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及电轴驱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28022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1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轴驱动系统及汽车,电轴驱动系统包括:箱体;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体;电机,包括电机输出轴;第一多联行星齿轮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以及横截面相互平行的第一齿圈和第二齿圈,第一太阳轮与电机输出轴抗扭矩地连接,第一行星架与差速器壳体抗扭矩地连接;第一离合器,包括具有离合作用的第一钢片和第一摩擦片,第一钢片固定于箱体上,第一摩擦片与第一齿圈固定连接;第二离合器,包括具有离合作用的第二钢片和第二摩擦片,第二钢片固定于箱体上,第二摩擦片与第二齿圈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轴驱动系统,减少了轴向占用空间,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结构紧凑性。

Automobile and electric shaft drive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及电轴驱动系统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及电轴驱动系统。
技术介绍
电动汽车的电力驱动方式基本上可分为中央电机驱动和轮毂电机驱动两种,其中,中央电机驱动系统主要包括电动机、固定速比减速器和差速器等部件。在这种驱动系统中,由于没有离合器,因此可以减少机械传动装置的体积和质量。中央电机驱动系统也可以有另一种布置形式,即将电动机、固定速比减速器和差速器集成一体,两根半轴连接两个驱动车轮,这种布置形式称为电轴驱动系统(eAxle驱动系统)。然而,现有的电轴驱动系统的结构设置,占用很大轴向空间。因此,如何减小电轴驱动系统所占用的空间,成为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减小电轴驱动系统所占用的空间。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轴驱动系统,包括:箱体;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体;电机,包括电机输出轴;第一多联行星齿轮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以及横截面相互平行的第一齿圈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电机输出轴抗扭矩地连接,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差速器壳体抗扭矩地连接;第一离合器,包括具有离合作用的第一钢片和第一摩擦片,所述第一钢片固定于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一摩擦片与所述第一齿圈固定连接;第二离合器,包括具有离合作用的第二钢片和第二摩擦片,所述第二钢片固定于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二摩擦片与所述第二齿圈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电轴驱动系统,还包括第二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一行星架通过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与所述差速器壳体抗扭矩地连接;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包括第二太阳轮和第二行星架,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行星架抗扭矩地连接,所述第二行星架与所述差速器壳体抗扭矩地连接。可选地,所述电轴驱动系统,还包括轴承支撑板;所述箱体包括电机箱体,所述第一行星架的第一端支撑于所述电机箱体,所述第一行星架的第二端支撑于所述轴承支撑板;所述第二行星架的第一端支撑于所述轴承支撑板,所述第二行星架的第二端与所述差速器壳体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二钢片直接固定于所述电机箱体上或者通过所述轴承支撑板固定于所述电机箱体上。可选地,所述电轴驱动系统,还包括第二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一太阳轮通过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与所述电机输出轴抗扭矩地连接;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包括第二太阳轮和第二行星架,所述第二行星架与所述第一太阳轮抗扭矩地连接,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电机输出轴抗扭矩地连接。可选地,所述电轴驱动系统,还包括轴承支撑板;所述箱体包括变速箱箱体,所述第二行星架的第一端支撑于所述变速箱箱体,所述第二行星架的第二端支撑于所述轴承支撑板;所述第一行星架的第一端支撑于所述轴承支撑板,所述第一行星架的第二端与所述差速器壳体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钢片直接固定于所述变速箱箱体上或者通过所述轴承支撑板固定于所述变速箱箱体上。可选地,所述差速器为锥形齿轮差速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电轴驱动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轴驱动系统,包括:箱体;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体;电机,包括电机输出轴;第一多联行星齿轮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以及横截面相互平行的第一齿圈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电机输出轴抗扭矩地连接,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差速器壳体抗扭矩地连接;第一离合器,包括具有离合作用的第一钢片和第一摩擦片,所述第一钢片固定于所述电轴驱动系统的箱体上,所述第一摩擦片与所述第一齿圈固定连接;第二离合器,包括具有离合作用的第二钢片和第二摩擦片,所述第二钢片固定于所述电轴驱动系统的箱体上,所述第二摩擦片与所述第二齿圈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轴驱动系统,将第一离合器的第一钢片固定于箱体上,同时将第一离合器的第一摩擦片与第一齿圈固定连接,并将第二离合器的第二钢片固定于箱体上,同时将第二离合器的第二摩擦片与第二齿圈固定连接,充分利用了电轴驱动系统的径向空间,通过将第一太阳轮与电机输出轴相连接,第一行星架与差速器壳体固定连接,当第一离合器的第一钢片和第一摩擦片接触时,动力经由电机输出轴传递给第一太阳轮,再传递给同时与第一太阳轮和第一齿圈相啮合的行星轮,最终经由第一行星架传递至差速器;当第二离合器的第二钢片和第二摩擦片接触时,动力经由电机输出轴传递给第一太阳轮,再传递给同时与第一太阳轮和第二齿圈相啮合的行星轮,最终经由第一行星架传递至差速器。