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培养器对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75200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2 0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二氧化碳培养器对接结构,包括设出口的二氧化碳培养器和外法兰,外法兰铰接有外法兰门,外法兰门穿设在外法兰的一端内且通过第一充气密封圈密封连接在一起,出口密封连接有内法兰,出口盖一端穿设在内法兰内且通过第二充气密封圈同内法兰密封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穿设在外法兰门内且通过第三充气密封圈密封在一起,内法兰穿设在外法兰的另一端内且通过第四充气密封圈密封连接在一起,外法兰、内法兰、出口盖和外法兰门围成密封空间,密封空间设有灭菌介质进口和灭菌介质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能够用于实现细胞无菌传递到二氧化碳培养器内用的优点,解决了传递细胞到二氧化碳培养器内需要在A级洁净室内进行的问题。

Docking structure of carbon dioxide incub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二氧化碳培养器对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无菌传输
,尤其涉及一种二氧化碳培养器对接结构。
技术介绍
无菌环境下的细胞培养实验中,从高级别洁净区域分离提取细胞后,需要快速转移到二氧化碳培养容器进行培养。常见的方法是将操作设备和二氧化碳培养容器都放置在A级洁净室内,操作人员穿戴无菌服进行转移操作,然而A级洁净室不仅操作舒适性差,而且造价昂贵。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实现细胞无菌传递到二氧化碳培养器内用的二氧化碳培养器对接结构,解决了现有的传递细胞到二氧化碳培养器内需要在A级洁净室内进行的问题。以上技术问题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二氧化碳培养器对接结构,包括二氧化碳培养器,所述二氧化碳培养器设有出口,所述出口设有出口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法兰,所述外法兰的一端铰接有封盖外法兰的外法兰门,所述外法兰门穿设在所述外法兰的一端内且通过第一充气密封圈密封连接在一起,所述出口密封连接有内法兰,所述出口盖一端穿设在所述内法兰内且通过第二充气密封圈同所述内法兰密封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穿设在所述外法兰门内且通过第三充气密封圈密封卡接在一起,所述内法兰穿设在所述外法兰的另一端内且通过第四充气密封圈密封连接在一起,所述外法兰、内法兰、出口盖和外法兰门围成密封空间,所述密封空间设有灭菌介质进口和灭菌介质出口。使用时,将外法兰密封固定在无菌隔离器的传递窗口上构成传递物品的通道,细胞在无菌隔离器内提取出而需要装入二氧化碳培养器内时,将密封地盖在二氧化碳培养器上的出口盖穿设到外法兰门内且通过第三充气密封圈密封卡接在一起、内法兰穿设到外法兰内且通过第三充气密封圈密封连接在一起和通过,然后经灭菌介质进口输入灭菌介质给外法兰、内法兰、出口盖和外法兰门围成的密封空间灭菌,灭菌完成后使第一充气密封圈和第二充气密封圈失去密封作用,然后朝向无菌隔离器内转动外法兰门,外法兰门通过第三充气密封圈带动出口盖一起朝向无菌隔离器内移动而被开启,使得无菌隔离器和二氧化碳培养器连通而能够进行传递物品。传递完成后首先使外法兰门重新密封盖到外法兰上和出口盖重新密封盖到二氧化碳培养器上,然后使第三和第四充气密封圈失去密封作用,最后移开二氧化碳培养器即可。作为优选,所述灭菌介质进口和灭菌介质出口都设置在所述外法兰上。布局方便。作为优选,所述灭菌介质进口设有进口部空气过滤器。作为优选,所述灭菌介质出口设有出口部空气过滤器。作为优选,所述外法兰门通过铰接结构同所述外法兰铰接在一起,所述铰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耳、第二连接耳和将第一连接耳与第二连接耳转动连接在一起的轴头,所述第一连接耳同外法兰门固接在一起,第二连接耳同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滑杆的另一端设有滑动块,所述外法兰的端面上设有盲孔,所述滑动块滑动连接在所述盲孔内,所述盲孔内设有支撑环,所述滑杆滑动连接在所述支撑环内。开门时,先平移外法兰门到滑块同支撑环抵接在一起,然后以轴头为轴转动外法兰门而实现开启。该结构能够使得外法兰门同外法兰之间的间隙较小和内法兰同出口盖之间的间隙较小时也能够以转动的方式实现开门,间隙小则在给外法兰、内法兰、出口盖和外法兰门围成的密封空间进行充气而导致气压升高时第一和二密封圈不容易产生密封不良现象。滑杆通过支撑环进行滑动支撑配合滑块的滑动,能够起到对外法兰门进行定位的作用,以保证外法兰和外法兰门之间的径向位置保持相对固定。作为优选,所述外法兰门远离出口盖的一端设有法兰门部拉手环。作为优选,所述出口盖朝向所述外法兰门的一端设有出口盖部拉手环。本技术具有下述优点:能够实现物品从无菌隔离器直接无菌传递至二氧化碳培养器内。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示意图。