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锥密封换向梭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7227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2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锥密封换向梭阀,包括基座、阀杆、第一单向阀芯和第二单向阀芯;所述基座的表面上设有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和测压口,第二进油口处于第一进油口的一侧;所述基座的一端面上设有与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和测压口相连通的阀孔;所述阀杆、第一单向阀芯和第二单向阀芯均设置于该阀孔内;所述阀杆上设有与第一进油口相连通的第三进油口,第三进油口的两侧均设有密封圈;所述阀杆的底面设有与第三进油口相连通的第一内锥孔,第一单向阀芯设置于该第一内锥孔中;所述阀孔内设有处于阀杆一侧的第二内锥面,第二单向阀芯设置于该第二内锥面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紧凑,装配方便,密封性好,生产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生产的特点。

A kind of shuttle valve with cone se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锥密封换向梭阀
本技术属于液压元件
,具体涉及一种锥密封换向梭阀。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进步,液压技术应用越来越普遍,对于流体系统的取样及系统压力的测试,换向梭阀是必不可少的元件之一,它与测压软管和压力表组合在一起,来测试各压力点的压力。换向梭阀在我们生活中已经非常的普及了,不仅生活,水利公司、电力公司、污水处理厂等等都应用的很普遍,特别是在消防检测
,消火栓换向梭阀又称消火栓测压仪、多功能消防试水装置、消火栓换向梭阀是用于检测室内消火栓的静水压,出水压力,并校核水枪充实水柱的专用装置。换向梭阀在现在市场上已经慢慢的被广泛的应用了,而且在不断的开发中市场会越来越广阔。但是传统的换向梭阀密封结构存在以下问题:密封可靠性差,在系统压力低、受到振动等各种不稳定的情况下时极易产生渗漏,密封性能难以得到保障;结构复杂,装配繁琐,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差,使用寿命短,无法满足大规模生产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锥密封换向梭阀,结构紧凑,装配方便,密封性好,生产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生产。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锥密封换向梭阀,包括基座、阀杆、第一单向阀芯和第二单向阀芯;所述基座的表面上设有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和测压口,第二进油口处于第一进油口的一侧;所述基座的一端面上设有与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和测压口相连通的阀孔;所述阀杆、第一单向阀芯和第二单向阀芯均设置于该阀孔内;所述阀杆上设有与第一进油口相连通的第三进油口,第三进油口的两侧均设有密封圈,该密封圈处于阀杆的表面与阀孔的内壁之间;所述阀杆的底面设有与第三进油口相连通的第一内锥孔,第一单向阀芯设置于该第一内锥孔中;所述阀孔内设有处于阀杆一侧的第二内锥面,第二单向阀芯设置于该第二内锥面中;所述第一单向阀芯和第二单向阀芯对称设置,且第一单向阀芯和第二单向阀芯之间通过弹簧相连。进一步地,所述阀杆与阀孔为螺纹连接。进一步地,所述阀杆与基座之间设有垫圈。进一步地,所述阀孔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容置孔、第二流通孔和第三流通孔;所述阀杆设置于第一容置孔内,第二单向阀芯和部分第一单向阀芯均设置于第二流通孔内;所述第一进油口与第一容置孔相连通,测压口与第二流通孔相连通,第二进油口与第三流通孔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容置孔、第二流通孔和第三流通孔的内径依次减小。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单向阀芯与第一内锥孔之间、第二单向阀芯与第二内锥面之间均设有O型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的结构紧凑,生产成本低,适合大规模生产;第一进油口和第二进油口均可以连接测压管件,测压口连接测压表,装配方便;通过从第一进油口或第二进油口注入介质,测压表就可以侧出第一进油口或第二进油口的压力,通过第一内锥孔能够与第一单向阀芯实现紧密连接,通过第二内锥面能够与第二单向阀芯实现紧密贴合,完成密封,提升密封性能。(2)本技术的阀杆与阀孔为螺纹连接,连接牢固,便于拆装,密封姓好。(3)本技术的阀杆与基座之间设有垫圈,以加强密封性。(4)本技术的第一单向阀芯与第一内锥孔之间、第二单向阀芯与第二内锥面之间均设有O型圈,以加强密封性。附图说明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本技术前述的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位本技术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基座1,第一进油口11,第二进油口12,阀杆2,第三进油口21,第一内锥孔22,第一单向阀芯3,第二单向阀芯4,阀孔5,第一容置孔51,第二流通孔52,第三流通孔53,垫圈6,第二内锥面7,弹簧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锥密封换向梭阀,包括基座1、阀杆2、第一单向阀芯3和第二单向阀芯4。