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形超表面的宽带反射型电磁波极化转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90892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20: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B形超表面的宽带反射型电磁波极化转换器,包括在同一平面内周期性排列的多个超表面结构单元,每个超表面结构单元由表层金属谐振结构、中间层介质基板和底层金属背板组成。所述表层金属谐振结构类似一个B形,即由两个结构参数相同的金属半圆环外加一根金属长条组成;所述两个金属半圆环并排排列在一起且圆环之间有重合的部分;整个表层金属谐振结构相对于竖直方向逆时针旋转45度。该极化转换器能使垂直入射的线极化电磁波通过反射产生交叉极化波,交叉极化反射率大于0.9的工作带宽可达到11GHz左右。在8.46~19.61GHz的频率范围内,该极化转换器极化转换率最低在92%左右,实现了高效地极化转换。

Broadband reflective polarization converter based on B-shaped hypersurf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B形超表面的宽带反射型电磁波极化转换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波通信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基于超表面的电磁波极化调控器件

技术介绍
超表面是一种人工设计的二维平面结构的超材料,其厚度是亚波长的,它不仅具有超材料所具备的负折射、隐身等功能,同时结构也比超材料更加简单和易于实现;许多研究表明,运用超表面可以实现对电磁波的有效调控,超表面的这一特性对于极化调控领域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目前,超表面在天线和隐身技术等诸多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极化状态是电磁波的重要属性之一,电磁波的极化特性在卫星通信、雷达抗干扰等许多应用领域中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所谓极化,是指在空间某点处电场强度矢量E的方向与大小随时间变化的特性。传统的电磁波极化调控材料的厚度大于工作波长,特别是在低频的情况下,这些传统的极化调控器件的尺寸大、带宽窄等劣势限制了其在工程中的应用和集成,因此,亟需要构造一种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等特性的极化调控器件;目前,许多研究表明,通过改变超表面的亚波长单元结构及其组合方式,能够完美地实现对电磁波的极化调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宽频带特性的、极化转换率高的基于B形超表面的反射型电磁波极化转换器,本专利技术的极化转换器克服了传统的极化调控器件的工作带宽窄、体积大等缺点,能够实现很高的极化转换率和超宽的工作频带的极化转换效果,除此之外,还具有结构简单、易加工、便于集成等优势。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B形超表面的宽带反射型电磁波极化转换器,包括在同一平面内周期性排列的多个超表面结构单元,每个超表面结构单元由表层金属谐振结构(1)、中间层介质基板(2)和底层金属背板(3)构成;所述表层金属谐振结构的形状类似一个B形,即由两个金属半圆环(1-1)和一根金属长条(1-2)构成;金属半圆环的环宽和金属长条的宽度相同;整个B形金属谐振结构相对于竖直方向逆时针旋转45度。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B形超表面的宽带反射型电磁波极化转换器,包括在同一平面内周期性排列的多个超表面结构单元。每个超表面结构单元包括表层的金属谐振结构、中间层的介质基板和底层的金属背板。所述表层金属谐振结构、中间层介质基板及底层金属背板的中心位于同一条垂直线上。表层金属谐振结构的形状类似一个斜放着的大写字母B,即由两个金属半圆环和一根金属长条组成;两个金属半圆环上下结构紧靠在一起,且圆环之间有重合的部分,重合区域的宽度等于金属半圆环的环宽;金属长条与两个金属半圆环的直径重叠在一起。本专利技术中的金属长条(1-2)的长度等于S1+S2,S1表示超表面结构单元的中心到金属长条左上方端口的距离,S2表示超表面结构单元的中心到金属长条右下方端口的距离;金属长条与两个半圆环之间的关系包含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为金属长条和两个半圆环组成字母B的形状,第二种情况为金属长条和两个半圆环组成字母B的基础上S1或S2伸长一段,第三种情况为金属长条和两个半圆环组成字母B的基础上S1和S2均伸长一段,S1和S2的伸长量可以不相等;整个表层结构相对于竖直方向逆时针旋转了45度。本专利技术的特点在于,所述表层金属谐振结构与底层金属背板材料优选为铜箔。本专利技术的特点在于,所述中间介质基板的材料优选为TaconicTLY-5。本专利技术的特点还在于,所述中间介质TaconicTLY-5的相对介电常数为2.2,损耗角正切值为0.000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具体如下:1.对于垂直入射的线极化电磁波,本专利技术仅由一个简单的结构设计即可实现工作带宽为11GHz左右的宽频带的交叉极化转换,且交叉极化反射率的最小值在工作频带内为0.9左右,实现了高效地极化转换。2.相较于传统的电磁波极化调控器件,本专利技术的极化转换器具有简单紧凑,易于实现和加工,便于集成等优势。