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许宏亮专利>正文

可防止踏板回位过快的离合器总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4562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4:38
可防止踏板回位过快的离合器总泵,包括泵体、活塞、推杆、上套筒、芯棒、进出油管、导向架、下套筒、弹簧A及弹簧B。当活塞从行程上端向行程下端移动时,上套筒的连通孔敞开在泵体上腔中;当活塞从行程下端向行程上端移动时,上套筒的连通孔与泵体上腔隔离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在于,驾车者完成汽车换挡操作后,无需将精力集中在离合器踏板的放松速度上,可随意松开离合器踏板,离合器踏板在自动复位时会经历“先快后慢”的过程,即在刚开始复位时速度较快,在接近复位行程终点时速度放缓,有效避免因离合器踏板回位过速导致的汽车“抖动”,甚至熄火。

Clutch master cylinder that prevents the pedal from returning too fa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防止踏板回位过快的离合器总泵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领域,特别是一种可防止踏板回位过快的离合器总泵。
技术介绍
汽车离合器总泵装置连接在脚踏板与离合器分泵之间,其作用是采集踏板行程信息通过离合器分泵的作用使离合器实现分离。现有的汽车离合器总泵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泵壳61、推棒62、导向塞63及回位弹簧64;泵壳61内部设有容纳液压油的内腔,其外壁上设有连通至其内腔的第一油口611和第二油口612,第一油口611通过管道连通至油箱(图中未示出),第二油口612通过管道连通至离合器分泵(图中未示出);导向塞63活动安装在泵壳61内腔中,其将泵壳61内腔分隔为腔体A613和腔体B614;回位弹簧64压缩设置在泵壳61的腔体B614中,并与导向塞63下端面相抵;推棒62一端固接在导向塞63上端面上,另一端从腔体A613中伸出并与离合器踏板(图中未示出)连接。驾车者踩下离合器踏板时,推棒推动导向塞克服回位弹簧弹力移动,使腔体B中油压增高,腔体B中的液压油通过软管进入离合器分泵,迫使离合器分泵拉杆推动分离叉,将分离轴承推向前,从而将离合器转变为分离状态;当驾车者松开离合器踏板时,导向塞塞在回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回复初始位,腔体B中油压降低,离合器分泵内的液压解除,分离叉退回原位,离合器又回到接合状态。现有的离合器总泵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当驾车者完成换挡操作后,要求缓慢的松开离合器踏板,以避免汽车出现剧烈的“抖动”现象,这需要驾车者保持较高的精神集中和注意力,长时间驾车或多次换挡操作后容易精神疲劳。若驾车者完成换挡操作后,突然松开离合器踏板,离合器踏板会在回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快速回位,这会引起泵体内腔中的液压突变,进而引起汽车“抖动”,甚至熄火。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可防止踏板回位过快的离合器总泵,它解决了驾车者完成换挡操作后,若松开离合器踏板过快,会引起汽车“抖动”,甚至熄火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可防止踏板回位过快的离合器总泵,包括泵体、活塞、推杆、上套筒、芯棒、进出油管、导向架、下套筒、弹簧A及弹簧B;泵体内设有容纳液压油的内腔,其外部设有上进排油口和下进排油口;活塞活动安装在泵体内腔中,并将泵体内腔分隔为与上进排油口连通的上腔和与下进排油口连通的下腔;推杆一端固接在活塞的下端面上,另一端从泵体上腔中伸出;上套筒呈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套筒形,其固设在泵体上腔中,其开口端位于泵体上腔内,封闭端从泵体上腔中伸出而位于泵体外部,其位于泵体外部的封闭端上设有卸油孔,其开口端上设有多个连通孔,卸油孔和连通孔均连通至上套筒的内腔;芯棒设在泵体上腔中,其通过上套筒的开口端活动插装在上套筒的内腔中,其位于上套筒外的一端固接在活塞的上端面上;进出油管呈一端封闭,另一端敞开的管体,其设在泵体下腔中,其封闭端位于泵体下腔内,其开口端从泵体下腔中伸出而位于泵体外部,其位于泵体下腔的封闭端上设有两个通油孔,两个通油孔相互正对且均连通至进出油管的内腔,两个通油孔之间形成通油通道;导向架固设在泵体下腔中;下套筒