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兆弟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墙体模具的侧模组件及具有该侧模组件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1340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18:55
一种用于墙体模具的侧模组件,包括:侧模板(3),用于设置在模具的侧面,并封闭模具内用于成型墙体的模腔(X);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二驱动机构(6),其输出端(61)与所述侧模板(3)连接,用于驱动侧模板(3)相对模具的侧面移动,以控制所述模腔(X)的高度、宽度或/和长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具有上述侧模组件的模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侧模组件能根据需要进行位置调整,进而适用于不同长度、宽度或/和高度要求的墙体。具有上述侧模组件的模具适用于不同厚度的墙体,进而能同时成型墙体的外墙和内墙。

A side mold component for a wall mold and a mold with the side mold compon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墙体模具的侧模组件及具有该侧模组件的模具
本技术属于建筑用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墙体模具的侧模组件及具有该侧模组件的模具。
技术介绍
装配式墙体由外而内依次包括外墙、保温层和内墙,现有的装配式墙体模具内多形成有用于成型墙体的模腔,且模腔的四周用侧模板封闭,以成型墙体。现有技术中的侧模板多直接固定在模具上,具体请参见申请号为CN201110190386.3的专利技术专利《一种无振捣整体注建方法》(授权公告号为CN102312578B),其公开的模具是将两块模板和两端的铝合金连接件通过固定钉拼接而成的墙体注建模具,该铝合金连接件相当于侧模板,其安装到两块模板上后,在模板上的位置固定,进而使得成型的墙体尺寸也固定。且需要成型其他尺寸的墙体时,需要将模具拆掉后根据墙体尺寸重新建模具,这一过程会浪费大量的时间、降低效率。又如申请号为CN201510347149.1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一种用于3D打印建筑墙体的模具》(申请公布号为CN106313284A)公开的模具包括定模板、动模板;所述定模板包括机架、封闭用侧板,所述机架由底座、模板支承架、支架、前模仁组成,所述动模板包括机架、驱动装置、轨道,所述机架由底座、模板支承架、支架、后模仁组成,动模板底座的滑移槽搁置在轨道上,所述驱动装置由电机减速箱、齿轮、齿条组成,齿轮安装在电机减速箱的输出轴上,齿轮与安装在轨道下方的齿条相啮合,动模板的后模仁与定模板的前模仁及两侧的封闭用侧板构成打印墙体的空间。通过更换备有不同纹理的前后模仁,可打印出具有不同装饰面、不同厚度及形状的墙体,减少了施工构件、减化了施工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省时、省料、省劳力节约了建筑成本。但同样,该模具中的封闭用侧板也直接固定在定模板上,无法根据需要调整侧模板的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根据需要进行位置调整的用于墙体模具的侧模组件,进而适用于不同长度、宽度或/和高度要求的墙体。本技术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具有上述侧模组件的模具,以适用于不同厚度的墙体,进而能同时成型墙体的外墙和内墙。本技术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墙体模具的侧模组件,包括:侧模板,用于设置在模具的侧面,并封闭模具内用于成型墙体的模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二驱动机构,其输出端与所述侧模板连接,用于驱动侧模板相对模具的侧面移动,以控制所述模腔的高度、宽度或/和长度。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优选为液压或气压缸,液压或气压缸的推杆为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输出端。液压或气压缸能驱动侧模板移动的同时,还能将侧模板固定在模具,防止侧模板在混凝土泵送压力的作用下产生位移。为使第二驱动机构能稳定地驱动侧模板,优选的是,还包括有若干设置在模具上与侧模板相对的定位板,每块定位板上开设有定位孔;所述液压或气压缸的推杆穿过定位孔后与侧模板相连,用于推动侧模板相对模具移动,并根据需要固定在合适位置上,以控制所述模腔的高度、宽度或/和长度。为了适用于不同长度规格的侧模板,较优选的是,每块侧模板对应设置有至少两块定位板,各定位板设置在模具上,能在模具上移动并根据需要固定在模具的适当位置上。本技术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具有如上所述的侧模组件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模板,具有与墙体形状相适配的内侧壁;内模板,位于外模板的内侧,具有与外模板的内侧壁相适配的外侧壁,内模板的外侧壁与外模板的内侧壁之间形成有用于成型墙体的模腔;且内模板的上端与外模板连接且能相对外模板活动,而改变内模板与外模板之间的模腔的厚度,以成型多种厚度规格的墙体;上述侧模组件,设置在内模板侧面和外模板侧面,用于封闭所述模腔;第一驱动机构,与内模板相连,用于驱动内模板相对外模板活动。为了在同一副模具中同时成型墙体的外墙和内墙,作为改进,在所述模腔的厚度调至第一厚度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厚度对应于墙体的外墙厚度,用于成型墙体的外墙;在所述模腔的厚度调至第二厚度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厚度大于第一厚度,用于在外墙的基础上成型墙体的内墙。因此通过增大模腔的厚度即可同时成型墙体的外墙和内墙,方便实施,提高了效率。