基座1的表面上设有第一进油口11、第二进油口12和测压口13,第二进油口12处于第一进油口11的一侧。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油口11和第二进油口12的数量均设为两个,而测压口13和第一进油口11、第二进油口12处于基座1上不同的面上,结构紧凑,装配方便,设计合理,适合大规模生产。基座1的一端面上设有与第一进油口11、第二进油口12和测压口13相连通的阀孔5;阀杆2、第一单向阀芯3和第二单向阀芯4均设置于该阀孔5内;本实施例中,阀孔5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容置孔51、第二流通孔52和第三流通孔53,第一容置孔51、第二流通孔52和第三流通孔53的内径依次减小,层次分明,结构紧凑。阀杆2设置于第一容置孔51内,阀杆2与基座1之间设有垫圈6,并且阀杆2与第一容置孔51为螺纹连接,要说明的是,阀杆2表面的上部为螺纹部分,下部为光面。第二单向阀芯4和部分第一单向阀芯3均设置于第二流通孔52内;第一进油口11与第一容置孔51相连通,测压口13与第二流通孔52相连通,第二进油口12与第三流通孔53相连通。阀杆2上设有与第一进油口11相连通的第三进油口21,第三进油口21处于螺纹部的下方,第三进油口21的两侧均设有密封圈,该密封圈处于阀杆2的表面与阀孔5的内壁之间;阀杆2的底面设有与第三进油口21相连通的第一内锥孔22,第一单向阀芯3设置于该第一内锥孔22中,第一单向阀芯3与第一内锥孔22之间设有O型圈;阀孔5内设有处于阀杆2一侧的第二内锥面7,该第二内锥面7处于第二流通孔52内,第二单向阀芯4设置于该第二内锥面7中,第二单向阀芯4与第二内锥面7之间均设有O型圈。本实施例中,第一单向阀芯3的结构与第二单向阀芯4的结构相同,例如,第一单向阀芯3包括顶头31和顶杆32,顶杆32设置于顶头31的下端面上,顶头31为上端直径小于下端直径的梯台结构,并且与第一内锥孔22的结构相适配,顶杆32的直径小于顶头下端面的直径。第一单向阀芯3和第二单向阀芯4对称设置,且第一单向阀芯3和第二单向阀芯4之间设有活动间隙,本实施例中第一单向阀芯3和第二单向阀芯4之间通过弹簧8相连,弹簧8的两端分别套设在两个顶杆32上并分别抵持于两个顶头31的端面上。本技术的原理:第一单向阀芯3和第二单向阀芯4通过弹簧8连接,弹簧8在阀杆拧紧时被压缩,此时弹簧起到反方推压第一单向阀芯3和第二单向阀芯4,使得O型圈与第一内锥孔22、O型圈与第二内锥面7紧密贴合,完成密封,密封性好。例如,当第一进油口11进油时,油压通过第三进油口21和第一内锥孔22顶开第一单向阀芯3,此时油压和弹簧8双作用力于第二单向阀芯4可以反向压死,此时测压口13测得第一进油口11的油压,当第二进油口12的压力大于第一进油口11或第一进油口11关闭时,作用力与第一进油口11正好相反,此时测压口13则可以测得第二进油口12的油压。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上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锥密封换向梭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阀杆、第一单向阀芯和第二单向阀芯;/n所述基座的表面上设有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和测压口,第二进油口处于第一进油口的一侧;/n所述基座的一端面上设有与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和测压口相连通的阀孔;所述阀杆、第一单向阀芯和第二单向阀芯均设置于该阀孔内;/n所述阀杆上设有与第一进油口相连通的第三进油口,第三进油口的两侧均设有密封圈,该密封圈处于阀杆的表面与阀孔的内壁之间;所述阀杆的底面设有与第三进油口相连通的第一内锥孔,第一单向阀芯设置于该第一内锥孔中;所述阀孔内设有处于阀杆一侧的第二内锥面,第二单向阀芯设置于该第二内锥面中;/n所述第一单向阀芯和第二单向阀芯对称设置,且第一单向阀芯和第二单向阀芯之间通过弹簧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锥密封换向梭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阀杆、第一单向阀芯和第二单向阀芯;
所述基座的表面上设有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和测压口,第二进油口处于第一进油口的一侧;
所述基座的一端面上设有与第一进油口、第二进油口和测压口相连通的阀孔;所述阀杆、第一单向阀芯和第二单向阀芯均设置于该阀孔内;
所述阀杆上设有与第一进油口相连通的第三进油口,第三进油口的两侧均设有密封圈,该密封圈处于阀杆的表面与阀孔的内壁之间;所述阀杆的底面设有与第三进油口相连通的第一内锥孔,第一单向阀芯设置于该第一内锥孔中;所述阀孔内设有处于阀杆一侧的第二内锥面,第二单向阀芯设置于该第二内锥面中;
所述第一单向阀芯和第二单向阀芯对称设置,且第一单向阀芯和第二单向阀芯之间通过弹簧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锥密封换向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琦朱亚成李晓虎王春峰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同敏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