呈一端敞口的套筒形,其内腔壁面上设有定位台,其活动安装在导向架内,其敞口端正对进出油管的通油通道,其可沿导向架移动,进而封堵或敞开进出油管的通油通道;弹簧A设在泵体下腔中,其上端与活塞的下端面相抵,下端与下套筒相抵;弹簧B设在泵体下腔中,其上端伸入下套筒内腔中并与下套筒内腔中的定位台相抵,下端与泵体下腔底面相抵;当活塞从行程上端向行程下端移动时,使泵体上腔容积扩大,泵体下腔容积缩小,活塞下移时带动芯棒在上套筒内腔中向下移动,使上套筒的连通孔敞开在泵体上腔中,活塞下移时将弹簧A压缩,使弹簧A的弹力大于弹簧B的弹力,下套筒在弹簧A的弹力作用下向下移动,进入进出油管的通油通道内,从而将进出油管的通油通道封闭;当活塞从行程下端向行程上端移动时,使泵体下腔容积扩大,泵体上腔容积缩小,活塞上移时带动芯棒在上套筒内腔中向上移动,使上套筒的连通孔与泵体上腔隔离开,活塞上移时将弹簧A放松,使弹簧B的弹力大于弹簧A的弹力,下套筒在弹簧B的弹力作用下向上移动,从进出油管的通油通道内退出,从而将进出油管的通油通道敞开。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泵体上进排油口的口径与上套筒卸油孔的口径的比值为3-10:1。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套筒的连通孔沿芯棒的移动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本技术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泵体外壁上固设有安装板。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驾车者完成汽车换挡操作后,无需将精力集中在离合器踏板的放松速度上,可随意松开离合器踏板,离合器踏板在自动复位时会经历“先快后慢”的过程,即在刚开始复位时速度较快,在接近复位行程终点时速度放缓,有效避免因离合器踏板回位过速导致的汽车“抖动”,甚至熄火。以下结合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在状态1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在状态2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的汽车离合器总泵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2所示,可防止踏板回位过快的离合器总泵,包括泵体1、活塞21、推杆22、上套筒31、芯棒32、进出油管41、导向架42、下套筒43、弹簧A51及弹簧B52。泵体1内设有容纳液压油的内腔,其外部设有上进排油口11和下进排油口12。活塞21活动安装在泵体1内腔中,并将泵体1内腔分隔为与上进排油口11连通的上腔13和与下进排油口12连通的下腔14。推杆22一端固接在活塞21的下端面上,另一端从泵体1上腔13中伸出。上套筒31呈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套筒形,其固设在泵体1上腔13中,其开口端位于泵体1上腔13内,封闭端从泵体1上腔13中伸出而位于泵体1外部,其位于泵体1外部的封闭端上设有卸油孔311,其开口端上设有多个连通孔312,卸油孔311和连通孔312均连通至上套筒31的内腔。芯棒32设在泵体1上腔13中,其通过上套筒31的开口端活动插装在上套筒31的内腔中,其位于上套筒31外的一端固接在活塞21的上端面上。进出油管41呈一端封闭,另一端敞开的管体,其设在泵体1下腔14中,其封闭端位于泵体1下腔14内,其开口端从泵体1下腔14中伸出而位于泵体1外部,其位于泵体1下腔14的封闭端上设有两个通油孔,两个通油孔相互正对且均连通至进出油管41的内腔,两个通油孔之间形成通油通道411。导向架42固设在泵体1下腔14中。下套筒43呈一端敞口的套筒形,其内腔壁面上设有定位台431,其活动安装在导向架42内,其敞口端正对进出油管41的通油通道411,其可沿导向架42移动,进而封堵或敞开进出油管41的通油通道411。弹簧A51设在泵体1下腔14中,其上端与活塞21的下端面相抵,下端与下套筒43相抵。弹簧B52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可防止踏板回位过快的离合器总泵,其特征是:包括泵体(1)、活塞(21)、推杆(22)、上套筒(31)、芯棒(32)、进出油管(41)、导向架(42)、下套筒(43)、弹簧A(51)及弹簧B(52);/n泵体(1)内设有容纳液压油的内腔,其外部设有上进排油口(11)和下进排油口(12);/n活塞(21)活动安装在泵体(1)内腔中,并将泵体(1)内腔分隔为与上进排油口(11)连通的上腔(13)和与下进排油口(12)连通的下腔(14);/n推杆(22)一端固接在活塞(21)的下端面上,另一端从泵体(1)上腔(13)中伸出;/n上套筒(31)呈