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虹吸与倒虹吸原理科普演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小学科学实验装置领域,尤其是一种虹吸与倒虹吸原理科普演示装置。
技术介绍
虹吸及倒虹吸是一种分子间作用力现象,可以不用泵而吸抽液体。具有受地形地貌影响小,工程造价低,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工期短,现场施工量减少,使用更少的材料,灌溉农田时能耗低等特点而广泛使用于工程领域、农田灌溉、水源调配、生活用品等各行各业中,而且随着科学的发展,虹吸及倒虹吸原理的潜在价值也在不断的得到挖掘。中小学老师为了普及虹吸原理,记载有相关信息,结合实验,老师会以盛水烧杯以及软管来演示这一原理。实验时,首先将软管一端伸入烧杯底部,将另一端放至低于烧杯底部的位置处,然后通过口部吸取软管较低一端,为软管内制造负压,这样烧杯中的水会在水位差的位能作用下不断从软管中排出。这种演示方法简单,但是还存在问题,首先是烧杯和软管的体积限于使用条件不易过大,后排同学因为距离较远观察不够清晰,参与感较差,教学效果不好;其次用口部吸取软管中的空气不够卫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卫生的、能够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虹吸与倒虹吸原理科普演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设置有支撑板(2),所述支撑板(2)的下端固定在底板(1)上表面且支撑板(2)与底板(1)互相垂直,所述支撑板(2)前侧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底座(3)、第二底座(4)、第三底座(5)、第四底座(6),所述第一底座(3)、第二底座(4)、第三底座(5)、第四底座(6)均平行于底板(1)设置,所述第一底座(3)到底板(1)的距离大于第二底座(4)到底板(1)的距离,所述第二底座(4)到底板(1)的距离大于第三底座(5)到底板(1)的距离,所述第三底座(5)到底板(1)的距离大于第四底座(6)到底板(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虹吸与倒虹吸原理科普演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上设置有支撑板(2),所述支撑板(2)的下端固定在底板(1)上表面且支撑板(2)与底板(1)互相垂直,所述支撑板(2)前侧表面固定设置有第一底座(3)、第二底座(4)、第三底座(5)、第四底座(6),所述第一底座(3)、第二底座(4)、第三底座(5)、第四底座(6)均平行于底板(1)设置,所述第一底座(3)到底板(1)的距离大于第二底座(4)到底板(1)的距离,所述第二底座(4)到底板(1)的距离大于第三底座(5)到底板(1)的距离,所述第三底座(5)到底板(1)的距离大于第四底座(6)到底板(1)的距离,所述第一底座(3)、第二底座(4)、第三底座(5)、第四底座(6)从左往右依次呈阶梯型排列,所述第一底座(3)上表面设置有一号盛水筒(7),所述第二底座(4)上设置有二号盛水筒(8),所述第三底座(5)上设置有三号盛水筒(9),所述第四底座(6)上设置有四号盛水筒(10),所述一号盛水筒(7)、二号盛水筒(8)、三号盛水筒(9)、四号盛水筒(10)均采用透明材质制成,所述一号盛水筒(7)和二号盛水筒(8)之间通过第一U形水管(11)连通,所述一号盛水筒(7)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第一U形水管(11)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一号盛水筒(7)侧壁上还设置有虹吸现象发生的第一水位刻度线(17),所述第一U形水管(11)的一端穿过第一通孔且伸入一号盛水筒(7)的底部,所述第一U形水管(11)的另一端伸入到二号盛水筒(8)内部,所述第一U形水管(11)的最高点低于第一水位刻度线(17),所述二号盛水筒(8)和三号盛水筒(9)之间通过第二U形水管(12)连通,所述二号盛水筒(8)的侧壁上设置有用于第二U形水管(12)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二号盛水筒(8)侧壁上还设置有虹吸现象发生的第二水位刻度线(18),所述第二U形水管(12)的一端穿过第二通孔且伸入二号盛水筒(8)底部,所述第二U形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天怡,伏秦超,张雪佳,赵栩樑,李鑫,
申请(专利权)人:乐山师范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