改进,所述侧模板包括有分别用于对应墙体的外墙和内墙的外墙侧模板和内墙侧模板,所述外墙侧模板和内墙侧模板沿着模腔的厚度方向排列;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各自对应的外墙侧模板或内墙侧模板拆卸式地连接。外墙侧模板和内墙侧模板独立工作,互不干扰,且能根据所需墙体的厚度更换外墙侧模板和/或内墙侧模板,以在同一副模具上成型多种厚度规格的完整墙体。为提高墙体的质量,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墙侧模板上设有用于连接内墙内的钢筋笼的连接件。第二驱动机构通过其输出端拉动内墙侧模板向外运动时,能实现张紧钢筋,实现了墙体的张拉,张拉能增加预应力,使得装配式墙体不容易开裂。最后,为提高模具结构的稳定性,且最大限度地发挥第二驱动机构的作用,在所述模腔的厚度调至第一厚度的状态下,所述内墙侧模板对应的第二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所述内模板相对,并能抵于内模板上而限制模腔的厚度变化。在模腔的厚度调至第一厚度的状态下是成型外墙,此时内墙侧模板对应的第二驱动机构是不工作的,其输出端可用于抵在内模板上,而限制模具内模腔厚度在混凝土泵送过程中发生变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由于侧模板通过第二驱动机构能相对模具移动,使得本技术的侧模板不是固定在模具上,而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移动,如此,可根据所需制备的墙体的长度、宽度或/和高度要求对侧模板的位置进行调整,进而可适用于不同要求的墙体;本技术的模具的模腔厚度可调,故而,在同一副模具上可成型多种厚度规格的墙体;且在某一厚度的外墙成型好后,通过增大模腔的厚度,可直接在该外墙上成型墙体的内墙,使得本技术的模具可以同时成型外墙和内墙,方便实施,提高了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模具成型外墙时的使用状态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模具外墙成型后内模板打开时的使用状态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模具成型内墙时的使用状态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模具内墙成型后内模板打开时的使用状态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模具成型外墙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省略侧模板和第二驱动机构);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模具成型内墙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省略侧模板和第二驱动机构);图7为图5中A部放大图;图8为图6中B部放大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模具成型外墙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的剖视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模具成型内墙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一: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墙体模具的侧模组件,包括:/n侧模板(3),用于设置在模具的侧面,并封闭模具内用于成型墙体的模腔(X);/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n第二驱动机构(6),其输出端(61)与所述侧模板(3)连接,用于驱动侧模板(3)相对模具的侧面移动,以控制所述模腔(X)的高度、宽度或/和长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墙体模具的侧模组件,包括:
侧模板(3),用于设置在模具的侧面,并封闭模具内用于成型墙体的模腔(X);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
第二驱动机构(6),其输出端(61)与所述侧模板(3)连接,用于驱动侧模板(3)相对模具的侧面移动,以控制所述模腔(X)的高度、宽度或/和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墙体模具的侧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6)为液压或气压缸,液压或气压缸的推杆为所述第二驱动机构(6)的输出端(6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墙体模具的侧模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若干设置在模具上与侧模板(3)相对的定位板(12),每块定位板(12)上开设有定位孔(Y);所述液压或气压缸的推杆穿过定位孔(Y)后与侧模板(3)相连,用于推动侧模板(3)相对模具移动,并根据需要固定在合适位置上,以控制所述模腔(X)的高度、宽度或/和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墙体模具的侧模组件,其特征在于:每块侧模板(3)对应设置有至少两块定位板(12),各定位板(12)设置在模具上,能在模具上移动并根据需要固定在模具的适当位置上。


5.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4任一权项所述的侧模组件的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模板(1),具有与墙体形状相适配的内侧壁(10);
内模板(2),位于外模板(1)的内侧,具有与外模板(1)的内侧壁(10)相适配的外侧壁(20),内模板(2)的外侧壁(20)与外模板(1)的内侧壁(10)之间形成有用于成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兆弟
申请(专利权)人:周兆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