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15267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5 09: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一种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包括中冷器壳体,所述中冷器壳体为方筒型且外壁厚度均匀,所述中冷器壳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导热块,所述中冷器壳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导热块,两个所述第一导热块分别位于第二导热块的左右两侧,且两个第一导热块关于第二导热块相对称,所述第二导热块的内部镶嵌有若干排散热铜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结构合理,它通过若干排散热铜管组成本技术中的中冷器的主要散热单元,不仅能实现其高效的冷却效果,而且其散热部件的形状规则,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加工,大大降低了其生产成本,使其生产组装过程更加快捷高效,有利于推广利用。

Water cooled intercooler for supercharged eng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
本技术涉及换热器设备
,具体是一种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
技术介绍
中冷器一般只有在安装了增压器的车才能看到。因为中冷器实际上是涡轮增压的配套件,其作用在于降低增压后的高温空气温度、以降低发动机的热负荷,提高进气量,进而增加发动机的功率,对于增压发动机来说,中冷器是增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无论是机械增压发动机还是涡轮增压发动机,都需要在增压器与进气歧管之间安装中冷器。目前市场上的中冷器结构复杂,其零件大多为铝合金材质,且形状不规则,生产零件的磨具造价成本高,故而其生产组装成本高,不利于推广利用,而结构简单易于生产的中冷器难以达到理想的冷却效果,为此,我们提供了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包括中冷器壳体,所述中冷器壳体为方筒型且外壁厚度均匀,所述中冷器壳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导热块,所述中冷器壳体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导热块,两个所述第一导热块分别位于第二导热块的左右两侧,且两个第一导热块关于第二导热块相对称,所述第二导热块的内部镶嵌有若干排散热铜管,每个所述散热铜管的左右两端分别反向延伸至两个第一导热块的内部,每个所述散热铜管的左右两端分别贯穿两个第一导热块的内部并分别延伸至两个第一导热块相互远离的一侧面;所述中冷器壳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水泵,所述水泵的输入端固定连通有外循环铜管,所述第一导热块的内部和第二导热块的内部均固定镶嵌有内循环铜管,所述内循环铜管的顶端贯穿中冷器壳体的内顶壁并延伸至中冷器壳体的上方,所述内循环铜管的顶端与水泵的输出端固定连通,所述内循环铜管的底端贯穿中冷器壳体的内底壁并延伸至中冷器壳体的下方,所述内循环铜管的底端与外循环铜管固定连通,所述中冷器壳体的上表面和中冷器壳体的下表面均固定连接有一组相对称的安装片,所述安装片的内部均开设有安装孔;所述中冷器壳体的右端固定连接有集气罩,所述集气罩右侧设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左端贯穿集气罩的内部并延伸至集气罩的左侧面,所述中冷器壳体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回气罩,所述回气罩的左侧设有回气管,所述回气管的右端贯穿回气罩的内部并延伸至回气罩的右侧面,所述中冷器壳体的正面开设有出风孔,所述中冷器壳体的背面开设有进风孔,所述出风孔与进风孔的相对应,所述中冷器壳体的背面固定连接有风机,所述风机的出风口与进风孔相对应。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风机远离中冷器壳体的一侧设有网罩,所述网罩与风机的进风口相对应。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回气罩的右侧面与中冷器壳体的左端密封连接,所述集气罩的左侧面与中冷器壳体的右端密封连接,两个所述第一导热块均与中冷器壳体的内侧壁密封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每个所述散热铜管的管壁直径的长度值均小于一公分,每个所述散热铜管的内径的长度值均大于零点三公分,且每个散热铜管的内径的长度值均小于零点五公分。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散热铜管至少为六排,且每排散热铜管为竖排,每排所述散热铜管的数量至少为十五个。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每排所述散热铜管中的每个单体均等距离排列,每排所述散热铜管均相互平行,每排所述散热铜管中的每个单体均相互平行,且每排散热铜管的奇数排中的每个单体与偶数排中的每个单体的空间分布相互错位。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两个所述第一导热块相互远离的一侧面均固定连接有一排等距离排列的导热板,每排所述导热板的每个单体的水平长度值均由中部向两端依次递减。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中冷器壳体的顶面固定连接有温度控制器,所述回气罩的左侧面固定连接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导线与温度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温度控制器通过导线分别与水泵和风机电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种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具备如下有益效果:第一:本技术通过若干排散热铜管组成本技术中的中冷器的主要散热单元,不仅能实现其高效的冷却效果,而且其散热部件的形状规则,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加工,大大降低了其生产成本,使其生产组装过程更加快捷高效,有利于推广利用。