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铸专利>正文

一种轻质高抗渗混凝土的配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392526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06: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轻质高抗渗混凝土的配制方法,采用该法生产的一种轻质高抗渗混凝土能充分利用废弃物,具有轻质、节能环保、防水、寿命长、强度大、抗裂、高抗渗等优点。所述混凝土部分由以下原料组成(混凝土强度等级主要为CL20‑CL60,抗渗等级在P6以上,按照每立方米混凝土重量计,单位kg):水泥230‑550,陶粒300‑800,尾矿砂500‑600,机制砂300‑400,粉煤灰30‑100,矿粉30‑100,硅灰5%‑15%(胶泥含量的百分比,最佳掺量为10%左右),含有引气剂的减水剂或高效减水剂聚羧酸3.0‑18.6,膨胀剂8%‑12%,抗渗剂5%‑12%(产品不同,掺量不同),高分子纤维(通常用聚丙烯PP、改性聚丙烯或者几种纤维的混合物)适量0.6‑1.8(通常0.8‑0.9),水140‑180。

A preparation method of light weight and high impermeability concret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轻质高抗渗混凝土的配制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材料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轻质高抗渗混凝土的配制方法。
技术介绍
混凝土材料作为土木工程建设中用途最大、用量最广的一种建筑材料,具备原材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抗压强度高的特点,受到建筑工程领域的广泛推崇。但普通混凝土由于自身结构的特点,在硬化过程中仅一部分水与水泥起水化作用,多余的水在混凝土硬化干燥后蒸发,形成大量微小气孔。同时混凝土在拌和与浇捣过程中常混入一定量的空气,很难在捣实过程中全部排除。这些因素导致硬化后的混凝土呈现多孔状态,其中有封闭的气孔、有相互贯通的毛细孔道、有凭肉眼可见的宏观孔隙、有直径微小的显微孔隙,这些孔隙对混凝土综合性能尤其是抗渗性产生严重影响,不能满足海洋工程、地下工程以及水中结构工程等涉水工程对于混凝土材料的使用要求,严重制约了混凝土材料的应用。传统提高混凝土抗渗性的措施主要包括掺加混凝土引气剂、减小水灰比、优化原材料、保证施工质量尤其是混凝土振捣及养护等,但这些方法对混凝土抗渗能力的提高效果有限,因此制备出一种新型的高抗渗混凝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目前建设工程中使用的普通抗渗混凝土存在的吸水率高,易开裂,寿命短,抗渗性较差等问题,专利技术一种以陶粒、尾矿砂、机制砂为骨料,优质水泥、矿粉、硅灰、膨胀剂、抗渗剂等为辅料的一种轻质高抗渗混凝土的配制方法。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轻质高抗渗混凝土的配制方法,采用该配制方法生产的一种轻质高抗渗混凝土,具有充分利用废弃物、轻质、节能环保、防水(吸水率低)、寿命长、强度大、抗裂、高抗渗等优点。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轻质高抗渗混凝土,所述混凝土部分由以下原料组成(混凝土强度等级主要为CL20-CL60,抗渗等级在P6以上,按照每立方米混凝土重量计,单位kg):水泥230-550,陶粒300-800,尾矿砂500-600,机制砂300-400,粉煤灰30-100,矿粉30-100,硅灰5%-15%(胶泥含量的百分比,最佳掺量为10%左右),含有引气剂的减水剂或者单用高效减水剂聚羧酸3.0-18.6,膨胀剂8%-12%,抗渗剂5%-12%(产品不同,掺量不同),高分子纤维(通常用聚丙烯PP、改性聚丙烯或者几种纤维的混合物)适量0.6-1.8(通常0.8-0.9),水140-180。下面分述如下:所述陶粒是一种在回转窑中经发泡生产的轻骨料。它具有球状的外形,表面光滑而坚硬,内部呈蜂窝状,有密度小、热导率低、强度高的特点。在耐火材料行业中,陶粒主要用于作隔热耐火材料的骨料。陶粒的最大特点是外表坚硬,其内部结构特征呈许多细密蜂窝状微孔。这些微孔都是封闭型的,而不是连通型的。它是由于气体被包裹进壳内而形成的,这是陶粒质轻的主要原因。陶粒具有优异的性能,如密度低、筒压强度高、孔隙率高,软化系数高、抗冻性良好、抗碱集料反应性优异等。特别由于陶粒密度小、内部多孔,形态、成分较均一,且具一定强度和坚固性,因而具有质轻、耐腐蚀、抗冻、抗震和良好的隔绝性等多功能特点。陶粒混凝土保温性能好,热损失小。陶粒的轻质性是其许多优良性能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它能够取代重质砂石的主要原因。陶粒表面比碎石粗糙,具有一定吸水能力,所以陶粒与水泥砂浆之间的粘结能力较强,因而陶粒砼具有较高的抗渗能力和耐久性。据多次测试,陶粒混凝土的抗渗性能优于普通混凝土。以20MPa陶粒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为例,经多次测试进行比较,普通混凝土的抗渗等级指标一般为P6,而陶粒混凝土则可达到P12以上。1970年天津用20MPa的陶粒混凝土建造的防空通道(深3m,地下水位0.9m),至1980年检查时没有发现渗漏现象。宁波建造的两条20MPa陶粒混凝土囤船(载重量80t),水上作业13年,从未出现渗漏现象。