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防爆电池机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3367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井下防爆电池机车,包括:机车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机车主体上的防爆电池,所述防爆电池的底部套接有保护外壳,所述保护外壳包括容置所述防爆电池的电池容置腔,所述电池容置腔的电池保护外壳侧壁开设有导气孔,所述导气孔包括开设在所述电池保护外壳侧壁一端的连接孔、与所述连接孔连通的导流孔、以及与所述导流孔连通且开设在所述电池保护外壳侧壁另一端的排气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增加具有通风风道的保护外壳,通过保护外壳可以对防爆电池进行保护作用,且通过导气孔的导气作用可以加速防爆电池与外部的热交换作用,提高其散热性能。

A kind of underground explosion-proof battery locomoti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井下防爆电池机车
本技术涉及井下运输工具,特别是一种井下防爆电池机车。
技术介绍
在井工煤矿中,各种特种车辆为保障矿井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防爆架线电机车、防爆柴油机车、三轮或四轮防爆运输车、矿用无极绳绞车、矿用斜巷人车、防爆电池机车等。目前,传统的隔爆蓄电池电机车包括车架部分、驱动部分、制动部分、电气部分、防爆电池电源装置等部分,驱动方式多为隔爆型直流牵引电动机通过二级或一级齿轮减速装置把转距传递给车轮,隔爆型直流牵引电动机以串励形式工作,通过直流斩波控制器将防爆电池电源电压降低来改变串励直流电动机的速度,从而实现对电机车的起动、运行等控制,机车在运行时,防爆电池对机车进行供能,但是由于防爆电池在供能时会产生大量的热,热量不及时进行疏散会对防爆电池工作性能和寿命造成影响,且在井下运行工作时会发生震动,震动会对防爆电池造成伤害,还容易因为摩擦而产生火花,进而造成事故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机车防爆电池的散热效果不好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井下防爆电池机车。本技术提供一种井下防爆电池机车,包括:机车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机车主体上的防爆电池,所述防爆电池的底部套接有保护外壳,所述保护外壳包括容置所述防爆电池的电池容置腔,所述电池容置腔的电池保护外壳侧壁开设有导气孔,所述导气孔包括开设在所述电池保护外壳侧壁一端的连接孔、与所述连接孔连通的导流孔、以及与所述导流孔连通且开设在所述电池保护外壳侧壁另一端的排气口。进一步地,所述导流孔的内腔还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截面为流线型截面,所述导流孔的截面为流线型截面。更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内开设有与所述电池容置腔连通的散热腔。进一步地,所述电池保护外壳侧壁还包括与所述导气孔连接的隔尘罩。更进一步地,所述隔尘罩为喇叭状。进一步地,至少一所述电池保护外壳侧壁上还设有与所述电池容置腔连通的检测箱,所述检测箱内设置有瓦斯报警器和震动传感开关。更进一步地,所述检测箱开设有通气口,所述通气口上设置有隔尘网。进一步地,所述电池保护外壳侧壁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机车本体的延伸方向一致。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保护外壳底部的缓震机构,所述缓震机构包括缓震外壳、容置在所述缓震外壳内的弹簧,所述缓震外壳的顶部设置有开口,所述弹簧的顶部设置有缓冲板,所述缓冲板的顶部中心处设置有从所述开口伸出的活动柱,所述活动柱的顶部设置有承托所述保护外壳的连接板。再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板的顶部左右两侧设置有与所述缓震外壳顶部内表面接触或分离的缓冲垫,所述连接板底部和所述缓震外壳顶部的外表面均对称设置有保护垫。本技术通过增加具有通风风道的保护外壳,通过保护外壳可以对防爆电池进行保护作用,且通过导气孔的导气作用可以加速防爆电池与外部的热交换作用,提高其散热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井下防爆电池机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保护外壳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保护外壳截面图;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检测箱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缓震机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所示为本技术一种井下防爆电池机车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机车主体1、以及设置在所述机车主体1上的防爆电池,所述防爆电池的底部套接有保护外壳5,所述保护外壳5包括容置所述防爆电池的电池容置腔5011,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电池容置腔5011的电池保护外壳侧壁501开设有导气孔502,所述导气孔502包括开设在所述电池保护外壳侧壁501一端的连接孔5021、与所述连接孔5021连通的导流孔5022、以及与所述导流孔5022连通且开设在所述电池保护外壳侧壁501另一端的排气口5025。具体来说,防爆电池的底部套接有保护外壳5,保护外壳5的侧壁5012左右两侧对称开设有导气孔502,导气孔502包括连接孔5021、导流孔5022和排气口5025,且连接孔5021位于导流孔5022的左侧,导流孔5022的右侧设置排气口5025。