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极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299818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01 06: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圆极化器,包括圆极化器本体,所述的圆极化器本体包括第一结构件和与第一结构件绕圆极化器的轴心旋转对称的第二结构件,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紧固连接,使得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之间形成圆极化通道,所述的第一结构件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液冷散热的第一液冷散热槽,所述的第二结构件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液冷散热的第二液冷散热槽,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和第二液冷散热槽绕圆极化器的轴心旋转对称。极化器的本体上固定设置有第一液冷散热槽和第二液冷散热槽,第一液冷散热槽和第二液冷散热槽内通冷却液,能够对圆极化器直接进行散热,任何一个包括圆极化器的天线都能够实现散热,更有利于圆极化器的多场合应用。

A circular polariz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圆极化器
本技术属于雷达天线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圆极化器。
技术介绍
波导圆极化器用于圆极化信号。波导圆极化的结构形式直接决定馈源喇叭的体积、重量和电性能,常见的圆极化器形式有方波导或圆波导内插入膜片、脊、销钉或介质板等移项元结构形式,还有在圆波导对称壁上开槽,将方波切角,以及圆波化反射面天线馈源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将线极化信号变换为圆导直接过渡到椭圆波导的结构形式。随着电磁波信号在通信、探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对大功率天线的需求越来越大,不论何种形式的圆极化器对功率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大,带有圆极化器的天线在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热量,需要进行散热。申请号CN201820947323.5一种X频段有源阵列子阵结构,包括天线层、组件层、冷板和辅助层,天线层由以4×4矩形阵列形式设置的16个优化口面天线单元组成,组件层由以2×2矩形阵列形式设置的4个单元组件组成,冷板内设有冷液通道,冷板上还设有过孔,辅助层由固定在冷板底面上的辅助模块组成,单元组件通过穿过过孔的馈线分别与圆极化器和电源控制模块连接。本技术具有结构独立和功能独立的特点,可实现灵活积木式搭建、方便模块化拼接,适合用于超大功率低成本的大规模装备。该方案中辅助模块包括圆极化器和电源控制模块,也就是说,圆极化器能够通过冷板进行散热。该方案中,具有多个天线单元,利用冷板将散热、馈线、支撑、定位基准等功能集成为一体,单元组件与冷板紧密贴合,以达到对单元组件精确定位和冷却的目的,圆极化器、电源与控制模块安装在冷板另一面,由冷板冷却并固定。冷板用于实现的是固定在冷板两面的组件的冷却,冷却效果不佳,且冷板冷却也不适合独立的天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圆极化器,圆极化器的本体上固定设置有第一液冷散热槽和第二液冷散热槽,第一液冷散热槽和第二液冷散热槽内通冷却液,能够对圆极化器直接进行散热,任何一个包括圆极化器的天线都能够实现散热,更有利于圆极化器的多场合应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圆极化器,包括圆极化器本体,所述的圆极化器本体包括第一结构件和与第一结构件绕圆极化器的轴心旋转对称的第二结构件,第一结构件与第二结构件紧固连接,使得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之间形成圆极化通道,所述的第一结构件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液冷散热的第一液冷散热槽,所述的第二结构件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液冷散热的第二液冷散热槽,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和第二液冷散热槽绕圆极化器的轴心旋转对称。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和第二液冷散热槽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用于连接进液管或出液管的液冷接头。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与第一结构件一体成型,所述的第二液冷散热槽与第二结构件一体成型。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与第二液冷散热槽结构相同,均包括侧壁、盖板和冷液腔,所述的盖板紧固连接在侧壁上,与侧壁形成供冷却液通过的冷液腔,第一液冷散热槽的侧壁与第一结构件一体成型,第二液冷散热槽的侧壁与第二结构件一体成型。所述的盖板通过螺钉紧固连接在侧壁上。所述的侧壁与盖板之间固定有密封圈。所述的圆极化器的端部成型有用于与天线的过渡段和馈源喇叭连接的法兰,所述的法兰上开设有用于通过进液管或出液管的凹槽。所述的法兰上设置有用于定位的阴阳止口。所述的进液管和出液管为软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圆极化器的本体上固定设置有第一液冷散热槽和第二液冷散热槽,第一液冷散热槽和第二液冷散热槽内通冷却液,能够对圆极化器直接进行散热,任何一个包括圆极化器的天线都能够实现散热,更有利于圆极化器的多场合应用。(2)第一液冷散热槽与第一结构件一体成型,第二液冷散热槽与第二结构件一体成型,相当于冷却液直接与圆极化器接触,散热更迅速,更有利于散热。(3)采用密封圈加螺钉紧固盖板的方式密封冷液腔,有效防止渗水、漏水等现象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圆极化器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圆极化器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圆极化器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圆极化器左视图;图5为本技术圆极化器A-A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圆极化器B-B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圆极化器C-C剖面示意图;图中,1-第一结构件,2-第二结构件,3-第一液冷散热槽,4-第二液冷散热槽,5-液冷接头,6-盖板,7-冷液腔,8-密封圈,9-法兰,10-侧壁。