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门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8132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14: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门及汽车,该汽车门包括门栏梁,具有容纳腔;和吸能盒,具有空腔结构,吸能盒位于容纳腔内且与门栏梁连接;吸能盒包括设有第一翻边的第一吸能组件和设有第二翻边的第二吸能组件;第一吸能组件、第一翻边、第二吸能组件和第二翻边依次连接,并围接成空腔结构;其中,第一翻边设置成至少部分与第二吸能组件贴合,第二翻边设置成至少部分与第一吸能组件贴合。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门具有生产效率高的特点。

Car doors and ca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门及汽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门及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汽车已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代步工具,在车辆设计中,为保障汽车的安全性,车体要保证充分的吸能性,在碰撞时,才能通过自身结构的压溃变形吸收碰撞能,从而降低传至乘员的加速度,保护乘员的人身安全。在汽车侧面碰撞中,尤其是碰撞部位在汽车车门位置时,相对于正面碰撞中有前机舱这样的吸能空间,侧面碰撞所有的空间几乎全依赖于车门及周围的车身框架结构。其中,吸能盒作为车门发生侧面碰撞时主要起吸收碰撞能的部件,是车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汽车结构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现有技术中的吸能盒虽然具有上述吸能作用,但是,现有技术中的吸能盒结构复杂,加工工序繁琐,制造成本高,存在汽车门生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门及汽车,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汽车门生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门,包括:门栏梁,具有容纳腔;和吸能盒,具有空腔结构,所述吸能盒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门栏梁连接;所述吸能盒包括设有第一翻边的第一吸能组件和设有第二翻边的第二吸能组件;所述第一吸能组件、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二吸能组件和所述第二翻边依次连接,并围接成所述空腔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翻边设置成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吸能组件贴合,所述第二翻边设置成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吸能组件贴合。进一步的,沿车身宽度方向,所述空腔结构的深度不小于所述容纳腔的深度。进一步的,所述门栏梁包括侧梁;所述第一吸能组件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一形变板,且多个所述第一形变板中至少部分设有第三翻边;其中,所述第三翻边(25)设置成与所述侧梁(11)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三翻边位于所述空腔结构外。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形变板为两个,且彼此垂直设置;其中,与车身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所述第一形变板设有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三翻边。进一步的,所述门栏梁还包括上梁体,与车身长度方向相平行的所述第一形变板与所述上梁体之间设有间隙。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吸能组件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二形变板,且多个所述第二形变板中至少部分设有第四翻边;其中,所述第四翻边位于所述空腔结构外并设置成与所述侧梁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形变板为两个,且彼此垂直设置;其中,与车身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所述第二形变板设有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第四翻边。进一步的,所述门栏梁还包括下梁体,与车身长度方向相平行的所述第二形变板通过紧固件与所述下梁体连接。进一步的,与车身长度方向相平行的所述第二形变板设有连接孔,所述紧固件连接于所述下梁体上;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连接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门,该汽车门包括具有容纳腔的门栏梁和具有空腔结构的吸能盒,吸能盒包括设有第一翻边的第一吸能组件和设有第二翻边的第二吸能组件。在进行吸能盒生产加工时,工作人员将第一吸能组件、第一翻边、第二吸能组件和第二翻边依次连接,其中,由于第一翻边设置成至少部分与第二吸能组件贴合,所述第二翻边设置成至少部分与第一吸能组件贴合,因此,在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共同的作用下,第一吸能组件能够快速且便捷的与第二吸能组件进行定位配合,确定好第一吸能组件和第二吸能组件准确配合在一起后,再分别对第一翻边与第二吸能组件的连接处和第二翻边与第一吸能组件的连接处进行固定处理,以完成整个吸能盒的加工制造,制造过程简单,生产周期短,这种设计结构,利用第一翻边至少部分与第二吸能组件贴合和第二翻边至少部分与第一吸能组件贴合,能够快速便捷的实现第一吸能组件和第二吸能组件的定位配合,以提高吸能盒的生产效率,简化加工工序,进而实现提高车门的生产效率,以及降低车门生产成本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汽车门的汽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该汽车与上述汽车门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汽车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门栏梁;11-侧梁;12-上梁体;13-下梁体;2-吸能盒;21-第一翻边;22-第一吸能组件;221-第一形变板;23-第二翻边;24-第二吸能组件;241-第二形变板;25-第三翻边;26-第四翻边;3-连接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门,该汽车门包括具有容纳腔的门栏梁1和具有空腔结构的吸能盒2,吸能盒2包括设有第一翻边21的第一吸能组件22和设有第二翻边23的第二吸能组件24。在进行吸能盒2生产加工时,工作人员将第一吸能组件22、第一翻边21、第二吸能组件24和第二翻边23依次连接,其中,由于第一翻边21设置成至少部分与第二吸能组件24贴合,所述第二翻边23设置成至少部分与第一吸能组件22贴合,因此,在第一翻边21和第二翻边23共同的作用下,第一吸能组件22能够快速且便捷的与第二吸能组件24进行定位配合,确定好第一吸能组件22和第二吸能组件24准确配合在一起后,再分别对第一翻边21与第二吸能组件24的连接处和第二翻边23与第一吸能组件22的连接处进行固定处理,以完成整个吸能盒2的加工制造,制造过程简单,生产周期短,这种设计结构,利用第一翻边21至少部分与第二吸能组件24贴合和第二翻边23至少部分与第一吸能组件22贴合,能够快速便捷的实现第一吸能组件22和第二吸能组件24的定位配合,以提高吸能盒2的生产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门,其特征在于,包括:/n门栏梁(1),具有容纳腔;和/n吸能盒(2),具有空腔结构,所述吸能盒(2)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门栏梁(1)连接;/n所述吸能盒(2)包括设有第一翻边(21)的第一吸能组件(22)和设有第二翻边(23)的第二吸能组件(24);/n所述第一吸能组件(22)、所述第一翻边(21)、所述第二吸能组件(24)和所述第二翻边(23)依次连接,并围接成所述空腔结构;/n其中,所述第一翻边(21)设置成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吸能组件(24)贴合,所述第二翻边(23)设置成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吸能组件(22)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门,其特征在于,包括:
门栏梁(1),具有容纳腔;和
吸能盒(2),具有空腔结构,所述吸能盒(2)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与所述门栏梁(1)连接;
所述吸能盒(2)包括设有第一翻边(21)的第一吸能组件(22)和设有第二翻边(23)的第二吸能组件(24);
所述第一吸能组件(22)、所述第一翻边(21)、所述第二吸能组件(24)和所述第二翻边(23)依次连接,并围接成所述空腔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翻边(21)设置成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吸能组件(24)贴合,所述第二翻边(23)设置成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吸能组件(22)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门,其特征在于,沿车身宽度方向,所述空腔结构的深度不小于所述容纳腔的深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栏梁(1)包括侧梁(11);
所述第一吸能组件(22)包括多个彼此连接的第一形变板(221),且多个所述第一形变板(221)中至少部分设有第三翻边(25);
其中,所述第三翻边(25)设置成与所述侧梁(1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翻边(25)位于所述空腔结构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立强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金康新能源汽车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