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线片和电磁线圈引出线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11399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6: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电器产品连接配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接线片和电磁线圈引出线的连接结构,是针对现有钎焊连接方式不环保的现状所提出的,包括:接线片、电磁线圈引出线和线圈骨架,所述接线片上加工有“楔形”形状的线槽,在线圈骨架的线圈骨架侧壁上端端面开设有用于插接接线片的接线片插入槽和用于放置电磁线圈引出线的导线槽,接线片插入槽与导线槽相通,电磁线圈引出线安装在导线槽内,所述接线片压入接线片插入槽内,导线槽内的电磁线圈引出线被压入到接线片的线槽根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工艺简单、质量可靠、安装便捷的特点。

A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the connecting piece and the lead out of the electromagnetic coi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线片和电磁线圈引出线的连接结构
:本技术属于电器产品连接配件
,具体涉及一种接线片和电磁线圈引出线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电磁线圈通常绕制在线圈骨架上,电磁线圈引出线在线圈骨架的侧壁与接线片连接,现有接线片的结构如图6所示。目前在电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常见电磁线圈引出线与接线片是通过钎焊才能连接到一起,而钎焊用的焊锡含铅,根据国家标准GB/T30512-2014《汽车禁用物质要求》明确要求,铅或其化合物是被禁止使用的物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接线片和电磁线圈引出线的连接结构,该接线片与线圈骨架在连接时,不需要钎焊就可以完成电磁线圈引出线与接线片的连接方式,具有工艺简单,质量可靠的特点。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接线片和电磁线圈引出线的连接结构,包括:接线片、电磁线圈引出线和线圈骨架,所述接线片上加工有“楔形”形状的线槽,在线圈骨架的线圈骨架侧壁上端端面开设有用于插接接线片的接线片插入槽和用于放置电磁线圈引出线的导线槽,接线片插入槽与导线槽相通,电磁线圈引出线安装在导线槽内,所述接线片压入接线片插入槽内,导线槽内的电磁线圈引出线被压入到接线片的线槽根部。优选地,所述接线片包括把持部和插接部,所述插接部垂直设置在把持部下方,且为一体结构,在插接部上设有向插接部左右两侧延伸的凸台,且插接部的纵向截面呈凸字状,插接部上开设有线槽。优选地,所述线槽的“楔形”形状为下端入口大、上端根部小,且线槽根部的纵向截面宽度小于电磁线圈引出线的线径。r>优选地,所述线槽根部的纵向截面宽度为电磁线圈引出线线径的70%-8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在插接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凸台,使用时通过对凸台施加向下的压力,来实现对接线片的插入。2、本技术将接线片的插接部底端开设有用来夹持电磁线圈引出线的线槽,并将线槽槽型设计成下端入口大、上端根部小的楔形,并且线槽根部的纵向截面宽度小于电磁线圈引出线的线径,电磁线圈引出线通过外力将电磁线圈引出线从线槽入口处挤压到线槽的根部处,并利用电磁线圈引出线的线径与线槽的过盈配合,提高两者间的摩擦力,通过摩擦力将电磁线圈引出线的外皮剥离,从而使电磁线圈引出线与接线片之间形成可靠的电路连接,这种连接方法代替了传统的钎焊工艺,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要求。3、在线圈骨架上开设有接线片插入槽,通过接线片与接线片插入槽的插接配合,来增强接线片与线圈骨架的连接强度,并且将电磁线圈引出线放置在线圈骨架侧壁上开设的导线槽内,用来防止电磁线圈引出线因过度弯折导致与接线片的连接处产生折断现象的发生。4、本技术具有工艺简单、质量可靠、安装便捷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接线片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接线片的主视图;图4为接线片与线圈骨架装配前的半剖图;图5为接线片与线圈骨架装配后的半剖图;图6为现有接线片的结构图;其中:1接线片、11把持部、12插接部、121凸台、122线槽、2电磁线圈引出线、3线圈骨架、31线圈骨架侧壁、311接线片插入槽、312导线槽。