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极化转换器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极化转换器的一个超表面结构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极化转换器的超表面结构单元中的金属长条长度取不同值时本专利技术的交叉极化反射率比较图。此时,本专利技术极化转换器的超表面结构单元中的金属长条的结构参数S1和S2相等;图3中的三条曲线是本专利技术极化转换器的超表面结构单元中的金属长条的长度S1+S2分别取10mm、11mm和12mm时的交叉极化反射率曲线。图4为本专利技术极化转换器的超表面结构单元表层金属谐振结构中的金属长条与两个金属半圆环组成字母B时的结构示意图。此时本专利技术极化转换器的一个超表面结构单元中的金属长条的长度S1+S2=9.5mm,并且S1和S2相等。图5为本专利技术极化转换器取不同结构参数时的交叉极化反射率比较图。此时,本专利技术极化转换器的超表面结构单元中的金属长条的结构参数S1和S2相等;图5中的曲线分别对应S1+S2=9.5mm和S1+S2=10mm时本专利技术极化转换器的交叉极化反射率。图6为本专利技术极化转换器的超表面结构单元表层结构中的金属长条与两个金属半圆环组成字母B的基础上S1伸长一段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极化转换器的超表面结构单元中的金属长条的结构参数S1取不同值时本专利技术的交叉极化反射率比较图。在图7中S1=5对应的曲线是超表面结构单元中的金属长条的结构参数S1和S2相等且金属长条的长度S1+S2=10mm时本专利技术极化转换器的交叉极化反射率曲线;S1=5.5对应的曲线是超表面结构单元表层结构中的金属长条与两个金属半圆环组成字母B的基础上S1=5.5mm时本专利技术极化转换器的交叉极化反射率曲线;S1=6对应的曲线是超表面结构单元表层结构中的金属长条与两个金属半圆环组成字母B的基础上S1=6mm时本专利技术极化转换器的交叉极化反射率曲线。图8为本专利技术极化转换器的超表面结构单元表层结构中的金属长条与两个金属半圆环组成字母B的基础上S2伸长一段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极化转换器的超表面结构单元中的金属长条的结构参数S2取不同值时本专利技术的交叉极化反射率比较图。在图9中S2=5对应的曲线是超表面结构单元中的金属长条的结构参数S1和S2相等且金属长条的长度S1+S2=10mm时本专利技术极化转换器的交叉极化反射率曲线;S2=5.5对应的曲线是超表面结构单元表层结构中的金属长条与两个金属半圆环组成字母B的基础上S2=5.5mm时本专利技术极化转换器的交叉极化反射率曲线;S2=6对应的曲线是超表面结构单元表层结构中的金属长条与两个金属半圆环组成字母B的基础上S2=6mm时本专利技术极化转换器的交叉极化反射率曲线。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极化转换器取其最优结构参数时的同极化反射率与交叉极化反射率曲线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极化转换器取其最优结构参数时的极化转换率曲线图。附图标记说明:1——表层金属谐振结构;1-1——两个金属半圆环;1-2——金属长条;2——中间层介质基板;3——底层金属背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B形超表面的宽带反射型电磁波极化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同一平面内周期性排列的多个超表面结构单元,每个超表面结构单元包括三层结构,分别为表层金属谐振结构(1)、中间层介质基板(2)和底层金属背板(3);表层金属谐振结构为一个斜放的大写字母B形,即由两个金属半圆环(1-1)和一根金属长条(1-2)组成;两个金属半圆环并排排列在一起且直径在一条直线上;金属长条与排列在一起的两个金属半圆环的直径重叠在一起;表层金属谐振结构相对于竖直方向逆时针旋转了45度。/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507 CN 20191037528791.一种基于B形超表面的宽带反射型电磁波极化转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同一平面内周期性排列的多个超表面结构单元,每个超表面结构单元包括三层结构,分别为表层金属谐振结构(1)、中间层介质基板(2)和底层金属背板(3);表层金属谐振结构为一个斜放的大写字母B形,即由两个金属半圆环(1-1)和一根金属长条(1-2)组成;两个金属半圆环并排排列在一起且直径在一条直线上;金属长条与排列在一起的两个金属半圆环的直径重叠在一起;表层金属谐振结构相对于竖直方向逆时针旋转了45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形超表面的宽带反射型电磁波极化转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层金属谐振结构中的两个金属半圆环(1-1)的大小和结构参数完全相同;表层金属谐振结构中的两个金属半圆环并排排列在一起,且重合区域的宽度等于金属半圆环的环宽r2-r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形超表面的宽带反射型电磁波极化转换器,其特征在于,金属长条(1-2)的长度等于S1+S2,S1表示超表面结构单元的中心到金属长条左上方端口的距离,S2表示超表面结构单元的中心到金属长条右下方端口的距离;金属长条与两个金属半圆环之间的关系包含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为金属长条和两个金属半圆环组成字母B的形状,第二种情况为金属长条和两个金属半圆环组成字母B的基础上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小芳张旭韩培高
申请(专利权)人:曲阜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