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面进胶的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3108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0: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侧面进胶的模具,其结构包括底板、支脚、脱模装置、下模座、第一注胶槽、模槽、上模座、第二注胶槽、上盖板、导口、导柱、第一通胶道、第二通胶道和压模块,通过在底板与下模座内部和底板右端设置脱模装置,经过手部向左按压推拉板使得推拉杆在底板内部由右至左移动,带动滑动装置的滑块在第一滑槽作用下向左滑动,从而滑杆在滑座顶端的第二滑槽作用下向上移动,进而连接板上端的顶针上移作用在模槽当中的成模当中,同理,向右拉动推拉板,使得顶针下移,在活动槽与下模座的阻挡作用下进一步提高脱模,达到了进行脱模时同时提供顶模与拉模的形式以提高脱模的有益效果。

A mould for side feed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侧面进胶的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
,具体涉及一种侧面进胶的模具。
技术介绍
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和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素有“工业之母”的称号,而模具的注胶口位置多样,其中就有包括侧面进胶的模具,但该模具进行脱模时一般仅采用顶模的形式而胶料一般会粘附在顶模部件的端部导致脱模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侧面进胶的模具,解决了该模具进行脱模时一般仅采用顶模的形式而胶料一般会粘附在顶模部件的端部导致脱模效果不佳的问题,达到进行脱模时同时提供顶模与拉模的形式以提高脱模的效果。(二)技术方案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侧面进胶的模具,包括底板、支脚、脱模装置、下模座、第一注胶槽、模槽、上模座、第二注胶槽、上盖板、导口、导柱、第一通胶道、第二通胶道和压模块,所述底板底端四部角落通过满焊方式与支脚焊接,所述底板内部设置有脱模装置,所述下模座底端与底板顶端中部焊接,所述下模座右端后上部通过手弧焊方式与第一注胶槽焊接,所述模槽设置于下模座顶端中部,所述上模座右端后上部与第二注胶槽焊接,所述上盖板底端中部与上模座焊接,所述导口设置于上盖板左端上下两部,所述导柱底端与底板顶端左部焊接,所述导柱外表面上部与导口内壁活动连接,所述第一通胶道设置于下模座右端内部,并且第一通胶道左右两端分别接通模槽内壁右端中部与第一注胶槽内壁左下部,所述第二通胶道设置于上模座右端内部,并且第二通胶道左右两端分别接通压模块底端中部和第二注胶槽内壁左下部,所述脱模装置由中空槽、推拉杆、推拉板、弹簧、滑动装置、连接板、活动槽、顶针和凸齿块组成,所述底板内部设置有中空槽,所述推拉杆外表面中部贯穿底板右端中部,所述推拉板左端中部通过满焊方式与推拉杆焊接,所述推拉板左端前后两部均与弹簧焊接,所述弹簧左端与底板右端前后两部焊接,所述滑动装置右端下部与推拉杆焊接,所述连接板底端中部与滑动装置焊接,所述活动槽同时设置于底板顶端与下模座顶底两端,所述顶针底端与连接板焊接,所述顶针外表面上部与活动槽内壁活动连接,所述顶针顶端面与凸齿块焊接。进一步的,所述滑动装置包括滑座、滑块、第一滑槽、第二滑槽和滑杆,所述滑座底端右部通过满焊方式与滑块焊接,所述第一滑槽设置于底板内壁底端,所述滑块外表面与第一滑槽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槽设置于滑座顶端中段,所述第二滑槽内壁与滑杆外表面下部滑动连接,所述滑座右端中部与推拉杆焊接,所述连接板底端中部与滑杆焊接。进一步的,所述推拉板前后两端面均设置有海绵层,并且海绵层厚度为3mm。