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系统及施工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396325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09: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给排水系统及施工方法,给排水系统包括流量控制阀,主体管穿插一旋转阀阀杆,旋转阀阀杆的底端固定连接密封垫体,密封垫体包括主垫体和柱体,主体管内固定有旋转阀阀座;进水管包括平直管段和连接管段,连接管段的管腔为第一进水室,并设有止回阀阀体,柱体为中空波纹管,手轮轴、旋转阀阀杆和主垫体设有中空孔道,手柄轴下方固定一限位块,对输出水进行双阀控制,一级阀将上游过大流量限制在预定值,通过二级阀更精准地控制水流量大小,适用于不同压力和流量大小的给排水管路中;水由下至上进入出水管,水中较大的杂质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沉底,防止杂质影响元件的配合有效性,适用于不同纯净度的水的运输和流量输出控制。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给排水系统及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给排水系统
,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给排水系统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绿化带涉及面非常广泛,每年绿化灌溉需要耗费很多人力和财力,应用于其中的额给排水系统中的储水装置输出水压力和流量大小不同,直接应用压力和流量大,因此需要进行流量控制输出,并且用于绿化灌溉的给排水系统中应用的水包括生活用水和自然水等再利用水,虽然再利用自然水和生活用水会进行过滤处理,但是一般只是进行大颗粒杂质的简单过滤,其中仍然会存在一些细小杂物和污泥,如果不进行处理,会影响阀腔内各零件配合的有效性,从而影响阀的正常使用,因此缺少一种有效控制水流量大小,并可有效排除阀腔内的杂物的流量控制阀的给排水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的给排水系统,其包括可以控制水流量和压力大小的流量控制阀,适用于不同水质的应用环境,通过双阀设计有效控制水流量大小,具有优良的工程应用价值。一种给排水系统,包括用于控制水流量和压力大小的流量控制阀,所述流量控制阀包括主体管、设于主体管下方的进水管、设于主体管一侧的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主体管和出水管依次相互贯通,所述进水管的端口为第一进水口,所述出水管的端口为出水口;所述主体管的上部穿插一旋转阀阀杆,所述旋转阀阀杆的顶端同轴固定连接一手轮轴,所述手轮轴上连接调节手轮,所述旋转阀阀杆的底端同轴固定连接一密封垫体,所述密封垫体包括主垫体和固定于主垫体下方的柱体,所述柱体的下端面封闭,所述主体管的管壁径向向内延伸出一凸环,所述凸环上固定有中空的旋转阀阀座,所述旋转阀阀座将主体管的管腔分成出水腔和第二进水腔,通过转动调节手轮,带动主垫体升降,主垫体端面与旋转阀阀座之间的间隙发生改变,从而调节经由第二进水腔进入出水腔的水流量和压力大小;其中,所述进水管包括平直管段和与之一体化连接的连接管段,所述连接管段与主体管的下端同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段的管腔为第一进水室,所述第二进水室设有止回阀阀体,所述第一进水室内设有与止回阀阀体相互配合的止回阀阀座,所述柱体为中空波纹管结构,所述调节手轮的正上方设有手柄,所述手轮轴、旋转阀阀杆和主垫体设有相互连通的中空孔道,所述手柄的手柄轴穿过所述手轮轴、旋转阀阀杆和主垫体的中空孔道伸入柱体的中空腔室内,所述手柄轴的下方固定一限位块,通过提拉手柄带动限位块上下移动,柱体的底端在第二进水腔的水流动压力作用下回缩限位于限位块处,止回阀阀体的顶面在水流动压力下顶触于柱体的底端面处,从而调节经由第一进水室进入第二进水室的水流量和压力大小。优选地是,所述手柄上设有第二进水口,所述手柄轴为中空轴,所述柱体包括外筒和内筒,所述外筒固定于主垫体的下方,所述限位块的下方凸设有凸块,所述凸块固定于内筒的筒底,所述手柄轴伸入内筒的轴壁上设有多个第一出水孔,所述外筒和内筒的筒壁上均匀间隔设置有第二出水孔,旋转手柄,实现外筒和内筒的第二出水孔对位,经由第二进水口进水,经由内筒和外筒的第二出水孔出水,向第二进水室内喷淋水。