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发动机热交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22678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1 0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热交换装置,包括换热器箱体,换热器箱体的上方设有集液盒,换热器箱体的下方设有回液盒,所述集液盒和回液盒均为内部中空的密封盒体,所述换热器箱体的内部设有若干排导流铜管,每个所述导流铜管的顶端均贯穿导换热器箱体的内顶壁并延伸至换热器箱体的上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结构合理,它能够通过其内部的横截面为菱形的铜管,组成主要的换热单元作为滤芯式换热器中的滤芯替代部件,能够有效避免泥土或杨絮等漂浮物对散热部件的影响,提高了其热交换工作的稳定性,而且其简化的换热结构,不仅能够保证其高效的换热能力,并降低了其生产组装成本,具有更好的实用价值。

A heat exchange device for automobile 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发动机热交换装置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设备
,具体是一种汽车发动机热交换装置。
技术介绍
热交换器也叫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技术中提到的是一种发动机的热交换装置,主要用于发动机降温,将发动机内循环出来的冷凝液进行降温处理后,再循环至发动机内,达到给发动机降温的目的。目前市场上汽车发动机热交换装置大多是以铝芯为主要的换热部件,铝芯是以多层铝箔单元为载体的换热部件,靠风机通风带走铝箔上的热量,以实现热发动机与外界热交换的目的,但是其生产成本高,铝箔单元容易被泥土或杨絮等漂浮物堵塞其通气缝隙,大大减低其换热效果,而且难以清除,对换热器功能的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而不以铝芯为散热部件的热交换装置难以实现理想的换热效果,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热交换装置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汽车发动机热交换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发动机热交换装置,包括换热器箱体、导流铜管、风机和保护罩,换热器箱体的上方设有集液盒,换热器箱体的下方设有回液盒,所述集液盒和回液盒均为内部中空的密封盒体,所述集液盒的顶面固定连通有第一均流室,所述回液盒的底面固定连通有第二均流室;所述换热器箱体的内部设有若干排导流铜管,每个所述导流铜管的顶端均贯穿导换热器箱体的内顶壁并延伸至换热器箱体的上方,每个所述导流铜管的顶端均与集液盒的底面固定连接并与集液盒的内部相连通,每个所述导流铜管的底端均贯穿导换热器箱体的内底壁并延伸至换热器箱体的下方,每个所述导流铜管的底端均与回液盒的底面固定连接并与集液盒的内部相连通;所述第一均流室的上方和第二均流室的下方均设有保护罩,两个所述保护罩关于换热器箱体相对称,两个所述保护罩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换热器箱体的上表面和换热器箱体的底面,两个所述保护罩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均流室的上表面固定连通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远离第一均流室的一端贯穿第一通孔并延伸至第一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二均流室的底面固定连通有回液管,所述回液管远离第二均流室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并延伸至第二通孔的下方;所述换热器箱体的背面固定连接有风机,所述换热器箱体的背面开设有进风孔,所述换热器箱体的正面开设有出风孔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进风孔相对应。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换热器箱体的左右两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一组安装片,且两组所述安装片相对称,每个所述安装片的内部均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形状为长条形。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导流铜管至少为五排,每排所述导流铜管的单体数量至少为十六个,且每个导流铜管的横截面为菱形。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导流铜管的内径长度值在二毫米和五毫米之间,且导流铜管的管壁厚度值在零点五毫米和一点五毫米之间。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每排所述导流铜管中的每个单体均等距离排列,每排所述导流铜管均相互平行,每排所述导流铜管中的每个单体均相互平行,且每排导流铜管的奇数排中的每个单体与偶数排中的每个单体的空间分布相互错位。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两个所述保护罩的正面和背面均开设有一组相对称的通风孔,所述通风孔的形状为长条形。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两个所述保护罩的正面均开设有一组螺纹孔,且两组螺纹孔相对称。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种汽车发动机热交换装置具备如下有益效果:第一:本技术通过其内部的横截面为菱形的铜管,组成主要的换热单元作为滤芯式换热器中的滤芯替代部件,能够有效避免泥土或杨絮等漂浮物对散热部件的影响,提高了其热交换工作的稳定性,而且其简化的换热结构,不仅能够保证其高效的换热能力,并降低了其生产组装成本,具有更好的实用价值。