进一步的,所述顶针设置有三组,并且顶针等距分布在连接板顶端。进一步的,所述弹簧的圈数设置有十圈,并且弹簧的弹性限度为15N。进一步的,所述滑杆外表面下部设置有凸块,并且第二滑槽内壁与凸块外表面相互嵌合。进一步的,所述凸块底端面与第二滑槽内壁底端面均呈由左至右递增的倾斜状,并且凸块底端面与第二滑槽内壁底端面的倾斜角度均为三十度。进一步的,所述弹簧的材质为合金弹簧钢。进一步的,所述推拉板的材质为不锈钢。(三)有益效果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为解决该模具进行脱模时一般仅采用顶模的形式而胶料一般会粘附在顶模部件的端部导致脱模效果不佳的问题,通过在底板与下模座内部和底板右端设置脱模装置,经过手部向左按压推拉板使得推拉杆在底板内部由右至左移动,带动滑动装置的滑块在第一滑槽作用下向左滑动,从而滑杆在滑座顶端的第二滑槽作用下向上移动,进而连接板上端的顶针上移作用在模槽当中的成模当中,同理,向右拉动推拉板,使得顶针下移,在活动槽与下模座的阻挡作用下进一步提高脱模,达到了进行脱模时同时提供顶模与拉模的形式以提高脱模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脱模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局部结构A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局部结构B示意图。图中:底板-1、支脚-2、脱模装置-3、下模座-4、第一注胶槽-5、模槽-6、上模座-7、第二注胶槽-8、上盖板-9、导口-10、导柱-11、第一通胶道-12、第二通胶道-13、压模块-14、中空槽-31、推拉杆-32、推拉板-33、弹簧-34、滑动装置-35、连接板-36、活动槽-37、顶针-38、凸齿块-39、滑座-351、滑块-352、第一滑槽-353、第二滑槽-354、滑杆-355。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侧面进胶的模具:包括底板1、支脚2、脱模装置3、下模座4、第一注胶槽5、模槽6、上模座7、第二注胶槽8、上盖板9、导口10、导柱11、第一通胶道12、第二通胶道13和压模块14,底板1底端四部角落通过满焊方式与支脚2焊接,底板1内部设置有脱模装置3,下模座4底端与底板1顶端中部焊接,下模座4右端后上部通过手弧焊方式与第一注胶槽5焊接,模槽6设置于下模座4顶端中部,上模座7右端后上部与第二注胶槽8焊接,上盖板9底端中部与上模座7焊接,导口10设置于上盖板9左端上下两部,导柱11底端与底板1顶端左部焊接,导柱11外表面上部与导口10内壁活动连接,第一通胶道12设置于下模座4右端内部,并且第一通胶道12左右两端分别接通模槽6内壁右端中部与第一注胶槽5内壁左下部,第二通胶道13设置于上模座7右端内部,并且第二通胶道13左右两端分别接通压模块14底端中部和第二注胶槽8内壁左下部,脱模装置3由中空槽31、推拉杆32、推拉板33、弹簧34、滑动装置35、连接板36、活动槽37、顶针38和凸齿块39组成,底板1内部设置有中空槽31,推拉杆32外表面中部贯穿底板1右端中部,推拉板33左端中部通过满焊方式与推拉杆32焊接,推拉板33左端前后两部均与弹簧34焊接,弹簧34左端与底板1右端前后两部焊接,滑动装置35右端下部与推拉杆32焊接,连接板36底端中部与滑动装置35焊接,活动槽37同时设置于底板1顶端与下模座4顶底两端,顶针38底端与连接板36焊接,顶针38外表面上部与活动槽37内壁活动连接,顶针38顶端面与凸齿块39焊接。