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紧凑型U形筒式后处理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0182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4 19: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紧凑型U形筒式后处理平台,包括第一筒体,与第一筒体并排布置的第二筒体及连接两个筒体的连接件;第一筒体进气端口处设置有进气端盖,在第一筒体的筒体外壁上靠近进气端口处设置有进气管,第一筒体内部前后依次设置有DOC载体和DPF载体;第二筒体出气端口处设置有出气端盖,第二筒体另一端设置有密封端盖,所述出气端盖中心设置出气管连接,出气管与第二筒体内部连通,第二筒体内设置有两级SCR载体,两级SCR载体后端设置有旋流板;连接件外部设置有吸嘴,连接件内部设置有依次连接的旋流管和孔管实现两筒体的内部气体连通转换。本装置能够减少开模成本,保证SCR能够稳定高效运行,能够满足欧六排放标准的特点。

A compact U-shaped post-treatment platfor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紧凑型U形筒式后处理平台
本技术涉及柴油机尾气后处理
,具体地说是一种紧凑型U形筒式后处理平台。
技术介绍
国家柴油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逐步实施到欧六阶段之后,后处理系统的技术路线也基本按照氧化催化转化器(DOC)+颗粒捕集器(DPF)+选择性催化还原转化器(SCR)的路线实施。目前,将传统SCR技术应用到欧六产品上,NH3均匀性不容易满足设计要求、设计困难、易产生尿素结晶。国内大部分欧六产品存在占用空间大、拆卸不方便、安装不灵活、装车通用性不好等缺点。且同一后处理产品的年产值不高,这位后续的开模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柴油车筒式后处理系统,其具有能够尽量减少开模成本,保证SCR能够稳定高效运行,能够满足欧六排放标准的特点。为实现本技术所采取的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紧凑型U形筒式后处理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管、进气端盖、第一筒体、DOC载体、DPF载体、第一抱箍、旋流管、第二抱箍、孔管、密封端盖、旋流板、SCR载体、出气端盖、出气管、喷嘴、进气法兰;...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紧凑型U形筒式后处理平台,其特征在于,/n包括进气管(1)、进气端盖(2)、第一筒体(3)、DOC载体(4)、DPF载体(5)、第一抱箍(6)、旋流管(7)、第二抱箍(8)、孔管(9)、密封端盖(10)、旋流板(11)、SCR载体(12)、出气端盖(13)、出气管(14)、喷嘴(15)、进气法兰(16);/n包括第一筒体(3),与第一筒体并排布置的第二筒体(33)及连接两个筒体的连接件(44);/n所述第一筒体(3)进气端口处设置有进气端盖(2),在第一筒体的筒体外壁上靠近进气端口处设置有进气管(1),第一筒体(3)内部前后依次设置有DOC载体(4)和DPF载体(5);/n所述第二筒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紧凑型U形筒式后处理平台,其特征在于,
包括进气管(1)、进气端盖(2)、第一筒体(3)、DOC载体(4)、DPF载体(5)、第一抱箍(6)、旋流管(7)、第二抱箍(8)、孔管(9)、密封端盖(10)、旋流板(11)、SCR载体(12)、出气端盖(13)、出气管(14)、喷嘴(15)、进气法兰(16);
包括第一筒体(3),与第一筒体并排布置的第二筒体(33)及连接两个筒体的连接件(44);
所述第一筒体(3)进气端口处设置有进气端盖(2),在第一筒体的筒体外壁上靠近进气端口处设置有进气管(1),第一筒体(3)内部前后依次设置有DOC载体(4)和DPF载体(5);
所述第二筒体(33)出气端口处设置有出气端盖(13),第二筒体另一端设置有密封端盖(10),所述出气端盖中心设置出气管(14)连接,出气管与第二筒体内部连通,第二筒体内设置有两级SCR载体(12),两级SCR载体后端设置有旋流板(11);
所述连接件(44)外部设置有吸嘴(15),所述连接件内部设置有依次连接的旋流管(7)和孔管(9)实现两筒体的内部气体连通转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紧凑型U形筒式后处理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龙王家明陈增响张俊超何伟娇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