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多联管束重油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39200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2:37
一种卧式多联管束重油换热器,包括前端封头、壳体、多联管束,所述前端封头与壳体一端可拆卸连接,壳体另一端与后端封头固定连接形成卧式结构;多联管束密封贯穿前端封头进入壳体内部下方并浸没在壳体的介质中,该壳体上方腔体内设有蒸发空间;所述多联管束由多组单管束通过弯头首尾密封连接形成整体串联的连通通道。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可清理、密封可靠、管束方便拆卸,可解决高粘度流体冷却过程中频繁堵塞问题,实现回收利用高粘度重油余热产生高品质蒸汽的新型管壳式换热器。

A horizontal heavy oil heat exchanger with multiple tube bund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卧式多联管束重油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管壳式换热器
,具体涉及一种卧式多联管束重油换热器。
技术介绍
在石油加工炼制过程中,常有高温重质油产生,为回收高温重质油余热并满足后续加工过程或储存的要求,需要对其进行降温处理。热交换设备是化工过程中常见的热量回收及热量传递的重要设备。换热器通过壳程除氧水与管程高温重质油热量交换,使管内重质油温度冷却到要求温度,壳程除氧水气化进入蒸汽管网。这种重质油不仅含有催化剂粉尘等固体机械杂质,还具有比重大、黏度高、低温流动性差等特性。当换热管内重油流速过高时,一方面系统动力损会增大,管内流动出现死区;另一方面催化剂粉尘和固体机械杂质会对设备管壁造成严重地冲蚀,这些都将造成管内结焦堵塞、管外结垢等危害。最终导致换热通道堵塞,换热器检修频繁,检维修成本高。目前,工程上这种高温重质油通常采用水箱冷却处理。水箱的结构简单,管道的直径较大,采用盘管结构,热介质在管道内流动不容易产生死区,但是因为管内较低的流速导致传统的水箱传热效率较低、换热面积大、设备投资多,并且换热产生的热量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卧式多联管束重油换热器,包括前端封头(1)、壳体(2)、多联管束(3),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封头(1)与壳体(2)一端可拆卸连接,壳体(2)另一端与后端封头固定连接形成卧式结构;多联管束(3) 密封贯穿前端封头(1)进入壳体(2)内部下方并浸没在壳体(2)的介质中,该壳体(2)上方腔体内设有蒸发空间;所述多联管束(3)由多组单管束(4)通过弯头(7)首尾密封连接形成整体串联的连通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卧式多联管束重油换热器,包括前端封头(1)、壳体(2)、多联管束(3),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封头(1)与壳体(2)一端可拆卸连接,壳体(2)另一端与后端封头固定连接形成卧式结构;多联管束(3)密封贯穿前端封头(1)进入壳体(2)内部下方并浸没在壳体(2)的介质中,该壳体(2)上方腔体内设有蒸发空间;所述多联管束(3)由多组单管束(4)通过弯头(7)首尾密封连接形成整体串联的连通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多联管束重油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管束(4)由若干换热管(5)及其两端的管板(6)连接构成,单管束(4)的前端穿出前端封头(1),该穿出前端封头(1)的多组单管束(4)处套设连接管(8),该连接管(8)一端和前端封头(1)密封连接,另一端和单管束(4)的管板密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多联管束重油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联管束(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韶范赵国栋解德甲张型波张斯亮侯岩马一鸣马金伟冯栩迟徐殿寿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蓝滨石化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