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汇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377584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23: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汇流装置,包括依次电性连接的输入端连接器、输入线缆、汇流片、输出线缆及输出端连接器,所述输入线缆的数量多于所述输出线缆的数量,所述输入端连接器的数量多于所述输出端连接器的数量,所述光伏汇流装置还包括包覆在汇流片外侧的第一保护结构和连接第一保护结构与输入线缆和/或输出线缆的第二保护结构,所述第一保护结构由硬质胶制成,所述第二保护结构由软质胶制成。如此设置,使得所述汇流片与所述输入线缆及输出线缆的连接牢固,不易脱落;且增加了所述光伏汇流装置的密封性。

Photovoltaic confluence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伏汇流装置
本技术涉及光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汇流装置。
技术介绍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一定数量、规格相同的太阳能电池串联起来,组成太阳能电池阵列,然后若干个太阳能电池阵列并联接入光伏汇流装置,在光伏汇流装置中汇流后,通过控制器,直流配电柜,光伏逆变器,交流配电柜,配套使用从而构成完整的光伏发电系统,实现与市电并网。传统的光伏汇流装置接线复杂,接线端口较多,连接线路较多,导致操作不便;光伏汇流装置一般应用在室外,因此,一方面对其密封性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室外环境导致其使用寿命较短。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光伏汇流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性好且使用寿命较长的光伏汇流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光伏汇流装置,包括依次电性连接的输入端连接器、输入线缆、汇流片、输出线缆及输出端连接器,所述输入线缆的数量多于所述输出线缆的数量,所述输入端连接器的数量多于所述输出端连接器的数量,所述光伏汇流装置还包括包覆在汇流片外侧的第一保护结构和连接第一保护结构与输入线缆和/或输出线缆的第二保护结构,所述第一保护结构由硬质胶制成,所述第二保护结构由软质胶制成。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保护结构包覆在所述汇流片的外周及所述汇流片与所述输入线缆和输出线缆的连接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保护结构设于所述第一保护结构与所述输入线缆和输出线缆的连接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汇流片具有n个输入端和1个输出端,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每个所述输入端均与对应的输入线缆相连,所述输出端与所述输出线缆相连。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n等于2。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汇流片的输入端与对应的输入线缆铆接固定,所述输出端与对应的输出线缆铆接固定。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硬质胶为聚碳酸酯材料。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软质胶为热塑性弹性体。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输入线缆及所述输出线缆的额定电流为30A。作为本技术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保护结构与第二保护结构均注塑成型于所述汇流片及所述输入线缆和输出线缆的外侧。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通过在所述汇流片的外侧设置第一保护结构,使得所述汇流片与所述输入线缆及输出线缆的连接牢固,不易脱落;通过在第一保护结构与输入线缆和输出线缆的连接处设置第二保护结构,增加了所述光伏汇流装置的密封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光伏汇流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光伏汇流装置的分解图。图3为图2中汇流片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请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光伏汇流装置100,其包括依次电性连接的输入端连接器1、输入线缆2、汇流片3、输出线缆4及输出端连接器5,输入线缆2的数量多于输出线缆4的数量,输入端连接器1的数量多于输出端连接器5的数量,如此,可将光伏电站上每个阵列发电的电流汇集在一起。本技术中,输入端连接器1为公插结构,输出端连接器5为母插结构,且该输入端连接器1和输出端连接器5的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此处不作详细描述。输入线缆2及输出线缆4分别与对应的输入端连接器1及输出端连接器5相连,以在输入端连接器1和输出端连接器5之间传输电信号。本实施例中,输入线缆2及输出线缆4的额定电流优选为30A。