第二:本技术通过多个数量的导流铜管的设计,细化导流路径,增大铜管内流体介质的热传导面积,保证其换热效果,横截面为菱形的导流铜管可改善导流铜管外表面的气流分布,加大热传导速率,通过每排导流铜管合理的空间分布,使每个导流铜管之间形成合理的空隙,使风机提供的气流均匀穿过每排导流铜管的外表面,改善每排导流铜管的每个单体的表面的空气流通分布情况,进一步提高本热交换装置的散热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汽车发动机热交换装置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汽车发动机热交换装置正视图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汽车发动机热交换装置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汽车发动机热交换装置侧视图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汽车发动机热交换装置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汽车发动机热交换装置俯视图的剖视图。图中:1、换热器箱体;2、保护罩;3、进液管;4、回液管;5、导流铜管;6、安装片;7、安装孔;8、通风孔;9、螺纹孔;10、第一通孔;11、第二通孔;12、第一均流室;13、集液盒;14、回液盒;15、第二均流室;16、风机;17、进风孔;18、出风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实施例:包括换热器箱体1、导流铜管5、风机16和保护罩2,换热器箱体1的上方设有集液盒13,换热器箱体1的下方设有回液盒14,集液盒13和回液盒14均为内部中空的密封盒体,集液盒13的顶面固定连通有第一均流室12,回液盒14的底面固定连通有第二均流室15;换热器箱体1的内部设有若干排导流铜管5,每个导流铜管5的顶端均贯穿导换热器箱体1的内顶壁并延伸至换热器箱体1的上方,每个导流铜管5的顶端均与集液盒13的底面固定连接并与集液盒13的内部相连通,每个导流铜管5的底端均贯穿导换热器箱体1的内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发动机热交换装置,包括换热器箱体(1)、导流铜管(5)、风机(16)和保护罩(2),其特征在于:换热器箱体(1)的上方设有集液盒(13),换热器箱体(1)的下方设有回液盒(14),所述集液盒(13)和回液盒(14)均为内部中空的密封盒体,所述集液盒(13)的顶面固定连通有第一均流室(12),所述回液盒(14)的底面固定连通有第二均流室(15);/n所述换热器箱体(1)的内部设有若干排导流铜管(5),每个所述导流铜管(5)的顶端均贯穿导换热器箱体(1)的内顶壁并延伸至换热器箱体(1)的上方,每个所述导流铜管(5)的顶端均与集液盒(13)的底面固定连接并与集液盒(13)的内部相连通,每个所述导流铜管(5)的底端均贯穿导换热器箱体(1)的内底壁并延伸至换热器箱体(1)的下方,每个所述导流铜管(5)的底端均与回液盒(14)的底面固定连接并与集液盒(13)的内部相连通;/n所述第一均流室(12)的上方和第二均流室(15)的下方均设有保护罩(2),两个所述保护罩(2)关于换热器箱体(1)相对称,两个所述保护罩(2)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换热器箱体(1)的上表面和换热器箱体(1)的底面,两个所述保护罩(2)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10)和第二通孔(11),所述第一均流室(12)的上表面固定连通有进液管(3),所述进液管(3)远离第一均流室(12)的一端贯穿第一通孔(10)并延伸至第一通孔(10)的上方,所述第二均流室(15)的底面固定连通有回液管(4),所述回液管(4)远离第二均流室(15)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11)并延伸至第二通孔(11)的下方;/n所述换热器箱体(1)的背面固定连接有风机(16),所述换热器箱体(1)的背面开设有进风孔(17),所述换热器箱体(1)的正面开设有出风孔(18)所述风机(16)的出风口与进风孔(17)相对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发动机热交换装置,包括换热器箱体(1)、导流铜管(5)、风机(16)和保护罩(2),其特征在于:换热器箱体(1)的上方设有集液盒(13),换热器箱体(1)的下方设有回液盒(14),所述集液盒(13)和回液盒(14)均为内部中空的密封盒体,所述集液盒(13)的顶面固定连通有第一均流室(12),所述回液盒(14)的底面固定连通有第二均流室(15);
所述换热器箱体(1)的内部设有若干排导流铜管(5),每个所述导流铜管(5)的顶端均贯穿导换热器箱体(1)的内顶壁并延伸至换热器箱体(1)的上方,每个所述导流铜管(5)的顶端均与集液盒(13)的底面固定连接并与集液盒(13)的内部相连通,每个所述导流铜管(5)的底端均贯穿导换热器箱体(1)的内底壁并延伸至换热器箱体(1)的下方,每个所述导流铜管(5)的底端均与回液盒(14)的底面固定连接并与集液盒(13)的内部相连通;
所述第一均流室(12)的上方和第二均流室(15)的下方均设有保护罩(2),两个所述保护罩(2)关于换热器箱体(1)相对称,两个所述保护罩(2)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固定连接于换热器箱体(1)的上表面和换热器箱体(1)的底面,两个所述保护罩(2)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分别开设有第一通孔(10)和第二通孔(11),所述第一均流室(12)的上表面固定连通有进液管(3),所述进液管(3)远离第一均流室(12)的一端贯穿第一通孔(10)并延伸至第一通孔(10)的上方,所述第二均流室(15)的底面固定连通有回液管(4),所述回液管(4)远离第二均流室(15)的一端贯穿第二通孔(11)并延伸至第二通孔(11)的下方;
所述换热器箱体(1)的背面固定连接有风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戚思坤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坤荣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