其中,所述滑动装置35包括滑座351、滑块352、第一滑槽353、第二滑槽354和滑杆355,所述滑座351底端右部通过满焊方式与滑块3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侧面进胶的模具,包括底板(1)、支脚(2)、下模座(4)、第一注胶槽(5)、模槽(6)、上模座(7)、第二注胶槽(8)、上盖板(9)、导口(10)、导柱(11)、第一通胶道(12)、第二通胶道(13)和压模块(14),所述底板(1)底端四部角落通过满焊方式与支脚(2)焊接,所述底板(1)内部设置有脱模装置(3),所述下模座(4)底端与底板(1)顶端中部焊接,所述下模座(4)右端后上部通过手弧焊方式与第一注胶槽(5)焊接,所述模槽(6)设置于下模座(4)顶端中部,所述上模座(7)右端后上部与第二注胶槽(8)焊接,所述上盖板(9)底端中部与上模座(7)焊接,所述导口(10)设置于上盖板(9)左端上下两部,所述导柱(11)底端与底板(1)顶端左部焊接,所述导柱(11)外表面上部与导口(10)内壁活动连接,所述第一通胶道(12)设置于下模座(4)右端内部,并且第一通胶道(12)左右两端分别接通模槽(6)内壁右端中部与第一注胶槽(5)内壁左下部,所述第二通胶道(13)设置于上模座(7)右端内部,并且第二通胶道(13)左右两端分别接通压模块(14)底端中部和第二注胶槽(8)内壁左下部;/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脱模装置(3),所述脱模装置(3)由中空槽(31)、推拉杆(32)、推拉板(33)、弹簧(34)、滑动装置(35)、连接板(36)、活动槽(37)、顶针(38)和凸齿块(39)组成,所述底板(1)内部设置有中空槽(31),所述推拉杆(32)外表面中部贯穿底板(1)右端中部,所述推拉板(33)左端中部通过满焊方式与推拉杆(32)焊接,所述推拉板(33)左端前后两部均与弹簧(34)焊接,所述弹簧(34)左端与底板(1)右端前后两部焊接,所述滑动装置(35)右端下部与推拉杆(32)焊接,所述连接板(36)底端中部与滑动装置(35)焊接,所述活动槽(37)同时设置于底板(1)顶端与下模座(4)顶底两端,所述顶针(38)底端与连接板(36)焊接,所述顶针(38)外表面上部与活动槽(37)内壁活动连接,所述顶针(38)顶端面与凸齿块(39)焊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面进胶的模具,包括底板(1)、支脚(2)、下模座(4)、第一注胶槽(5)、模槽(6)、上模座(7)、第二注胶槽(8)、上盖板(9)、导口(10)、导柱(11)、第一通胶道(12)、第二通胶道(13)和压模块(14),所述底板(1)底端四部角落通过满焊方式与支脚(2)焊接,所述底板(1)内部设置有脱模装置(3),所述下模座(4)底端与底板(1)顶端中部焊接,所述下模座(4)右端后上部通过手弧焊方式与第一注胶槽(5)焊接,所述模槽(6)设置于下模座(4)顶端中部,所述上模座(7)右端后上部与第二注胶槽(8)焊接,所述上盖板(9)底端中部与上模座(7)焊接,所述导口(10)设置于上盖板(9)左端上下两部,所述导柱(11)底端与底板(1)顶端左部焊接,所述导柱(11)外表面上部与导口(10)内壁活动连接,所述第一通胶道(12)设置于下模座(4)右端内部,并且第一通胶道(12)左右两端分别接通模槽(6)内壁右端中部与第一注胶槽(5)内壁左下部,所述第二通胶道(13)设置于上模座(7)右端内部,并且第二通胶道(13)左右两端分别接通压模块(14)底端中部和第二注胶槽(8)内壁左下部;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脱模装置(3),所述脱模装置(3)由中空槽(31)、推拉杆(32)、推拉板(33)、弹簧(34)、滑动装置(35)、连接板(36)、活动槽(37)、顶针(38)和凸齿块(39)组成,所述底板(1)内部设置有中空槽(31),所述推拉杆(32)外表面中部贯穿底板(1)右端中部,所述推拉板(33)左端中部通过满焊方式与推拉杆(32)焊接,所述推拉板(33)左端前后两部均与弹簧(34)焊接,所述弹簧(34)左端与底板(1)右端前后两部焊接,所述滑动装置(35)右端下部与推拉杆(32)焊接,所述连接板(36)底端中部与滑动装置(35)焊接,所述活动槽(37)同时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德位钱超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长信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