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套筒形,其固设在泵体(1)上腔(13)中,其开口端位于泵体(1)上腔(13)内,封闭端从泵体(1)上腔(13)中伸出而位于泵体(1)外部,其位于泵体(1)外部的封闭端上设有卸油孔(311),其开口端上设有多个连通孔(312),卸油孔(311)和连通孔(312)均连通至上套筒(31)的内腔;/n芯棒(32)设在泵体(1)上腔(13)中,其通过上套筒(31)的开口端活动插装在上套筒(31)的内腔中,其位于上套筒(31)外的一端固接在活塞(21)的上端面上;/n进出油管(41)呈一端封闭,另一端敞开的管体,其设在泵体(1)下腔(14)中,其封闭端位于泵体(1)下腔(14)内,其开口端从泵体(1)下腔(14)中伸出而位于泵体(1)外部,其位于泵体(1)下腔(14)的封闭端上设有两个通油孔,两个通油孔相互正对且均连通至进出油管(41)的内腔,两个通油孔之间形成通油通道(411);/n导向架(42)固设在泵体(1)下腔(14)中;/n下套筒(43)呈一端敞口的套筒形,其内腔壁面上设有定位台(431),其活动安装在导向架(42)内,其敞口端正对进出油管(41)的通油通道(411),其可沿导向架(42)移动,进而封堵或敞开进出油管(41)的通油通道(411);/n弹簧A(51)设在泵体(1)下腔(14)中,其上端与活塞(21)的下端面相抵,下端与下套筒(43)相抵;/n弹簧B(52)设在泵体(1)下腔(14)中,其上端伸入下套筒(43)内腔中并与下套筒(43)内腔中的定位台(431)相抵,下端与泵体(1)下腔(14)底面相抵;/n当活塞(21)从行程上端向行程下端移动时,使泵体(1)上腔(13)容积扩大,泵体(1)下腔(14)容积缩小,活塞(21)下移时带动芯棒(32)在上套筒(31)内腔中向下移动,使上套筒(31)的连通孔(312)敞开在泵体(1)上腔(13)中,活塞(21)下移时将弹簧A(51)压缩,使弹簧A(51)的弹力大于弹簧B(52)的弹力,下套筒(43)在弹簧A(51)的弹力作用下向下移动,进入进出油管(41)的通油通道(411)内,从而将进出油管(41)的通油通道(411)封闭;/n当活塞(21)从行程下端向行程上端移动时,使泵体(1)下腔(14)容积扩大,泵体(1)上腔(13)容积缩小,活塞(21)上移时带动芯棒(32)在上套筒(31)内腔中向上移动,使上套筒(31)的连通孔(312)与泵体(1)上腔(13)隔离开,活塞(21)上移时将弹簧A(51)放松,使弹簧B(52)的弹力大于弹簧A(51)的弹力,下套筒(43)在弹簧B(52)的弹力作用下向上移动,从进出油管(41)的通油通道(411)内退出,从而将进出油管(41)的通油通道(411)敞开。/n...

【技术特征摘要】
1.可防止踏板回位过快的离合器总泵,其特征是:包括泵体(1)、活塞(21)、推杆(22)、上套筒(31)、芯棒(32)、进出油管(41)、导向架(42)、下套筒(43)、弹簧A(51)及弹簧B(52);
泵体(1)内设有容纳液压油的内腔,其外部设有上进排油口(11)和下进排油口(12);
活塞(21)活动安装在泵体(1)内腔中,并将泵体(1)内腔分隔为与上进排油口(11)连通的上腔(13)和与下进排油口(12)连通的下腔(14);
推杆(22)一端固接在活塞(21)的下端面上,另一端从泵体(1)上腔(13)中伸出;
上套筒(31)呈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的套筒形,其固设在泵体(1)上腔(13)中,其开口端位于泵体(1)上腔(13)内,封闭端从泵体(1)上腔(13)中伸出而位于泵体(1)外部,其位于泵体(1)外部的封闭端上设有卸油孔(311),其开口端上设有多个连通孔(312),卸油孔(311)和连通孔(312)均连通至上套筒(31)的内腔;
芯棒(32)设在泵体(1)上腔(13)中,其通过上套筒(31)的开口端活动插装在上套筒(31)的内腔中,其位于上套筒(31)外的一端固接在活塞(21)的上端面上;
进出油管(41)呈一端封闭,另一端敞开的管体,其设在泵体(1)下腔(14)中,其封闭端位于泵体(1)下腔(14)内,其开口端从泵体(1)下腔(14)中伸出而位于泵体(1)外部,其位于泵体(1)下腔(14)的封闭端上设有两个通油孔,两个通油孔相互正对且均连通至进出油管(41)的内腔,两个通油孔之间形成通油通道(411);
导向架(42)固设在泵体(1)下腔(14)中;
下套筒(43)呈一端敞口的套筒形,其内腔壁面上设有定位台(431),其活动安装在导向架(42)内,其敞口端正对进出油管(41)的通油通道(411),其可沿导向架(42)移动,进而封堵或敞开进出油管(41)的通油通道(411);
弹簧A(51)设在泵体(1)下腔(14)中,其上端与活塞(21)的下端面相抵,下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宏亮
申请(专利权)人:许宏亮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