从而,通过径向设置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在保证动力传输正常传输的基础上使得整个电轴驱动系统的轴向结构更加紧凑。可见,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轴驱动系统,由于第一离合器和第二离合器采用径向设置,减少了轴向占用空间,提高了整个系统的结构紧凑性,进一步地,第一太阳轮能够与电机输出轴直接连接,第一太阳轮无需为空心轴,从而第一太阳轮的尺寸可以进一步降低,仅需降低第一太阳轮的尺寸而无需增加电机尺寸即可获得更高的齿轮传动比,从而减小了电机尺寸,降低了电机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一种电轴驱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轴驱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电轴驱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离合器;2-第二离合器;3-电机;4-差速器;5-第一太阳轮;51-第一太阳轮的空心轴;6-第二太阳轮;61-第二太阳轮的空心轴;7-电机输出轴;81-第一行星轮;82-第二行星轮;9-行星架;10-第一多联行星齿轮组;100-第一太阳轮;110-第一行星架;101-第一齿圈;102-第二齿圈;111-第一行星轮;112-第二行星轮;20-第二行星齿轮组;200-第二太阳轮;220-第二行星架;30-电机;300-电机输出轴;40-差速器;400-差速器壳体;501-电机箱体;502-变速箱箱体;503-电机端盖;61-第一离合器;610-第一摩擦片;611-第一钢片;62-第二离合器;620-第二摩擦片;622-第二钢片;70-轴承支撑板。具体实施方式由
技术介绍
可知,现有的电轴驱动系统的结构设置,占用很大轴向空间。现结合一种电轴驱动系统,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请参考图1,图1是一种电轴驱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电轴驱动系统,包括:电机3,双离合器,三联行星齿轮组以及差速器4,双离合器中的第一离合器1与三联行星齿轮组的第一太阳轮的空心轴51相连接,双离合器的第二离合器2与三联行星齿轮组的第二太阳轮的空心轴61相连接,电机的电机输出轴7与双离合器的壳体连接。当第一离合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轴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箱体;/n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体;/n电机,包括电机输出轴;/n第一多联行星齿轮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以及横截面相互平行的第一齿圈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电机输出轴抗扭矩地连接,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差速器壳体抗扭矩地连接;/n第一离合器,包括具有离合作用的第一钢片和第一摩擦片,所述第一钢片固定于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一摩擦片与所述第一齿圈固定连接;/n第二离合器,包括具有离合作用的第二钢片和第二摩擦片,所述第二钢片固定于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二摩擦片与所述第二齿圈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轴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
差速器,包括差速器壳体;
电机,包括电机输出轴;
第一多联行星齿轮组,包括第一太阳轮,第一行星架以及横截面相互平行的第一齿圈和第二齿圈,所述第一太阳轮与所述电机输出轴抗扭矩地连接,所述第一行星架与所述差速器壳体抗扭矩地连接;
第一离合器,包括具有离合作用的第一钢片和第一摩擦片,所述第一钢片固定于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一摩擦片与所述第一齿圈固定连接;
第二离合器,包括具有离合作用的第二钢片和第二摩擦片,所述第二钢片固定于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二摩擦片与所述第二齿圈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轴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行星齿轮组,所述第一行星架通过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与所述差速器壳体抗扭矩地连接;
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包括第二太阳轮和第二行星架,所述第二太阳轮与所述第一行星架抗扭矩地连接,所述第二行星架与所述差速器壳体抗扭矩地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轴驱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轴承支撑板;所述箱体包括电机箱体,所述第一行星架的第一端支撑于所述电机箱体,所述第一行星架的第二端支撑于所述轴承支撑板;
所述第二行星架的第一端支撑于所述轴承支撑板,所述第二行星架的第二端与所述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磊黄波
申请(专利权)人: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