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铜带绕组冲制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6971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2 0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变压器铜带绕组冲制模,由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构成,上模组件包括上安装板、刀模、上模,下模组件包括底座及下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利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冲制的铜带通过歪折即可实现将铜带引出,且该引出端与变压器绕组铜带连为一体,其避免原有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一体成型方式更为可靠,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适用范围广,同时还能避免原有安全隐患的问题,其不会存在毛刺现象,使后续处理更为容易。

Stamping die for copper strip winding of transform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压器铜带绕组冲制模
本技术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涉及变压器铜带绕组冲制模。
技术介绍
目前,在中小功率电源变压器、逆变变压器的生产过程中,铜带由于其载流量大,且绕制后线包平整美观,因此其作为变压器绕组的材料是较为常见的。但由于铜带尺寸较宽会带来引出头困难的问题,传统引出方法是在铜带上焊接额外的导线、铜条块、多股绞线或编织带等措施,但该引出方式存在以下弊端:(一)变压器绕线过程需要额外使用焊接工具如电烙铁、焊锡炉等,操作繁琐、生产效率底下。(二)焊接点的可靠程度依靠员工目测来检验,可靠性不高。(三)焊接点易存在毛刺现象,导致后续绝缘处理困难,易使变压器具有匝间短路的隐患。(四)铜带引出焊接时,由于发热装置在绕线工位,因此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夏天,会烫伤员工皮肤或衣物。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变压器铜带绕组冲制模,通过本技术可以改变传统铜带绕组的引出头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变压器铜带绕组冲制模,由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构成;所述下模组件的具体结构如下:包括互为固接的底座及下模,于所述底座上开设用于排废的多个第一贯通孔,在所述下模上开设用于排废的多个第二贯通孔;所述上模组件的具体结构如下:包括上安装板、刀模及上模,安装柄通过紧固件依次固接上安装板及刀模,在所述刀模上设置多个定位凸台及多把冲刀,于所述刀模的下部还设置上模,在所述上模上开设用于冲刀贯穿的第三贯通孔,在所述刀模和上模之间设置多个紧固螺母,在相邻紧固螺母之间设置用于刀模复位的回弹胶块,紧固件依次贯穿上安装板、刀模、紧固螺母并与上模连接。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所述紧固螺母的高度小于回弹胶块的高度;在靠近第二贯通孔处,于所述下模的表面还设置多个用于对铜带限位的限位凸台,在所述下模的角部还分布定位孔;在刀模上还设置用于配合定位孔的定位凸台;各把冲刀在所述刀模上互为平行布置;所述下模的第二贯通孔的孔径大于底座的第一贯通孔及上模的第三贯通孔的孔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利用本技术冲制的铜带通过歪折即可实现将铜带引出,且该引出端与变压器绕组铜带连为一体,其避免原有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一体成型方式更为可靠,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适用范围广,同时还能避免原有安全隐患的问题,其不会存在毛刺现象,使后续处理更为容易。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总装图。图2为本技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上模的结构示意图Ⅰ。图4为本技术中上模的结构示意图Ⅱ。图5为铜带未冲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铜带冲压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底座;101、第一贯通孔;2、下模;201、限位凸台;202、第二贯通孔;203、定位孔;3、上模;301、第三贯通孔;302、螺钉安装孔;4、刀模;401、定位凸台;402、冲刀;5、上安装板;6、安装柄;7、把柄安装螺钉;8、刀模连接螺钉;9、安装板螺钉;10、底模安装螺钉;11、紧固螺母;12、回弹胶块;13、第一安装孔;14、第二安装孔;15、第三安装孔;16、铜带;1601、冲孔;1602、平整部;1603、弯折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变压器铜带绕组冲制模由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构成;下模组件的具体结构如下:包括互底座1及下模2,底座1和下模2上分别开有安装孔并通过底模安装螺钉10固接,于底座1上开设用于排废的多个第一贯通孔101,在下模2上开设用于排废的多个第二贯通孔202;在靠近第二贯通孔202处,于下模2的表面还设置多个用于对铜带16限位的限位凸台201,在下模2的角部还分布定位孔203。