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线装置及输电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22902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1 0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输电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接线装置及输电设备,通过第一抱箍与套管接线端子连接,第二抱箍与母线连接,并通过载流引线连接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从而实现套管接线端子与母线电气连接,避免了现有的接线装置采用插接式完成套管接线端子与母线电接触导致触头接触不良造成触头局部过热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接线装置的安全性。

Wiring and transmission equip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线装置及输电设备
本技术涉及输电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接线装置及输电设备。
技术介绍
GIS(Gas-insulatedmetal-enclosedswitchgear,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和GIL(Gas-insulatedmetal-enclosedtransmissionline,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是电力系统中常见的输电设备,目前,GIS/GIL与其他设备(架空线路、变压器等)之间的连接一般通过套管来实现,套管的一端连接GIS/GIL内部母线,套管的另一端连接上述其他设备,其中,套管与GIS/GIL内部母线一般通过接线装置实现插接式接触。如图1所示,在现有的接线装置中,一般通过将套管接线端子由上往下插入接线装置中,以使套管接线端子通过接线装置中的触头与母线进行电接触,从而导通电流,但是,在高电压条件下,输电设备的尺寸不可避免地需要增大,由于生产工艺及精度限制,容易产生触头对中不良进而引起接触不良,特别是对于直流设备来说,由于谐波含量较大会产生震动,增大了触头接触不良的风险,而触头接触不良容易导致局部过热,给GIS/GIL设备和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带来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接线装置及输电设备,其能够避免现有的接线装置采用插接式完成电接触导致触头接触不良造成触头局部过热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接线装置,包括第一抱箍、第二抱箍和载流引线,所述第一抱箍用于夹持套管接线端子,且所述第一抱箍与所述套管接线端子电气连接;所述第二抱箍用于夹持母线,且所述第二抱箍与所述母线电气连接;所述载流引线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抱箍上,且所述载流引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抱箍电气连接;所述载流引线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抱箍上,且所述载流引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抱箍电气连接。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抱箍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所述套管接线端子的夹持空间;所述第二抱箍包括第三夹持部和第四夹持部,所述第三夹持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夹持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夹持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夹持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夹持部和所述第四夹持部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所述母线的夹持空间。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接线装置还包括第一夹紧件和第二夹紧件,所述第一夹紧件连接在所述第一抱箍上,所述第一抱箍上设有第一开口槽,所述第一夹紧件上设有第二开口槽,所述第一开口槽与所述第二开口槽相对设置并连通,所述载流引线夹紧在所述第一开口槽和所述第二开口槽内;所述第二夹紧件连接在所述第二抱箍上,所述第二抱箍上设有第三开口槽,所述第二夹紧件上设有第四开口槽,所述第三开口槽与所述第四开口槽相对设置并连通,所述载流引线夹紧在所述第三开口槽和所述第四开口槽内;其中,所述第一开口槽、所述第二开口槽、所述第三开口槽、所述第四开口槽与所述载流引线为一一对应的关系。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接线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杆结构,所述第一连杆结构的一端用于连接在所述套管接线端子上,所述第一连杆结构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在所述母线上。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杆结构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用于连接在所述套管接线端子上,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上,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在所述母线上。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杆结构还包括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所述第一安装件用于连接在所述套管接线端子上,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件上;所述第二安装件用于连接在所述母线上,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二安装件上。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接线装置还包括第二连杆结构,所述套管接线端子设于所述母线的上方,所述第二连杆结构的一端用于连接在所述套管接线端子的底部上,所述第二连杆结构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抱箍的顶部上。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载流引线的数量为多根,多根所述载流引线两两相对设置,相对设置的两根所述载流引线的第二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二抱箍相对的两侧面上。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接线装置还包括屏蔽罩,所述第一抱箍、所述第二抱箍和所述载流引线均容置在所述屏蔽罩内,所述屏蔽罩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抱箍上,所述屏蔽罩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抱箍上;所述屏蔽罩的一端上设有供所述套管接线端子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屏蔽罩的另一端上设有供所述母线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边缘和所述第二通孔的边缘均为卷边结构。为了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输电设备,包括母线、套管接线端子、壳体以及所述的接线装置,所述母线、套管接线端子和所述接线装置均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抱箍夹持所述套管接线端子,所述第二抱箍夹持所述母线。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接线装置及输电设备,通过第一抱箍与套管接线端子连接,第二抱箍与母线连接,并通过载流引线连接第一抱箍和第二抱箍,从而实现套管接线端子与母线电气连接,避免了现有的接线装置采用插接式完成套管接线端子与母线电接触导致触头接触不良造成触头局部过热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接线装置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接线装置与套管接线端子和盆式绝缘子的装配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输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包含屏蔽罩的接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包含屏蔽罩的接线装置的主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接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第一抱箍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第一抱箍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屏蔽罩的卷边结构和圆角过渡结构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输电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二中包含屏蔽罩的接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接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接线装置的主视图;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接线装置的左视图;其中,图1:10、套管;20、套管接线端子;30、母线;40、嵌件;50、壳体;60、接线装置;70、触头;80、盆式绝缘子;图2~图13:100、套管接线端子;200、母线;300、壳体;400、屏蔽罩;401、第一通孔;402、第二通孔;403、圆角过渡结构;500、接线装置;1、第一抱箍;11、第一夹持部;12、第二夹持部;13、第一开口槽;2、第一夹紧件;21、第二开口槽;3、第二抱箍;4、载流引线;5、第二连杆结构;6、第一连杆结构;61、第一连接件;62、第一安装件;621、第一安装部;622、第二安装部;623、第一转轴;63、第二连接件;64、第二安装件;641、第三安装部;642、第四安装部;643、第二转轴。...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抱箍、第二抱箍和载流引线,所述第一抱箍用于夹持套管接线端子,且所述第一抱箍与所述套管接线端子电气连接;所述第二抱箍用于夹持母线,且所述第二抱箍与所述母线电气连接;/n所述载流引线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抱箍上,且所述载流引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抱箍电气连接;所述载流引线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抱箍上,且所述载流引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抱箍电气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抱箍、第二抱箍和载流引线,所述第一抱箍用于夹持套管接线端子,且所述第一抱箍与所述套管接线端子电气连接;所述第二抱箍用于夹持母线,且所述第二抱箍与所述母线电气连接;
所述载流引线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抱箍上,且所述载流引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抱箍电气连接;所述载流引线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二抱箍上,且所述载流引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抱箍电气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抱箍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所述套管接线端子的夹持空间;
所述第二抱箍包括第三夹持部和第四夹持部,所述第三夹持部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夹持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夹持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夹持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夹持部和所述第四夹持部之间形成用于夹持所述母线的夹持空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装置还包括第一夹紧件和第二夹紧件,所述第一夹紧件连接在所述第一抱箍上,所述第一抱箍上设有第一开口槽,所述第一夹紧件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克捷程建伟王帅兵张巍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