图中:二氧化碳培养器1、外法兰2、出口3、内法兰4、出口盖5、铰接结构6、外法兰门7、第二连接耳8、轴头9、第一充气密封圈10、第二充气密封圈11、第三充气密封圈12、第四充气密封圈13、密封空间14、灭菌介质进口15、灭菌介质出口16、进口部空气过滤器17、出口部空气过滤器18、无菌隔离器19、传递窗口20、滑杆21、滑动块22、盲孔23、支撑环24、法兰门部拉手环25、出口盖不拉手环26、第一连接耳2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一,参见图1,一种二氧化碳培养器对接结构,包括二氧化碳培养器1和外法兰2。二氧化碳培养器1设有出口3。出口密封连接有内法兰4。出口设有出口盖5。外法兰的一端通过铰接结构6铰接有封盖外法兰的外法兰门7。铰接结构6包括第一连接耳27、第二连接耳8和将第一连接耳与第二连接耳转动连接在一起的轴头9。第一连接耳同外法兰门固接在一起。第二连接耳同外法兰的端面固定在一起。外法兰门穿设在外法兰的一端内且通过第一充气密封圈10密封连接在一起。出口盖一端穿设在内法兰内且通过第二充气密封圈11同内法兰密封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穿设在外法兰门内且通过第三充气密封圈12密封卡接在一起。内法兰穿设在外法兰的另一端内且通过第四充气密封圈13密封连接在一起。外法兰、内法兰、出口盖和外法兰门围成密封空间14。密封空间设有灭菌介质进口15和灭菌介质出口16。灭菌介质进口和灭菌介质出口都设置在所述外法兰上。灭菌介质进口设有进口部空气过滤器17。灭菌介质出口设有出口部空气过滤器18。外法兰门远离出口盖的一端设有法兰门部拉手环25。出口盖朝向所述外法兰门的一端设有出口盖部拉手环26。使用时,将外法兰密封固定在无菌隔离器19的传递窗口20上构成传递物品的通道。细胞在无菌隔离器内提取出而需要装入二氧化碳培养器内时,将密封地盖在二氧化碳培养器上的出口盖穿设到外法兰门内且通过第三充气密封圈密封卡接在一起、内法兰穿设到外法兰内且通过第四充气密封圈密封连接在一起,即构成图中的状态。然后经灭菌介质进口输入灭菌介质给外法兰、内法兰、出口盖和外法兰门围成的密封空间灭菌,灭菌完成后使第一充气密封圈和第二充气密封圈失去密封作用,然后朝向无菌隔离器内转动外法兰门,外法兰门通过第三充气密封圈带动出口盖一起朝向无菌隔离器内移动而被开启,使得无菌隔离器和二氧化碳培养器连通而能够进行传递物品。传递完成后首先使外法兰门重新密封盖到外法兰上和出口盖重新密封盖到二氧化碳培养器上,然后使第三和第四充气密封圈失去密封作用,最后移开二氧化碳培养器即可实施例二,同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为:第二连接耳同滑杆2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一起。滑杆的另一端设有滑动块22。外法兰的端面上设有盲孔23。滑动块滑动连接在盲孔内。盲孔内设有支撑环24。滑杆滑动连接在支撑环内。打开外法兰门时,先平移外法兰门到滑块同支撑环抵接在一起,此时外法兰门从外法兰内抽出,出口盖从内法兰内抽出,然后以轴头9为轴逆时针转动而使得外法兰门转动即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氧化碳培养器对接结构,包括二氧化碳培养器,所述二氧化碳培养器设有出口,所述出口设有出口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法兰,所述外法兰的一端铰接有封盖外法兰的外法兰门,所述外法兰门穿设在所述外法兰的一端内且通过第一充气密封圈密封连接在一起,所述出口密封连接有内法兰,所述出口盖一端穿设在所述内法兰内且通过第二充气密封圈同所述内法兰密封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穿设在所述外法兰门内且通过第三充气密封圈密封卡接在一起,所述内法兰穿设在所述外法兰的另一端内且通过第四充气密封圈密封连接在一起,所述外法兰、内法兰、出口盖和外法兰门围成密封空间,所述密封空间设有灭菌介质进口和灭菌介质出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氧化碳培养器对接结构,包括二氧化碳培养器,所述二氧化碳培养器设有出口,所述出口设有出口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外法兰,所述外法兰的一端铰接有封盖外法兰的外法兰门,所述外法兰门穿设在所述外法兰的一端内且通过第一充气密封圈密封连接在一起,所述出口密封连接有内法兰,所述出口盖一端穿设在所述内法兰内且通过第二充气密封圈同所述内法兰密封连接在一起、另一端穿设在所述外法兰门内且通过第三充气密封圈密封卡接在一起,所述内法兰穿设在所述外法兰的另一端内且通过第四充气密封圈密封连接在一起,所述外法兰、内法兰、出口盖和外法兰门围成密封空间,所述密封空间设有灭菌介质进口和灭菌介质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培养器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灭菌介质进口和灭菌介质出口都设置在所述外法兰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二氧化碳培养器对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灭菌介质进口设有进口部空气过滤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大林夏信群赵振波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泰林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