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0832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31 20:18
提供一种双层管,能够对所流通的制冷剂进行充分地搅拌而使热交换的效率提高,同时使构造上的强度提高。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具备外管、在外管的内部配置的内管以及配置在内管的内部空间而将该内部空间划分为螺旋状的螺旋部件,外管与内管之间的间隙空间为第一制冷剂流路,内管的内部空间为第二制冷剂流路,在第一制冷剂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从内管的轴向上的另一侧流入后从一侧流出,在第二制冷剂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从一侧流入后从另一侧流出,第一制冷剂流路被划分为螺旋状。

Double tube heat exchang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层管式热交换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中配置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以往,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示,作为使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的制冷能力增大的装置,具有内管和在该内管的外侧配置的外管,使在内管的内侧流通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与在内管的外周面与外管的内周面之间流通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双层管(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双层管中,在内管的内部插入有螺旋状的叶片,使其在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流通时呈螺旋状旋转而进行搅拌,能够提高与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热交换的效率。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双层管中,在内管形成有螺旋状的槽,对槽进行划分的峰部与外管的内周面抵接,在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内管的外周面与外管的内周面之间流通时使其螺旋状地旋转而进行搅拌,从而提高与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的热交换的效率。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02169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6224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专利文献1所示的双层管能够对在内管的内部流通的制冷剂进行搅拌,但不能对在内管的外周面与外管的内周面之间流通的制冷剂进行搅拌,因此热交换的效率仍存在提高的余地。并且,在专利文献2所示双层管中,能够对在内管的外周面与外管的内周面之间流通的制冷剂进行搅拌,但在内管的内部流通的制冷剂以能够在双层管的轴向上分流的方式流通,不能充分地进行搅拌,因此存在提高热交换效率的余地。然而,供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通的热交换器是压力容器,由于管体整体形状是细长的,希望提高结构上的强度。于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切实地对所流通的制冷剂进行搅拌而提高热交换的效率,并且使结构强度提高的双层管。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双层管式热交换器,该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具备外管、在所述外管的内部配置的内管、配置在所述内管的内部空间而将该内部空间划分为螺旋状的螺旋部件,所述外管的内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内管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空间为第一制冷剂流路,所述内管的内部空间为第二制冷剂流路,在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从所述内管的轴向上的另一侧流入该第一制冷剂流路后从一侧流出,在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从所述内管的轴向上的一侧流入该第二制冷剂流路后从另一侧流出,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被划分为螺旋状。因此,不仅是在第二制冷剂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在第一制冷剂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也一边螺旋旋转地一边流动,因此两方的制冷剂均被搅拌,因此热交换的效率提高。并且,不仅在第二制冷剂流路配置有螺旋部件,也以第一制冷剂流路成为螺旋状的方式将第一制冷剂流路划分为螺旋状,因此构造得以强化。另外,在双层管式内部热交换器中,优选在从所述内管30的轴向的一侧观察另一侧时,在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螺旋的旋转方向与在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螺旋的旋转方向为相反方向。在该双层管中,在第一制冷剂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第二制冷剂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相对地流动,热交换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另外,在双层管式内部热交换器中,优选在所述内管的轴向上,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的螺旋的间距与所述螺旋部件的螺旋的间距相等。能够使第一制冷剂流路与第二制冷剂流路合理地相对,使热交换的效率提高。另外,在双层管式内部热交换器中,优选以将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呈螺旋状划分的螺旋槽与所述内管的外周面的抵接部为第一螺旋状抵接线,以所述螺旋部件与所述内管的内周面的抵接部为第二螺旋状抵接线,第一螺旋状抵接线与第二螺旋状抵接线隔着所述内管相对。能够使第一制冷剂流路与第二制冷剂流路合理地相对,使热交换的效率提高。并且,在双层管式内部热交换器中,在从所述内管30的轴向的一侧观察另一侧时,在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螺旋的旋转方向与在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螺旋的旋转方向可以是相同方向。