震器下端铰接;所述第三弹簧减震器上端通过第八铰接轴与腰圆转接板下端铰接;所述腰圆转接板上端通过第九铰接轴与第三圆孔转动连接;所述第八铰接轴与第九铰接轴平行;所述第七铰接轴与第九铰接轴相垂直;所述车架连接板与车架连接;所述支撑减震组件安装在第一弹簧减震器与后端减震组件的中部对前悬置摆臂中部进行支撑,减小前悬置摆臂的摆动幅度,进一步的减小第一弹簧减震器的压缩幅度,减小第一弹簧减震器的受力。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设计的第一弹簧减震器、前悬置摆臂、后端减震组件、支撑减震组件,进行组合式避震,结构稳定可靠,降低第一弹簧减震器独立减震时的压力,缓冲减振,保证驾驶室可靠性及乘员舒适性。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重型卡车驾驶室前悬置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前悬置摆臂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后端减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支撑减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前悬置上托架,2-稳定杆,3-第一弹簧减震器,4-前悬置摆臂,5-后端减震组件,6-支撑减震组件,7-前置减震器支架,8-第一矩形竖向固定杆,9-第二矩形竖向固定杆,10-固定支耳板,11-第二弹簧减震器,12-T形支撑板,13-矩形连接板,14-第三弹簧减震器,15-车架连接板,16-腰圆转接板,17-支耳,401-第一圆孔,402-第二圆孔,403-第三圆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所示,本技术为重型卡车驾驶室前悬置系统,包括前悬置上托架1、稳定杆2、第一弹簧减震器3、前置减震器支架7,还包括前悬置摆臂4,前悬置摆臂4为L形弧形板结构,相同长度增加车厢抬高高度,增加缓冲减震区域;前悬置摆臂4上端部的第一圆孔401与稳定杆2周表面固定连接;前悬置摆臂4另一端部的第二圆孔402转动连接有后端减震组件5;前悬置摆臂4中部下侧的第三圆孔403转动连接有支撑减震组件6,前悬置上托架1安装在重型卡车驾驶室下端前部。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弹簧减震器3的上端通过第一铰接轴与稳定杆2周侧面铰接;第一弹簧减震器3的下端通过第二铰接轴与前置减震器支架7上端铰接;第一铰接轴与第二铰接轴相垂直;前置减震器支架7与车架连接。其中如图3所示,后端减震组件5包括第一矩形竖向固定杆8、第二弹簧减震器11;第一矩形竖向固定杆8上端面倾斜固定有第二矩形竖向固定杆9下端;第一矩形竖向固定杆8下端一相对侧面固定有固定支耳板10一端;第二矩形竖向固定杆9上端相对侧面通过第三铰接轴铰接有T形支撑板12水平板端部;第二弹簧减震器11上端通过第四铰接轴与T形支撑板12竖向板下端铰接;第二弹簧减震器11下端通过第五铰接轴与固定支耳板10另一端铰接;T形支撑板12竖向板上端通过第六铰接轴与第二圆孔402转动连接;第三铰接轴、第四铰接轴、第五铰接轴均与第六铰接轴平行;其中一定支耳板10侧面固定有矩形连接板13;矩形连接板13与车架连接;后端减震组件5中的T形支撑板12旋转摆动,T形支撑板12通过其下方的第二弹簧减震器11进行减震支撑,吸收前悬置摆臂4支撑端的硬性冲击,整个减震过程通过摆杆和第二弹簧减震器11进行双重的减震,前悬置摆臂4活动范围小,快速的进行减震避震。其中如图4所示,支撑减震组件6包括第三弹簧减震器14、车架连接板15、腰圆转接板16;车架连接板15一侧面固定有两支耳17;两支耳17通过第七铰接轴与第三弹簧减震器14下端铰接;第三弹簧减震器14上端通过第八铰接轴与腰圆转接板16下端铰接;腰圆转接板16上端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重型卡车驾驶室前悬置系统,包括前悬置上托架(1)、稳定杆(2)、第一弹簧减震器(3)、前置减震器支架(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悬置摆臂(4),所述前悬置摆臂(4)为L形弧形板结构;所述前悬置摆臂(4)上端部的第一圆孔(401)与稳定杆(2)周表面连接;所述前悬置摆臂(4)另一端部的第二圆孔(402)转动连接有后端减震组件(5);所述前悬置摆臂(4)中部下侧的第三圆孔(403)转动连接有支撑减震组件(6)。/n

【技术特征摘要】
1.重型卡车驾驶室前悬置系统,包括前悬置上托架(1)、稳定杆(2)、第一弹簧减震器(3)、前置减震器支架(7),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悬置摆臂(4),所述前悬置摆臂(4)为L形弧形板结构;所述前悬置摆臂(4)上端部的第一圆孔(401)与稳定杆(2)周表面连接;所述前悬置摆臂(4)另一端部的第二圆孔(402)转动连接有后端减震组件(5);所述前悬置摆臂(4)中部下侧的第三圆孔(403)转动连接有支撑减震组件(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卡车驾驶室前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簧减震器(3)的上端通过第一铰接轴与稳定杆(2)周侧面铰接;所述第一弹簧减震器(3)的下端通过第二铰接轴与前置减震器支架(7)上端铰接;所述第一铰接轴与第二铰接轴相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卡车驾驶室前悬置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减震组件(5)包括第一矩形竖向固定杆(8)、第二弹簧减震器(11);所述第一矩形竖向固定杆(8)上端面倾斜固定有第二矩形竖向固定杆(9)下端;所述第一矩形竖向固定杆(8)下端一相对侧面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时志伟陈科承婷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圣世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