第二:本技术通过其散热铜管的合理布局,使每个散热铜管之间形成合理的空隙,使风机提供的气流均匀穿过每排散热铜管的外表面,达到了改善每排散热铜管的每个单体表面的空气流通分布效果,进一步提高本中冷器的降温能力,通过温度控制器控制水泵和风机的功率大小,调节本中冷器的降温效果,可实现本中冷器的冷却功能的智能调节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正视图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侧视图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第二导热块侧视图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第一导热块的侧视图。图中:1、中冷器壳体;2、集气罩;3、回气罩;4、第一导热块;5、第二导热块;6、散热铜管;7、进气管;8、回气管;9、内循环铜管;10、水泵;11、外循环铜管;12、温度控制器;13、安装片;14、安装孔;15、温度传感器;16、导热板;17、风机;18、网罩;19、进风孔;20、出风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6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实施例:一种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包括中冷器壳体1,中冷器壳体1为方筒型且外壁厚度均匀,中冷器壳体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导热块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包括中冷器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壳体(1)为方筒型且外壁厚度均匀,所述中冷器壳体(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导热块(4),所述中冷器壳体(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导热块(5),两个所述第一导热块(4)分别位于第二导热块(5)的左右两侧,且两个第一导热块(4)关于第二导热块(5)相对称,所述第二导热块(5)的内部镶嵌有若干排散热铜管(6),每个所述散热铜管(6)的左右两端分别反向延伸至两个第一导热块(4)的内部,每个所述散热铜管(6)的左右两端分别贯穿两个第一导热块(4)的内部并分别延伸至两个第一导热块(4)相互远离的一侧面;/n所述中冷器壳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水泵(10),所述水泵(10)的输入端固定连通有外循环铜管(11),所述第一导热块(4)的内部和第二导热块(5)的内部均固定镶嵌有内循环铜管(9),所述内循环铜管(9)的顶端贯穿中冷器壳体(1)的内顶壁并延伸至中冷器壳体(1)的上方,所述内循环铜管(9)的顶端与水泵(10)的输出端固定连通,所述内循环铜管(9)的底端贯穿中冷器壳体(1)的内底壁并延伸至中冷器壳体(1)的下方,所述内循环铜管(9)的底端与外循环铜管(11)固定连通,所述中冷器壳体(1)的上表面和中冷器壳体(1)的下表面均固定连接有一组相对称的安装片(13),所述安装片(13)的内部均开设有安装孔(14);/n所述中冷器壳体(1)的右端固定连接有集气罩(2),所述集气罩(2)右侧设有进气管(7),所述进气管(7)的左端贯穿集气罩(2)的内部并延伸至集气罩(2)的左侧面,所述中冷器壳体(1)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回气罩(3),所述回气罩(3)的左侧设有回气管(8),所述回气管(8)的右端贯穿回气罩(3)的内部并延伸至回气罩(3)的右侧面,所述中冷器壳体(1)的正面开设有出风孔(20),所述中冷器壳体(1)的背面开设有进风孔(19),所述出风孔(20)与进风孔(19)的相对应,所述中冷器壳体(1)的背面固定连接有风机(17),所述风机(17)的出风口与进风孔(19)相对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增压发动机的水冷式中冷器,包括中冷器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壳体(1)为方筒型且外壁厚度均匀,所述中冷器壳体(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两个第一导热块(4),所述中冷器壳体(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导热块(5),两个所述第一导热块(4)分别位于第二导热块(5)的左右两侧,且两个第一导热块(4)关于第二导热块(5)相对称,所述第二导热块(5)的内部镶嵌有若干排散热铜管(6),每个所述散热铜管(6)的左右两端分别反向延伸至两个第一导热块(4)的内部,每个所述散热铜管(6)的左右两端分别贯穿两个第一导热块(4)的内部并分别延伸至两个第一导热块(4)相互远离的一侧面;
所述中冷器壳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水泵(10),所述水泵(10)的输入端固定连通有外循环铜管(11),所述第一导热块(4)的内部和第二导热块(5)的内部均固定镶嵌有内循环铜管(9),所述内循环铜管(9)的顶端贯穿中冷器壳体(1)的内顶壁并延伸至中冷器壳体(1)的上方,所述内循环铜管(9)的顶端与水泵(10)的输出端固定连通,所述内循环铜管(9)的底端贯穿中冷器壳体(1)的内底壁并延伸至中冷器壳体(1)的下方,所述内循环铜管(9)的底端与外循环铜管(11)固定连通,所述中冷器壳体(1)的上表面和中冷器壳体(1)的下表面均固定连接有一组相对称的安装片(13),所述安装片(13)的内部均开设有安装孔(14);
所述中冷器壳体(1)的右端固定连接有集气罩(2),所述集气罩(2)右侧设有进气管(7),所述进气管(7)的左端贯穿集气罩(2)的内部并延伸至集气罩(2)的左侧面,所述中冷器壳体(1)的左端固定连接有回气罩(3),所述回气罩(3)的左侧设有回气管(8),所述回气管(8)的右端贯穿回气罩(3)的内部并延伸至回气罩(3)的右侧面,所述中冷器壳体(1)的正面开设有出风孔(20),所述中冷器壳体(1)的背面开设有进风孔(19),所述出风孔(20)与进风孔(19)的相对应,所述中冷器壳体(1)的背面固定连接有风机(17),所述风机(17)的出风口与进风孔(19)相对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戚思坤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坤荣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