因此陶粒混凝土是制作水坝、地下工程的优良建筑材料之一。陶粒的优异的抗渗性能由此可见。在使用陶粒时,可按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陶粒配制不同密度和强度等级的无砂大孔、全轻、超轻钢筋或预应力混凝土。可以预制成各种类型的墙体制品和建筑构件,也可用于填充,现浇,滑模等施工作业。对于各种建筑体系,如框架填充或自承重砌块建筑、一模三板、全装配大板、内浇外挂、全现浇滑模建筑等都能适用。任何建筑物中的墙体(砌块、外墙板、内隔墙条板),楼板、屋面板、梁柱和部分基础等,都可用陶粒混凝土来制作,这是其它任何一种新型材料都无法比拟的。所述尾矿砂一般都是由选矿厂排放的尾矿矿浆经自然脱水后形成的固体矿物废料,是固体工业废料的主要成分。尾矿砂取代天然河砂,既可以解决尾矿砂对污染环境以及占用土地的问题,又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符合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总要求。使用尾矿砂注意事项:1.对于需要长距离运输的流动性或大流动性的商品混凝土来说,若考虑坍落度经时损失,尾矿砂取代率以不超过60%为宜,否则,坍落度经时损失较大,将不能满足流动性要求。其他40%用机制砂代替,效果较好。2.配制尾矿砂商品混凝土,应掺加一定量的磨细矿物掺合料(如矿渣微粉、II级以上粉煤灰等),以减少尾矿砂自身缺陷给混凝土和易性带来的不利影响。试验证明内掺20%矿渣微粉,外掺15%的II级粉煤灰,对改善混凝土和易性,降低坍落度经时损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3.尾矿砂为人工砂的一种,常含有一定量的石粉,少量石粉可起到微集料效应,对混凝土有利。但石粉含量过大时,达到相同流动性的商品混凝土拌合物需水量大幅度增加,这不仅增加了水泥用量,提高了成本,也会加大混凝土干缩,劣化了混凝土综合性能。一般以石粉含量不超过5%为宜(满足II类砂要求)。所述机制砂是指通过制砂机和其它附属设备加工而成的砂子,成品更加规则,可以根据不同工艺要求加工成不同规则和大小的砂子,更能满足日常需求。机制砂要有专业的设备才能制出合格适用的砂石。机制砂的坚固性能比河砂稍差,但仍然达到GB/T14684-2017标准的优等品指标,在普通混凝土中使用不存在问题。但在经常遭受摩擦冲击的混凝土构件中使用,除必须掺用外加剂,还应控制混凝土的灰砂比和砂的压碎指标与石粉含量。通过水泥的试验、砂浆试验、混凝土试验,用机制砂配制混凝土与天然河砂无大的区别。一般来讲,同坍落度的前提下,机制砂的用水量要稍大些,但要根据施工条件及结构物和运输等因素考虑。但对混凝土的强度基本不变;用机制砂配制泵送混凝土等特种混凝土时,注意砂率不宜过高,防止降低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等工程质量。在满足用砂性能指标的前提下,选用经济可行的方案,既要满足施工质量要求,又要有效地控制生产成本。所述粉煤灰,是从煤燃烧后的烟气中收捕下来的细灰,是燃煤电厂排出的主要固体废物。我国火电厂粉煤灰的主要氧化物组成为:SiO2、Al2O3、FeO、Fe2O3、CaO、TiO2等。掺入不同颗粒等级的粉煤灰可以配制出不同等级及各种性能和工程需要的混凝土。在混凝土中掺加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或细骨料,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能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提高不透水、气密性、抗硫酸盐性能和耐化学侵蚀性能、降低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的耐高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轻质高抗渗混凝土的配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该配制方法生产的一种轻质高抗渗混凝土,具有充分利用废弃物、轻质、节能环保、防水(吸水率低)、寿命长、强度大、抗裂、高抗渗等优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轻质高抗渗混凝土的配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该配制方法生产的一种轻质高抗渗混凝土,具有充分利用废弃物、轻质、节能环保、防水(吸水率低)、寿命长、强度大、抗裂、高抗渗等优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质高抗渗混凝土的配制方法的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轻质高抗渗混凝土,所述混凝土部分由以下原料组成(混凝土强度等级主要为CL20-CL60,抗渗等级在P6以上,按照每立方米混凝土重量计,单位kg):水泥230-550,陶粒300-800,尾矿砂500-600,机制砂300-400,粉煤灰30-100,矿粉30-100,硅灰5%-15%(胶泥含量的百分比,最佳掺量为10%左右),含有引气剂的减水剂或者单用高效减水剂聚羧酸3.0-18.6,膨胀剂8%-12%,抗渗剂5%-12%(产品不同,掺量不同),高分子纤维(通常用聚丙烯PP、改性聚丙烯或者几种纤维的混合物)适量0.6-1.8(通常0.8-0.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铸周天琨
申请(专利权)人:周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