优选地是,所述内筒的筒底设有凹槽,所述凸块螺接于所述凹槽内。优选地是,所述凸块卡固或粘接于内筒的筒底。优选地是,所述外筒采用硅胶材质的材料制成,所述内筒采用硬质塑料材质的材料制成。优选地是,所述主体管的上方封设有压盖。优选地是,所述手轮轴上同轴固定有架梁,所述架梁的两端分别通过导柱固定于压盖上,所述架梁上设有向上延伸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于手柄两侧并位于不同高度的支撑托。优选地是,所述连接管段正对于连接管段和主体管的连接处设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封设有塞体。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应用如上所述的给排水系统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进水管道固定连接于第一进水口,将出水管连接于出水管的出水口,提拉手柄,并将手柄定位于预定档位的支撑件上,调节经由第一进水腔进入第二进水腔的水压力和流量大小,S2、旋转旋转阀阀杆,调节经由第二进水腔进入到出水腔的水流量进一步调节水流量和压力,转动调节手轮,输出需要流量压力大小的水,用于绿化喷施。优选的是,所述施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S3、将进水管道固定连接于第二进水口,旋转手柄,内筒和外筒的第二出水孔对位,经由第二进水口进水,经由第二出水孔出水向第一进水腔内喷淋水冲洗腔室内的污泥杂物;S4、拆除塞体,对主体管和连接管段进行排污除杂。为了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给排水系统及施工方法,该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给排水系统,通过手柄,手柄轴、限位块和波纹管结构的柱体相配合的方式,以及,旋转阀阀杆、旋转阀阀体、密封垫体的主垫体和旋转阀阀座相互配合的方式,对第一进水口输出至出水口的水进行双阀控制,通过一级阀将上游过大流量限制在一个预定值,并将上游高压适当减低,通过二级阀更精准地控制水流量大小,适用于不同压力和流量大小的给排水管路中;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流量控制阀水依次由下至上经由第一进水腔、止回阀阀体和止回阀阀座之间的间隙进入第二进水腔,再经由密封垫体和旋转阀阀座之间的间隙进入出水腔,最终进入出水管,出水管位于主体体管的一侧,在此过程中,水中较大的杂质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沉底,可以实现对水的初级过滤,防止自然水或生活水的杂质影响元件的配合有效性,适用于不同纯净度的水的运输和流量输出控制。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专利技术提供的流量控制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专利技术提供的流量控制阀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圆Ⅰ中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专利技术提供的外筒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调节手轮;20、架梁;30、导柱;40、压盖;51、旋转阀阀杆;52、旋转阀阀座;61、主体管;62、出水管;621、出水口;70、进水管;71、第一进水口;72、检修口;80、密封垫体;81、主垫体;82、柱体;821、外筒;822、内筒;91、止回阀阀体;92、止回阀阀座;100、第一进水腔;200、第二进水腔;300、出水腔;111、手柄;112、手柄轴;113、限位板;1131、凸块;114、第二进水口;cc、第二出水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请参考图1-4,一种给排水系统,包括用于控制水流量和压力大小的流量控制阀,所述流量控制阀包括主体管61、设于主体管61下方的进水管70、设于主体管61一侧的出水管62,所述进水管70、主体管61和出水管62依次相互贯通,所述进水管70的端口为第一进水口71,所述出水管62的端口为出水口621;所述主体管61的上部穿插一旋转阀阀杆