连接孔5021、导流孔5022、排气口5025形成通风风道。连接孔5021和排气口5025的方向为沿着保护外壳5的侧壁5012自前向后,优选地,连接孔5021位于电池保护外壳侧壁501的前端,而排气口5025位于电池保护外壳侧壁501的后端,连接孔5021和排气口5025之间通过导气孔5022相连通。本技术通过增加具有通风风道的保护外壳,通过保护外壳可以对防爆电池进行保护作用,且通过导气孔的导气作用可以加速防爆电池与外部的热交换作用,提高其散热性能。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孔5022的内腔还设置有导流板5023,所述导流板5023的截面为流线型截面,所述导流孔5022的截面为流线型截面。本实施例,导流孔5022的内腔设置有导流板5023,导流板5023呈类飞机翼流线状,导流孔5022为与导流板5023相配合的流线状,导气孔5022和导流板5023呈类飞机翼流线状设计,这样可以加速空气的流动,还可以通过这种流线型设计达到部分的上升力,进而减少防爆电池的重力,便于机车进行运行。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板5023内开设有与所述电池容置腔5011连通的散热腔5024。本实施例,导流板5023的内腔开设有散热腔5024,且散热腔504与电池容置腔5011连通相连通。散热腔5024位于导流板5023的内腔,导流板5023与导气孔5022呈垂直状排布,散热腔5024贴近防爆电池一侧延伸并贯穿保护外壳5贴近防爆电池的一侧,进而使得散热腔5024可以与置于电池容置腔5011内的防爆电池达到连通作用。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保护外壳侧壁501还包括与所述导气孔502连接的隔尘罩503。优选地,隔尘罩503与连接孔502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这样便于对隔尘罩503进行拆卸和更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尘罩503为喇叭状。如图2和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所述电池保护外壳侧壁501上还设有与所述电池容置腔5011连通的检测箱504,所述检测箱504内设置有瓦斯报警器5042和震动传感开关5043。本实施例通过检测箱可以在运行时对防爆电池周围的瓦斯浓度和震动幅度的大小进行感应,若超过其稳定工作的范围,会对操作人员进行提醒,便于操作人员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优选地,检测箱504为防爆箱,这样在瓦斯报警器5042和震动传感开关5043发生事故时,可以减少事故向外扩散。优选地,在检测箱504的内腔顶部设置瓦斯报警器5042,检测箱504的内腔底部设置震动传感开关5043,针对传感开关5043电连接震动报警器。瓦斯报警器5042与震动报警器可以与设置在机车主体1上的操作室3连接,也可以不与操作室连接。当瓦斯报警器5042感应到的瓦斯浓度超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井下防爆电池机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车主体(1)、以及设置在所述机车主体(1)上的防爆电池,所述防爆电池的底部套接有保护外壳(5),所述保护外壳(5)包括容置所述防爆电池的电池容置腔(5011),所述电池容置腔(5011)的电池保护外壳侧壁(501)开设有导气孔(502),所述导气孔(502)包括开设在所述电池保护外壳侧壁(501)一端的连接孔(5021)、与所述连接孔(5021)连通的导流孔(5022)、以及与所述导流孔(5022)连通且开设在所述电池保护外壳侧壁(501)另一端的排气口(502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防爆电池机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机车主体(1)、以及设置在所述机车主体(1)上的防爆电池,所述防爆电池的底部套接有保护外壳(5),所述保护外壳(5)包括容置所述防爆电池的电池容置腔(5011),所述电池容置腔(5011)的电池保护外壳侧壁(501)开设有导气孔(502),所述导气孔(502)包括开设在所述电池保护外壳侧壁(501)一端的连接孔(5021)、与所述连接孔(5021)连通的导流孔(5022)、以及与所述导流孔(5022)连通且开设在所述电池保护外壳侧壁(501)另一端的排气口(50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防爆电池机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孔(5022)的内腔还设置有导流板(5023),所述导流板(5023)的截面为流线型截面,所述导流孔(5022)的截面为流线型截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井下防爆电池机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5023)内开设有与所述电池容置腔(5011)连通的散热腔(502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防爆电池机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保护外壳侧壁(501)还包括与所述导气孔(502)连接的隔尘罩(50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井下防爆电池机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尘罩(503)为喇叭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防爆电池机车,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鑫王龙刘鑫刘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