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9655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09:28
一种车辆用灯具,其使车辆用灯具的视觉表现在点亮时和非点亮时不同。车辆用灯具具备:光源(8);导光体(10),其具有内部含有光扩散材料的板状部(16),且一边将从板状部(16)的侧面(16a)射入的光源(8)的光在内部进行导光一边通过光扩散材料将光从板状部(16)的主表面射出;以及光学构件(12),其使从主表面射出的光的强度在主表面的第一射出区域(20)和第二射出区域(22)不同。

Lamps for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用灯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灯具,尤其涉及汽车等车辆中使用的车辆用灯具。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使光源的光经由导光体向灯具前方射出的车辆用灯具。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如下构造的车辆用灯具:使光从侧面射入板状导光体,并由设置于灯具内侧的主表面上的台阶等反射要素使光反射,进而使光从灯具外侧的主表面向灯具前方射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1614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将行人等的视线引导至灯具从而提高使其识别本车辆的存在的车辆用灯具的醒目功能、车辆用灯具的外观设计性的方法,可以考虑使车辆用灯具的视觉表现在点亮时和非点亮时不同。对此,在上述以往的板状导光体中,透过透明的板状导光体能看到设置于灯具内侧的主表面上的台阶。因此,能够由台阶的排列而一定程度地预测点亮时的发光图案。因此,从使车辆用灯具的视觉表现在点亮时和非点亮时不同的方面来看,以往的车辆用灯具中存在改善的余地。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用于使车辆用灯具的视觉表现在点亮时和非点亮时不同的技术。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为车辆用灯具。该车辆用灯具具备:光源;导光体,其具有内部含有光扩散材料的板状部,且一边将从板状部的侧面射入的光源的光在内部进行导光一边通过光扩散材料将光从板状部的主表面射出;以及光学构件,其使从主表面射出的光的强度在主表面的第一射出区域和第二射出区域不同。根据该方式,能够使车辆用灯具的视觉表现在点亮时和非点亮时不同。在上述方式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导光体具有沿板状部的侧面延伸并且周面与侧面连接的棒状部,棒状部供光源的光从一方的端部射入,并一边将光源的光在内部进行导光一边从周面向板状部射出光,板状部的侧面具有第一射入区域以及第二射入区域,射入第一射入区域的光会从第一射出区域射出,射入第二射入区域的光会从第二射出区域射出,光学构件包括设置于棒状部的周面且将在棒状部内行进的光向第一射入区域反射的第一反射台阶。另外,在上述方式的基础上,也可以是,车辆用灯具具备沿板状部的侧面排列的多个光源,光学构件具有与各光源对置地配置于侧面的多个透镜,多个透镜包括聚光透镜以及扩散透镜,经由聚光透镜射入板状部的光会从第一射出区域射出,经由扩散透镜射入板状部的光会从第二射出区域射出。另外,在上述任一方式的基础上,也可以是,第一射出区域和第二射出区域在主表面交替排列。另外,在上述方式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板状部具有相互背向的第一主表面以及第二主表面,第一主表面具有第一射出区域以及第二射出区域,光学构件包括设置于第二主表面并朝向第一射出区域反射光的第二反射台阶。另外,在上述任一方式的基础上,导光体具有沿板状部的侧面延伸并且周面的第一区域连接于侧面的棒状部,也可以是,棒状部供光源的光从一方的端部射入,并一边将光源的光在内部进行导光一边从第一区域向板状部射出光,棒状部具有第二区域,第二区域与第一区域背向、且相对于光源的发光面的法线方向而向板状部倾斜。另外,在上述任一方式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导光体具有沿板状部的侧面延伸并且周面与侧面连接的棒状部,棒状部供光源的光从一方的端部射入,并一边将光源的光在内部进行导光一边从周面向板状部射出光,棒状部具有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剖面的面积随着远离光源而减小的形状。另外,在上述方式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棒状部的第一端部配置有第一光源,在相反侧的第二端部配置有第二光源,光学构件包括第一组的第一反射台阶、以及第二组的第一反射台阶,第一组的第一反射台阶将第一光源的光朝向第一射入区域进行反射,第二组的第一反射台阶将第二光源的光朝向第一射入区域进行反射,属于第一组的各第一反射台阶的反射角度被设定为使从棒状部的第一端部向第二端部行进的平行光的行进方向、与该平行光被第一反射台阶反射后的行进方向所成的角度为钝角;属于第二组的各第一反射台阶的反射角度被设定为使从棒状部的第二端部向第一端部行进的平行光的行进方向、与该平行光被第一反射台阶反射后的行进方向所成的角度为钝角。另外,在上述方式的基础上,也可以是,通过调整第二反射台阶的数量以及配置,第一射出区域被设为文字、标记或图形的形状。此外,将以上构成要素的任意组合、本专利技术的表述在方法、装置、以及系统等之间进行转换的内容也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而有效。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使车辆用灯具的视觉表现在点亮时和非点亮时不同。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铅垂剖视图。图2(A)是车辆用灯具所具备的光源、导光体以及光学构件的立体图,图2(B)是导光体中的光源附近区域的放大图。