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规格的输入线缆2及输出线缆4,在此不作限制。本技术中,汇流片3为1*n汇流片,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1*n表示:汇流片3具有n个输入端和1个输出端,此处的n个输入端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以下说明书部分将以n=2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如图3所示,汇流片3包括本体31及设于本体31两端的两个输入端32及一个输出端33,输入线缆2也对应设为2个,输出线缆4设为1个,从而每个输入端32均与对应的输入线缆2相连,输出端33与输出线缆4相连。输入端32和输出端33分设于汇流片3的两侧,以使光伏汇流装置100整体呈Y形,组装时,汇流片3的输入端32与对应的输入线缆2铆接固定,输出端33与对应的输出线缆4铆接固定。当然,汇流片3的输入端32与输入线缆2之间的连接方式、输出端33与输出线缆4之间的连接方式还可以为其它,只要能够实现汇流片3与输入线缆2和输出线缆4之间的固定连接即可,于此不予限制。光伏汇流装置100还包括包覆在汇流片3外侧的第一保护结构6和连接第一保护结构6与输入线缆2和/或输出线缆4的第二保护结构7,第一保护结构6由硬质胶制成,第二保护结构7由软质胶制成。具体的,第一保护结构6包覆在汇流片3的外周及汇流片3与输入线缆2和输出线缆4的连接处,第二保护结构7设于第一保护结构6与输入线缆2和输出线缆4的连接处。优选的,第一保护结构6由聚碳酸酯(PC)材料制成,PC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非晶型热塑性树脂,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延伸性、尺寸稳定性及耐化学腐蚀性,较高的强度、耐热性和耐寒性;还具有自熄、阻燃、无毒、可着色等优点。第二保护结构7由热塑性弹性体(TPE)材料制成,且具体为质软、阻燃的热塑性硫化弹性体(TPV)。热塑性硫化弹性体具有如下优点:相对温度指数(RTI)可达90℃,且通过“紫外线暴露试验”及“水暴露试验和浸渍试验”(f1),因此满足室外使用要求;可在常规热塑性注射成型或挤出成型设备上进行加工;可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回收利用。可见,本技术的光伏汇流装置100设置第一保护结构6之后,可对汇流片3与输入线缆2及输出线缆4的铆接点进行保护,使得汇流片3与输入线缆2及输出线缆4之间的连接牢固,不易脱落;设置第二保护结构7之后,在使用时,输入线缆2及输出线缆4与第一保护结构6的连接处即使多次弯折,也不会轻易断裂。如图4所示,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光伏汇流装置100’。与图1所示的光伏汇流装置100相比,两者的结构大体相同,区别点仅在于:本实施方式中,输入端连接器1’为母插结构,输出端连接器5’为公插结构。可见,输入端连接器1、1’和输出端连接器5、5’的具体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只要能够使得若干个光伏汇流装置100、100’可以依次首尾插接即可,于此不予限制。本技术中的第一保护结构6及第二保护结构7具体的成型工艺为:先将输入线缆2及输出线缆4与汇流片3进行铆接固定,得到半成品;然后,将半成品放入相应的模具中,并通过注塑成型工艺在汇流片3的外侧及汇流片3与输入线缆2及输出线缆4的连接处包裹第一保护结构6;接着,将成型有第一保护结构6的产品放入相应的模具中,并通过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伏汇流装置,包括依次电性连接的输入端连接器、输入线缆、汇流片、输出线缆及输出端连接器,所述输入线缆的数量多于所述输出线缆的数量,所述输入端连接器的数量多于所述输出端连接器的数量,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汇流装置还包括包覆在汇流片外侧的第一保护结构和连接第一保护结构与输入线缆和/或输出线缆的第二保护结构,所述第一保护结构由硬质胶制成,所述第二保护结构由软质胶制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汇流装置,包括依次电性连接的输入端连接器、输入线缆、汇流片、输出线缆及输出端连接器,所述输入线缆的数量多于所述输出线缆的数量,所述输入端连接器的数量多于所述输出端连接器的数量,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汇流装置还包括包覆在汇流片外侧的第一保护结构和连接第一保护结构与输入线缆和/或输出线缆的第二保护结构,所述第一保护结构由硬质胶制成,所述第二保护结构由软质胶制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护结构包覆在所述汇流片的外周及所述汇流片与所述输入线缆和输出线缆的连接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伏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保护结构设于所述第一保护结构与所述输入线缆和输出线缆的连接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片具有n个输入端和1个输出端,n为大于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定忠郭浪许浩良王骏
申请(专利权)人: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常熟特联精密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