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图4所示,一种圆极化器,包括圆极化器本体,所述的圆极化器本体包括第一结构件1和与第一结构件1绕圆极化器的轴心旋转对称的第二结构件2,第一结构件1与第二结构件2紧固连接,使得第一结构件1和第二结构件2之间形成圆极化通道,所述的第一结构件1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液冷散热的第一液冷散热槽3,所述的第二结构件2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液冷散热的第二液冷散热槽4,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3和第二液冷散热槽4绕圆极化器的轴心旋转对称。第一液冷散热槽3和第二液冷散热槽4内通冷却液,能够对圆极化器直接进行散热,任何一个包括圆极化器的天线都能够实现散热,更有利于圆极化器的多场合应用。圆极化器包括轴对称的第一结构件1和第二结构件2,第一结构件1与第二结构件2采用销钉定位和螺钉紧固连接。有利于在天线使用场合快速组装。组装好的圆极化器还沿第一液冷散热槽3和第二液冷散热槽4的中轴线轴对称。第一液冷散热槽3与第一结构件1一体成型,所述的第二液冷散热槽4与第二结构件2一体成型,相当于冷却液直接与圆极化器接触,散热更迅速,更有利于散热。实施例一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圆极化器包括圆极化器本体,所述的圆极化器本体包括第一结构件1和与第一结构件1绕圆极化器的轴心旋转对称的第二结构件2,第一结构件1与第二结构件2紧固连接,所述的第一结构件1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液冷散热的第一液冷散热槽3,所述的第二结构件2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液冷散热的第二液冷散热槽4,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3和第二液冷散热槽4绕圆极化器的轴心旋转对称。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3和第二液冷散热槽4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用于连接进液管或出液管的液冷接头5,在液冷散热槽的端部设置了液冷接头5,在后续接通冷却液时,使用液冷接头5能够实现快速连接。如图5和图7所示,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3与第二液冷散热槽4结构相同,均包括侧壁10、盖板6和冷液腔7,所述的盖板6紧固连接在侧壁10上,与侧壁10形成供冷却液通过的冷液腔7,第一液冷散热槽3的侧壁10与第一结构件1一体成型,第二液冷散热槽4的侧壁10与第二结构件2一体成型。所述的盖板6通过螺钉紧固连接在侧壁10上。所述的侧壁10与盖板6之间固定有密封圈8。采用密封圈8加螺钉紧固盖板6的方式密封冷液腔,有效防止渗水、漏水等现象发生。圆极化器的端部成型有用于与天线的过渡段和馈源喇叭连接的法兰9,所述的法兰9上开设有用于通过进液管或出液管的凹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圆极化器,包括圆极化器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极化器本体包括第一结构件(1)和与第一结构件(1)绕圆极化器的轴心旋转对称的第二结构件(2),第一结构件(1)与第二结构件(2)紧固连接,使得第一结构件(1)和第二结构件(2)之间形成圆极化通道,所述的第一结构件(1)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液冷散热的第一液冷散热槽(3),所述的第二结构件(2)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液冷散热的第二液冷散热槽(4),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3)和第二液冷散热槽(4)绕圆极化器的轴心旋转对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极化器,包括圆极化器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极化器本体包括第一结构件(1)和与第一结构件(1)绕圆极化器的轴心旋转对称的第二结构件(2),第一结构件(1)与第二结构件(2)紧固连接,使得第一结构件(1)和第二结构件(2)之间形成圆极化通道,所述的第一结构件(1)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液冷散热的第一液冷散热槽(3),所述的第二结构件(2)上固定设置有用于液冷散热的第二液冷散热槽(4),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3)和第二液冷散热槽(4)绕圆极化器的轴心旋转对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极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3)和第二液冷散热槽(4)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用于连接进液管或出液管的液冷接头(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极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3)与第一结构件(1)一体成型,所述的第二液冷散热槽(4)与第二结构件(2)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圆极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液冷散热槽(3)与第二液冷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华彬胡罗林唐超杨强王梦哲谢兵张晓强王钰倩徐雪敏高翔雷加林晏子洋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菲斯洛克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