图3(A)以及图3(B)是用于说明板状部的光射出效率的测定方法的示意图。图4是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所具备的光源、导光体以及光学构件的立体图。图5(A)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所具备的光源、导光体以及光学构件的立体图,图5(B)是导光体中的光源附近区域的放大图。图6(A)是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所具备的光源、导光体以及光学构件的立体图,图6(B)是沿图6(A)中的A-A线剖切的剖视图。图7是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所具备的光源以及导光体的主视图。图8(A)是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所具备的光源以及导光体的主视图,图8(B)是沿图8(A)中的B-B线剖切的剖视图。图8(C)是沿图8(A)中的C-C线剖切的剖视图。图9(A)是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所具备的光源以及导光体的主视图,图9(B)是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所具备的光源以及导光体的主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辆用灯具;8:光源;10:导光体;12:光学构件;14:棒状部;16:板状部;20:第一射出区域;20a:第一射入区域;22:第二射出区域;22a:第二射入区域;24:第一反射台阶;28:聚光透镜;30:扩散透镜;32:第二反射台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优选实施方式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实施方式并非对专利技术进行限定而仅为示例,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全部特征、其组合不一定是专利技术的本质内容。对各附图中所示的相同或同等的构成要素、构件、处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重复性说明。另外,各图所示的各部分的比例尺、形状是为了易于说明而简便地进行的设定,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不作限定性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中使用“第一”、“第二”等用语的情况下,除非另有说明,否则该用语不表示任何顺序、重要度,仅用于区分某个构成与其他构成。另外,在各附图中,将对说明实施方式不重要的一部分构件进行了省略表示。(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灯具的铅垂剖视图。图2(A)是车辆用灯具所具备的光源、导光体以及光学构件的立体图。图2(B)是导光体中的光源附近区域的放大图。车辆用灯具1例如是配置在车辆后方的后组合灯。车辆用灯具1具备灯体2、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灯具具备:/n光源;/n导光体,其具有内部含有光扩散材料的板状部,且一边将从所述板状部的侧面射入的所述光源的光在内部进行导光一边通过所述光扩散材料将所述光从所述板状部的主表面射出;以及/n光学构件,其使从所述主表面射出的光的强度在所述主表面的第一射出区域和第二射出区域不同。/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808 JP 2018-1492061.一种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灯具具备:
光源;
导光体,其具有内部含有光扩散材料的板状部,且一边将从所述板状部的侧面射入的所述光源的光在内部进行导光一边通过所述光扩散材料将所述光从所述板状部的主表面射出;以及
光学构件,其使从所述主表面射出的光的强度在所述主表面的第一射出区域和第二射出区域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光体具有沿所述板状部的所述侧面延伸并且周面与所述侧面连接的棒状部,
所述棒状部供所述光源的光从一方的端部射入,并一边将所述光源的光在内部进行导光一边从所述周面向所述板状部射出光,
所述板状部的所述侧面具有第一射入区域以及第二射入区域,射入所述第一射入区域的光会从所述第一射出区域射出,射入所述第二射入区域的光会从所述第二射出区域射出。
所述光学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棒状部的所述周面且将在所述棒状部内行进的光朝向所述第一射入区域反射的第一反射台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灯具具备沿所述板状部的所述侧面排列的多个所述光源,
所述光学构件具有与各光源对置地配置于所述侧面的多个透镜,
多个所述透镜包括聚光透镜以及扩散透镜,经由所述聚光透镜射入所述板状部的光会从所述第一射出区域射出,经由所述扩散透镜射入所述板状部的光会从所述第二射出区域射出。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射出区域和所述第二射出区域在所述主表面上交替排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灯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部具有相互背向的第一主表面以及第二主表面,
所述第一主表面具有所述第一射出区域以及所述第二射出区域,
所述光学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竹田新仲野裕次松原永治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