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柱式装配建筑顶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82555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9 0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柱式装配建筑顶板,包括基础板和连接套筒,所述基础板中部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肋条,所述基础板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延伸板,所述基础板和延伸板被横向钢筋贯穿,所述肋条被纵向钢筋贯穿,所述连接套筒的左右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该内柱式装配建筑顶板,采用肋条、基础板和延伸板三层对称阶梯式设计,在保证结构稳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每一层的长度和高度来减少自重,避免对预制梁柱和支撑架造成较大负荷,肋条内穿有纵向钢筋,基础板和延伸板内穿有横向钢筋,在进行钢筋的连接时,可让一条钢筋插入连接套筒内,然后把另一条钢筋插入连接套筒内,然后在向连接套筒内注入混凝土完成快速连接。

A kind of roof of inner column assembly buil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柱式装配建筑顶板
本技术涉及装配建筑
,具体为一种内柱式装配建筑顶板。
技术介绍
装配式建筑相对于传统的现浇建筑而言方便快捷,大板建筑是装配式建筑中的重要一员,大板建筑由于板材都是事先预制好的,施工迅速,但是也相对灵活性较差,内柱式的大板建筑相对而言能够在较为灵活地放置在承重位置。目前的内柱式施工方式都是在装好预制柱后再搭上预制梁,预制梁之间再放置上叠合式顶板,最后在进行整体浇筑,但是由于浇筑前,预制梁不能让预制柱承重,需要额外设置支撑架,所以需要缩减预制柱上方的重量,同时需要尽快连接好顶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柱式装配建筑顶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需要减少顶板的重量、需要尽快连接好顶板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柱式装配建筑顶板,包括基础板和连接套筒,所述基础板中部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肋条,所述基础板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延伸板,所述基础板和延伸板被横向钢筋贯穿,所述横向钢筋的两端超出延伸板,所述肋条被纵向钢筋贯穿,所述纵向钢筋的两端超出肋条,所述连接套筒的左右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所述连接套筒的内部开设有内腔,所述横向钢筋或纵向钢筋贯穿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并进入内腔,所述连接套筒的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灌浆口和出桨口,所述连接套筒之间通过折线钢筋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基础板和延伸板关于肋条对称分布。优选的,所述肋条、基础板和延伸板三者呈台阶状从高到低依次排布。优选的,所述连接套筒的长度大于横向钢筋超出延伸板的长度和纵向钢筋超出肋条的长度。优选的,所述第一插孔的截面和第二插孔的截面关于连接套筒的截面圆心对称分布。优选的,所述灌浆口和出桨口分别位于连接套筒的上下两端的左侧和右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内柱式装配建筑顶板,采用肋条、基础板和延伸板三层对称阶梯式设计,在保证结构稳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每一层的长度和高度来减少自重,避免对预制梁柱和支撑架造成较大负荷,肋条内穿有纵向钢筋,基础板和延伸板内穿有横向钢筋,能够保证整体刚性强度,在进行钢筋的连接时,可让一条钢筋插入连接套筒内,然后把另一条钢筋插入连接套筒内,然后在向连接套筒内注入混凝土完成快速连接固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单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组合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连接套筒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基础板;2、肋条;3、延伸板;4、横向钢筋;5、纵向钢筋;6、连接套筒;7、第一插孔;8、第二插孔;9、内腔;10、灌浆口;11、出桨口;12、折线钢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内柱式装配建筑顶板,包括基础板1和连接套筒6,基础板1中部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肋条2,基础板1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延伸板3,基础板1和延伸板3被横向钢筋4贯穿,横向钢筋4的两端超出延伸板3,肋条2被纵向钢筋5贯穿,纵向钢筋5的两端超出肋条2,连接套筒6的左右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插孔7和第二插孔8,连接套筒6的内部开设有内腔9,横向钢筋4或纵向钢筋5贯穿第一插孔7和第二插孔8并进入内腔9,连接套筒6的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灌浆口10和出桨口11,连接套筒6之间通过折线钢筋12固定连接。进一步的,基础板1和延伸板3关于肋条2对称分布,有利于保持基础板1和延伸板3的平衡状态。进一步的,肋条2、基础板1和延伸板3三者呈台阶状从高到低依次排布,有利于在保证整个顶板稳定性的同时,能够减轻顶板的自重,同时也增加顶板的结构层次也减少了需要现场浇筑的混凝土用量。进一步的,连接套筒6的长度大于横向钢筋4超出延伸板3的长度和纵向钢筋5超出肋条2的长度,有利于连接套筒6能够完成横向钢筋4之间或纵向钢筋5之间的连接,避免连接套筒6的长度不足导致不能充分利用横向钢筋4和纵向钢筋5的超出部分完成固定。进一步的,第一插孔7的截面和第二插孔8的截面关于连接套筒6的截面圆心对称分布,有利于横向钢筋4或纵向钢筋5插入第一插孔7和第二插孔8之后,整个连接套筒6能够均匀地进行固定。进一步的,灌浆口10和出桨口11分别位于连接套筒6的上下两端的左侧和右侧,有利于混凝土从灌浆口10注入后能够填满连接套筒6的内腔9后再溢出。工作原理:首先,把一块基础板1上的横向钢筋4通过第一插孔7插入连接套筒6,直至抵达连接套筒6的内腔9中部,然后再把另一块基础板1上的横向钢筋4通过第二插孔8插入连接套筒6,直至抵达连接套筒6的内腔9中部,从灌浆口10灌入混凝土直至混凝土从出桨口11冒出来,两条横向钢筋4完成固定连接,纵向钢筋5的固定连接方式同上,基础板1之间完成连接,将基础板1与预制梁连接,随后朝基础板1和延伸板3上浇筑混凝土,直至延伸板3没过肋条2为止。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内容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内柱式装配建筑顶板,包括基础板(1)和连接套筒(6),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板(1)中部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肋条(2),所述基础板(1)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延伸板(3),所述基础板(1)和延伸板(3)被横向钢筋(4)贯穿,所述横向钢筋(4)的两端超出延伸板(3),所述肋条(2)被纵向钢筋(5)贯穿,所述纵向钢筋(5)的两端超出肋条(2),所述连接套筒(6)的左右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插孔(7)和第二插孔(8),所述连接套筒(6)的内部开设有内腔(9),所述横向钢筋(4)或纵向钢筋(5)贯穿第一插孔(7)和第二插孔(8)并进入内腔(9),所述连接套筒(6)的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灌浆口(10)和出桨口(11),所述连接套筒(6)之间通过折线钢筋(12)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柱式装配建筑顶板,包括基础板(1)和连接套筒(6),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板(1)中部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肋条(2),所述基础板(1)的两侧固定连接有延伸板(3),所述基础板(1)和延伸板(3)被横向钢筋(4)贯穿,所述横向钢筋(4)的两端超出延伸板(3),所述肋条(2)被纵向钢筋(5)贯穿,所述纵向钢筋(5)的两端超出肋条(2),所述连接套筒(6)的左右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一插孔(7)和第二插孔(8),所述连接套筒(6)的内部开设有内腔(9),所述横向钢筋(4)或纵向钢筋(5)贯穿第一插孔(7)和第二插孔(8)并进入内腔(9),所述连接套筒(6)的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灌浆口(10)和出桨口(11),所述连接套筒(6)之间通过折线钢筋(12)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柱式装配建筑顶板,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道仓王瑶瑶李声敏王兆军吴昊旻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军瑶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