51,所述旋转阀阀杆51的顶端同轴固定连接一手轮轴,所述手轮轴上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给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控制水流量和压力大小的流量控制阀,所述流量控制阀包括主体管、设于主体管下方的进水管、设于主体管一侧的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主体管和出水管依次相互贯通,所述进水管的端口为第一进水口,所述出水管的端口为出水口;/n所述主体管的上部穿插一旋转阀阀杆,所述旋转阀阀杆的顶端同轴固定连接一手轮轴,所述手轮轴上连接调节手轮,所述旋转阀阀杆的底端同轴固定连接一密封垫体,所述密封垫体包括主垫体和固定于主垫体下方的柱体,所述柱体的下端面封闭,所述主体管的管壁径向向内延伸出一凸环,所述凸环上固定有中空的旋转阀阀座,所述旋转阀阀座将主体管的管腔分成出水腔和第二进水腔,通过转动调节手轮,带动主垫体升降,主垫体端面与旋转阀阀座之间的间隙发生改变,从而调节经由第二进水腔进入出水腔的水流量和压力大小;/n所述进水管包括平直管段和与之一体化连接的连接管段,所述连接管段与主体管的下端同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段的管腔为第一进水室,所述第二进水室设有止回阀阀体,所述第一进水室内设有与止回阀阀体相互配合的止回阀阀座,所述柱体为中空波纹管结构,所述调节手轮的正上方设有手柄,所述手轮轴、旋转阀阀杆和主垫体设有相互连通的中空孔道,所述手柄的手柄轴穿过所述手轮轴、旋转阀阀杆和主垫体的中空孔道伸入柱体的中空腔室内,所述手柄轴的下方固定一限位块,通过提拉手柄带动限位块上下移动,柱体的底端在第二进水腔的水流动压力作用下回缩限位于限位块处,止回阀阀体的顶面在水流动压力下顶触于柱体的底端面处,从而调节经由第一进水室进入第二进水室的水流量和压力大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给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控制水流量和压力大小的流量控制阀,所述流量控制阀包括主体管、设于主体管下方的进水管、设于主体管一侧的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主体管和出水管依次相互贯通,所述进水管的端口为第一进水口,所述出水管的端口为出水口;
所述主体管的上部穿插一旋转阀阀杆,所述旋转阀阀杆的顶端同轴固定连接一手轮轴,所述手轮轴上连接调节手轮,所述旋转阀阀杆的底端同轴固定连接一密封垫体,所述密封垫体包括主垫体和固定于主垫体下方的柱体,所述柱体的下端面封闭,所述主体管的管壁径向向内延伸出一凸环,所述凸环上固定有中空的旋转阀阀座,所述旋转阀阀座将主体管的管腔分成出水腔和第二进水腔,通过转动调节手轮,带动主垫体升降,主垫体端面与旋转阀阀座之间的间隙发生改变,从而调节经由第二进水腔进入出水腔的水流量和压力大小;
所述进水管包括平直管段和与之一体化连接的连接管段,所述连接管段与主体管的下端同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段的管腔为第一进水室,所述第二进水室设有止回阀阀体,所述第一进水室内设有与止回阀阀体相互配合的止回阀阀座,所述柱体为中空波纹管结构,所述调节手轮的正上方设有手柄,所述手轮轴、旋转阀阀杆和主垫体设有相互连通的中空孔道,所述手柄的手柄轴穿过所述手轮轴、旋转阀阀杆和主垫体的中空孔道伸入柱体的中空腔室内,所述手柄轴的下方固定一限位块,通过提拉手柄带动限位块上下移动,柱体的底端在第二进水腔的水流动压力作用下回缩限位于限位块处,止回阀阀体的顶面在水流动压力下顶触于柱体的底端面处,从而调节经由第一进水室进入第二进水室的水流量和压力大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上设有第二进水口,所述手柄轴为中空轴,所述柱体包括外筒和内筒,所述外筒固定于主垫体的下方,所述限位块的下方凸设有凸块,所述凸块固定于内筒的筒底,所述手柄轴伸入内筒的轴壁上设有多个第一出水孔,所述外筒和内筒的筒壁上均匀间隔设置有第二出水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固顾林乐绍宏寇利荣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化学工程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