由于使第一制冷剂流路与第二制冷剂流路交叉地构成,因此能够提高在第一制冷剂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第二制冷剂流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热交换的效率,并且强化双层管的构造。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对所流通的制冷剂切实地进行搅拌而使热交换的效率提高,并且使构造上的强度提高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附图说明图1是配置有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的概略构成图。图2是实施例1中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的概略剖视图。图3是对在实施例1中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的内部流通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其中,(a)为从一侧的附近观察另一侧的透视图,(b)为以包含内管的轴线的方式进行剖切的部分剖视图。图4是对在实施例2中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的内部流通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其中,(a)为从一侧的附近观察另一侧的透视图,(b)为以包含内管的轴线的方式进行剖切的部分剖视图。图5是对实施例2中双层管式热交换器的构造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其中,(a)为与内管的轴线垂直地进行剖切,从一侧向另一侧观察的概略剖面图,(b)是以包含内管的轴线的方式进行剖切的部分剖视图。图6是实施例3中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的概略剖视图。图7是实施例4中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的概略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附图标记相同的构成要素表示彼此相同的部分。只要能够起到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可以实施各种形态变更。图1是表示配置有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10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1的概略构成图。在图1中表示的是配置有下述双层管式热交换器10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1的一个例子。制冷循环1具有:压缩机2,其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冷凝器3,其对在压缩机2中压缩的制冷剂进行冷却;膨胀装置4,其使从该冷凝器3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而膨胀;蒸发器5,其使通过该膨胀装置4减压的制冷剂蒸发;储液器6,其将由蒸发器5流出的制冷剂分离为气体和液体而使气体状的制冷剂流出。而且,在该制冷循环1配置有双层管式热交换器10,该双层管式热交换器10具备:高压制冷剂通路11,其供制冷剂从冷凝器3向膨胀装置4流通;低压制冷剂通路12,其供制冷剂从蒸发器5向储液器6流通。通过配置双层管式热交换器10,能够降低流入蒸发器5的制冷剂的总热量,增强制冷循环1的冷却能力。制冷循环1具备将压缩机2与冷凝器3直接或间接连接的配管13a、将冷凝器3与双层管式热交换器10的高压制冷剂通路11直接或间接连接的配管13b、将双层管式热交换器10的高压制冷剂通路11与膨胀装置4直接或间接连接的配管13c、将膨胀装置4与蒸发器5直接或间接连接的配管13d、将蒸发器5与双层管式热交换器10的低压制冷剂通路12直接或间接连接的配管13e、将双层管式热交换器10的低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层管式热交换器(10,110,210,310),其特征在于,/n具备外管(20)、在所述外管的内部配置的内管(30)、配置在所述内管的内部空间(31)而将该内部空间划分为螺旋状的螺旋部件(40,240,340),/n所述外管的内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内管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空间为第一制冷剂流路(11),/n所述内管的内部空间为第二制冷剂流路(12),/n在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11)中流动的制冷剂从所述内管(30)的轴向上的另一侧流入该第一制冷剂流路(11)后从一侧流出,/n在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12)中流动的制冷剂从所述内管(30)的轴向上的一侧流入该第二制冷剂流路(12)后从另一侧流出,/n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11)被划分为螺旋状。/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720 JP 2018-1367131.一种双层管式热交换器(10,110,210,310),其特征在于,
具备外管(20)、在所述外管的内部配置的内管(30)、配置在所述内管的内部空间(31)而将该内部空间划分为螺旋状的螺旋部件(40,240,340),
所述外管的内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内管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空间为第一制冷剂流路(11),
所述内管的内部空间为第二制冷剂流路(12),
在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11)中流动的制冷剂从所述内管(30)的轴向上的另一侧流入该第一制冷剂流路(11)后从一侧流出,
在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12)中流动的制冷剂从所述内管(30)的轴向上的一侧流入该第二制冷剂流路(12)后从另一侧流出,
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11)被划分为螺旋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其中,
在从所述内管(30)的轴向的一侧观察另一侧时,在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1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野寺睦浩林直人
申请(专利权)人:法雷奥日本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