如图1至图4所示,上模组件的具体结构如下:包括上安装板5、刀模4及上模3,在上安装板5和刀模4上共同开设多个第一安装孔13、第二安装孔14、第三安装孔15,安装柄6通过把柄安装螺钉7、第一安装孔13与上安装板5、刀模4连接。安装板螺钉9通过第三安装孔15将上安装板5和刀模4固接。在刀模4上设置多个定位凸台401及多把冲刀402,各把冲刀402在刀模4上互为平行布置。在刀模4上还设置用于配合定位孔203的定位凸台401。于刀模4的下部还设置上模3,在上模3上开设用于冲刀402贯穿的第三贯通孔301及螺钉安装孔302,在刀模4和上模3之间设置多个紧固螺母11,在相邻紧固螺母11之间设置用于刀模4复位的回弹胶块12,紧固螺母11的高度小于回弹胶块12的高度,这样使得在刀模4与上模3之间还具有限位,同时不影响回弹胶块12的复位,保证刀模4的冲刀402可以进入下模组件。刀模连接螺钉8依次贯穿上安装板5、刀模4的第二安装孔14、紧固螺母11后与上模3的螺钉安装孔302配和。上述下模2的第二贯通孔202的孔径大于底座1的第一贯通孔101及上模3的第三贯通孔301的孔径,便于废料及时排出。本技术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铜带16通过限位凸台201置于下模2的表面,通过压机压头驱动上模组件下行,上模组件中上安装板5、刀模4下行,压缩回弹胶块12并使刀模4上的冲刀402伸出上模3的第三贯通孔301并与下模2表面的铜带16接触,接着继续下行在铜带16冲压出冲孔1601,此时刀模4的定位凸台401与下模2的定位孔203互相配合,废料在冲孔完成后从下模2的第二贯通孔202及底座1的第一贯通孔101排出。松开压机压力后,通过回弹胶块12形变迅速使刀模4、上安装板5复位,为下一次冲制做准备。如图5所示,铜带16在冲压完毕后在其一端形成一对冲孔1601,相邻冲孔1601使铜带16的端部形成平整部1602,最后通过歪折形成弯折部1603,即可实现将铜带16引出。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利用本技术冲制的铜带通过歪折即可实现将铜带引出,且该引出端与变压器绕组铜带连为一体,其避免原有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一体成型方式更为可靠,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适用范围广,同时还能避免原有安全隐患的问题,其不会存在毛刺现象,使后续处理更为容易。以上描述是对本技术的解释,不是对技术的限定,本技术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技术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技术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变压器铜带绕组冲制模,其特征在于:由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构成;/n所述下模组件的具体结构如下:/n包括互为固接的底座(1)及下模(2),于所述底座(1)上开设用于排废的多个第一贯通孔(101),在所述下模(2)上开设用于排废的多个第二贯通孔(202);/n所述上模组件的具体结构如下:/n包括上安装板(5)、刀模(4)及上模(3),安装柄(6)通过紧固件依次固接上安装板(5)及刀模(4),在所述刀模(4)上设置多个定位凸台(401)及多把冲刀(402),于所述刀模(4)的下部还设置上模(3),在所述上模(3)上开设用于冲刀(402)贯穿的第三贯通孔(301),在所述刀模(4)和上模(3)之间设置多个紧固螺母(11),在相邻紧固螺母(11)之间设置用于刀模(4)复位的回弹胶块(12),紧固件依次贯穿上安装板(5)、刀模(4)、紧固螺母(11)并与上模(3)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变压器铜带绕组冲制模,其特征在于:由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构成;
所述下模组件的具体结构如下:
包括互为固接的底座(1)及下模(2),于所述底座(1)上开设用于排废的多个第一贯通孔(101),在所述下模(2)上开设用于排废的多个第二贯通孔(202);
所述上模组件的具体结构如下:
包括上安装板(5)、刀模(4)及上模(3),安装柄(6)通过紧固件依次固接上安装板(5)及刀模(4),在所述刀模(4)上设置多个定位凸台(401)及多把冲刀(402),于所述刀模(4)的下部还设置上模(3),在所述上模(3)上开设用于冲刀(402)贯穿的第三贯通孔(301),在所述刀模(4)和上模(3)之间设置多个紧固螺母(11),在相邻紧固螺母(11)之间设置用于刀模(4)复位的回弹胶块(12),紧固件依次贯穿上安装板(5)、刀模(4)、紧固螺母(11)并与上模(3)连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江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富乐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