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本技术为一种接线片和电磁线圈引出线的连接结构,包括:接线片1、电磁线圈引出线2和线圈骨架3,所述线圈骨架3包括线圈骨架侧壁31,在线圈骨架侧壁31上端端面开设有用于插接接线片1的接线片插入槽311和用于放置电磁线圈引出线2的导线槽312,所述接线片插入槽311根据需要可以开设多个,所述接线片插入槽311的槽口大小、形状与接线片1相匹配,电磁线圈引出线2跨过接线片插入槽311,且被夹持在接线片1内。为了防止接线片1插入接线片插入槽311后,因过度弯折导致电磁线圈引出线2与接线片1的连接处产生折断,所述电磁线圈引出线2放置在导线槽312内,且接线片1的线槽122与两个导线槽312连通。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接线片1采用金属材质,接线片1包括:把持部11和插接部12,所述插接部12垂直设置在把持部11下方,且把持部11与插接部12为一体结构。在插接部12上设有向插接部12左右两侧延伸的凸台121,且插接部12的纵向截面呈凸字状,通过在插接部12左右两侧设置凸台121,在装配时可均匀地对插接部12两侧施加向下的压力。在插接部12的底端端面纵向向上开设有用来夹持电磁线圈引出线2的线槽122,所述线槽122的槽形为下端入口大、上端根部小的楔形,且线槽122根部的纵向截面宽度小于电磁线圈引出线2的线径。将线槽122设计楔形的目的是为了在装配时,可方便地将电磁线圈引出线2从线槽122开口较大处放入,通过对电磁线圈引出线2施压外力,将电磁线圈引出线2向线槽122的根部处推压,确认电磁线圈引出线2被压到线槽122的根部处后停止施压,由于线槽122根部的纵向截面宽度为电磁线圈引出线2线径的70%-80%,在对电磁线圈引出线2施压的过程中,电磁线圈引出线2的外皮与线槽122内壁产生摩擦,通过摩擦力将电磁线圈引出线2的外皮刮掉,当电磁线圈引出线2到达线槽122的根部时,电磁线圈引出线2与接线片1已经形成了可靠的电路连接。工作过程:以汽车点火线圈的初级电磁线圈引出线与接线片的装配过程来说明工作原理:现有安装过程为:人工先将绕制完成的电磁线圈引出线2的表皮刮掉,然后绕到现有接线片1的缺口处,最后用焊锡点焊。本技术的安装过程为:将绕制完成的电磁线圈引出线2跨过线圈骨架3上的接线片插入槽311,放置于导线槽312内,将接线片1的线槽122向下对准电磁线圈引出线2,在接线片1的两个凸台121上均匀施加向下的外力,接线片1被压入到接线片插入槽311内,同时电磁线圈引出线2也被压入到线槽122的根部,因线槽122根部的宽度为电磁线圈引出线2线径的70%-80%,所以电磁线圈引出线2的线头在压入过程中,电磁线圈引出线2与线槽122产生摩擦将电磁线圈引出线2的表皮刮掉,在电磁线圈引出线2达到线槽122根部时,已经与接线片1形成了可靠的电路连接,至此完成了电磁线圈引出线2与接线片1的连接。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这些具体实施方式都是基于本技术整体构思下的不同实现方式,而且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接线片和电磁线圈引出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线片(1)、电磁线圈引出线(2)和线圈骨架(3),所述接线片(1)上加工有“楔形”形状的线槽(122),在线圈骨架(3)的线圈骨架侧壁(31)上端端面开设有用于插接接线片(1)的接线片插入槽(311)和用于放置电磁线圈引出线(2)的导线槽(312),接线片插入槽(311)与导线槽(312)相通,电磁线圈引出线(2)安装在导线槽(312)内,所述接线片(1)压入接线片插入槽(311)内,导线槽(312)内的电磁线圈引出线(2)被压入到接线片(1)的线槽(122)根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线片和电磁线圈引出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接线片(1)、电磁线圈引出线(2)和线圈骨架(3),所述接线片(1)上加工有“楔形”形状的线槽(122),在线圈骨架(3)的线圈骨架侧壁(31)上端端面开设有用于插接接线片(1)的接线片插入槽(311)和用于放置电磁线圈引出线(2)的导线槽(312),接线片插入槽(311)与导线槽(312)相通,电磁线圈引出线(2)安装在导线槽(312)内,所述接线片(1)压入接线片插入槽(311)内,导线槽(312)内的电磁线圈引出线(2)被压入到接线片(1)的线槽(122)根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线片和电磁线圈引出线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片(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南王建武刘锦杰盖裕祯王宏敏桂智勇李晓磊宋太安闫立凯冯琢玉牛升辉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