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同时检测玉米赤霉烯酮和伏马毒素B1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作物测试与分析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同时检测玉米赤霉烯酮(ZEN)和伏马毒素B1(FB1)的方法。
技术介绍
玉米赤霉烯酮(ZEN)是一种由多种镰刀菌种产生的具有雌激素活性的二羟基苯甲酸内酯类代谢产物,在玉米、小麦、高粱、大米等谷物中广泛存在。ZEN的结构与内源性雌激素相似,可以与雌激素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从而诱发一系列的生殖毒性和致畸作用;也可引起体内脂质过氧化,对肝脏和肾脏造成损伤;此外,ZEN还具有一定的致癌性、免疫毒性、致畸性等毒性作用。伏马菌素主要是由串珠镰刀菌、轮枝镰刀菌和多育镰刀菌等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产生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伏马毒素B1(FB1)纯品为白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水、甲醇和乙腈及其混合物。FB1对一般的加热处理很稳定,100℃蒸煮30min也不能破坏其结构,在多数食品加工过程中均比较稳定,成为伏马毒素的研究重点。FB1会导致一系列的严重疾病,如人类食管癌和神经管型缺陷病。此外,高剂量和长时间的FB1作用能够引起细胞调亡类型的D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同时检测玉米赤霉烯酮和伏马毒素B1的适配体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n(1)向玻碳电极覆盖还原性二硫化钼和金纳米粒子复合物rMoS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同时检测玉米赤霉烯酮和伏马毒素B1的适配体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向玻碳电极覆盖还原性二硫化钼和金纳米粒子复合物rMoS2-Au纳米材料,晾干;
(2)随后在电极上滴涂玉米赤霉烯酮核酸适配体AP1和伏马毒素B1核酸适配体AP2的混合溶液,1~10μmol/L,v/v,1/1,进行孵育1~10h,用1mg/mLBSA封闭;
(3)最后,滴涂5'端修饰金纳米粒子和硫堇的ZEN核酸适配体部分互补序列CP1-Au-Thi溶液与5'端修饰金纳米粒子和二茂铁基己硫醇的FB1核酸适配体部分互补序列CP2-Au-FC6S溶液的混合溶液,1~10μmol/L,v/v,1/1,进行孵育1~10h,即得到所需的适配体传感器;
其中,rMoS2-Au纳米材料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得到的:
向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加入单层二硫化钼MoS2和三水合氯金酸HAuCl4·3H2O,使得两者浓度分别为0.1~1mg/mL、0.1-2%,室温下超声处理10~60min后,得到MoS2和HAuCl4·3H2O复合物的分散液;将该分散液滴到玻碳电极上,晾干,然后在NaCl溶液中电化学还原,即得;
其中所述CP1-Au-Thi溶液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的:
用TE缓冲液pH4.0~8.0将ZEN核酸适配体部分互补链CP1稀释到1~10μmol/L,取0.5~5mLCP1溶液与1~10mL金纳米粒子分散液轻微振荡1-20h,室温静置后离心5~60min,3000~10000rpm,后去除上层清液,将沉淀物重新分散于0.1~5mLTE溶液中;加入1~10mLThi溶液,轻微振荡1~20h,室温静置后离心5~60min,3000~10000rpm,去除上层清液,将沉淀物重新分散于0.1~5mLTE缓冲溶液中,即制得CP1-Au-Thi溶液;
其中所述CP2-Au-FC6S溶液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的:
用TE缓冲液pH4.0~8.0将FB1核酸适配体部分互补链CP2稀释到1~10μmol/L,取0.5~5mLCP2溶液与1~10mL金纳米粒子分散液轻微振荡1~20h,室温静置后离心5~60min,3000~10000rpm,去除上层清液,将沉淀物重新分散于0.1~5mLTE溶液中;加入1~10mLFC6S溶液,1~20mmol/L,轻微振荡1~20h,室温静置后离心5~60min,3000~10000rpm,去除上层清液,将沉淀物重新分散于0.1~5mLTE缓冲溶液中,即制得CP2-Au-FC6S溶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时检测玉米赤霉烯酮和伏马毒素B1的适配体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用来制备CP1-Au-Thi和CP2-Au-FC6S的金纳米粒子分散液是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的:
将0.1~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铮,聂冬霞,赵志辉,唐占敏,郭文博,蒋可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