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交站台防雨座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16619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21 2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公交站台防雨座椅装置,包括前侧板、后侧板、下侧板、遮雨檐、履带单元、吸水单元、驱动单元和干燥单元,履带单元、吸水单元、驱动单元和干燥单元均设于由前侧板、后侧板、下侧板和遮雨檐形成的包围空间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履带单元不断更换座椅板面提供干燥的板面,遮雨檐防止雨水进入干燥区域打湿面板,利用加热单元烘干加热履带使其快速干燥,通风口提供风,风干履带使板面进一步干燥,吸水单元吸收大量水分提供相对干燥的传送带利于风干,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应用循环更新,对座椅进行干燥转换等流水线一次完成,实现有持续干燥的板面的功能。

A rain proof seat device for bus platfor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公交站台防雨座椅装置
本技术涉及座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公交站台防雨座椅装置。
技术介绍
每当下雨的天气,人们依旧要上班外出乘坐公交车,现在大多数公交车候车亭的遮雨亭并不能达到较好的遮雨作用,一到下雨天候车亭的座椅上还是会有雨水。这样在雨天一些想坐下休息的人就没有干净的位子,常常也会用纸巾将雨水擦去再坐这样就浪费大量纸巾不环保。这种座椅装置可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公交站台防雨座椅装置,可实现雨雪天气给等工交车的人们快速提供持续的干燥座椅。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公交站台防雨座椅装置,包括前侧板、后侧板、下侧板、遮雨檐、履带单元、吸水单元、驱动单元和干燥单元,所述履带单元、吸水单元、驱动单元和干燥单元均设于由前侧板、后侧板、下侧板和遮雨檐形成的包围空间内;履带单元包括履带和多个转轴,履带依次套设于多个转轴上且由转轴带动履带循环运转,履带的上端部分外露于包围空间上方,每个转轴的两端连接于前侧板和后侧板上;吸水单元包括两端连接在前侧板和后侧板上的第一转轴、固定套设于第一转轴上的吸水辊和设于吸水辊下方的刮水器,所述吸水单元设于履带单元下方,履带运转下行过程中吸水辊与履带表面接触;驱动单元用于驱动履带单元的多个转轴和吸水单元的第一转轴转动,干燥单元设于履带运转方向上吸水单元的下游,用于对吸水后的履带进行干燥处理,履带单元上端部分的履带下行依次经过吸水单元和干燥单元后返回至原处。进一步地,所述履带单元的多个转轴包括第二转轴、第三转轴、第四转轴和第五转轴,第二转轴和第三转轴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前侧板和后侧板上部,第四转轴两端连接在前侧板和后侧板中部且设于第一转轴下游,第五转轴两端连接在前侧板和后侧板下部,履带依次绕过第二转轴、第四转轴、第五转轴和第三转轴实现循环运转。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固接于第二转轴一端的第一皮带盘、固接于第三转轴一端的第二皮带盘、位于第一皮带盘和第二皮带盘之间并和第一皮带盘和第二皮带盘接触的第三皮带盘、固接于第一转轴一端的第四皮带盘,第一皮带盘和第二皮带盘通过第一皮带相连,第三皮带盘和第四皮带盘通过第二皮带相连,第三皮带盘与电机的输出轴相连。进一步地,所述干燥单元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于第一转轴与第四转轴之间、履带下方的下侧板上。进一步地,所述遮雨檐后侧边上开设有通风口。进一步地,所述吸水辊为海绵辊。进一步地,所述加热装置采用电加热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公交站台防雨座椅装置,通过履带单元不断更换座椅板面以提供干燥的座椅板面,打湿的座椅板面先经过吸水单元吸收大量水分,再经过干燥单元的加热装置进行加热干燥,同时,通风口提供风,可进一步风干履带使板面进一步干燥,先吸水再风干有利于风干效率,采用刮水器能够挤去海绵轴上的水分以便可持续使用。本技术的防雨座椅装置应用循环更新原理,对座椅进行风干转换等流水线一次完成干燥处理,实现可持续干燥的板面的功能,结构简单。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防雨座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吸水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驱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遮雨檐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履带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如图1-6所示,为本技术的公交站台防雨座椅装置,其包括前侧板、后侧板、下侧板、遮雨檐2、履带单元、吸水单元、驱动单元和干燥单元,履带单元、吸水单元、驱动单元和干燥单元均设于由前侧板、后侧板、下侧板和遮雨檐2形成的包围空间内;履带单元包括履带6和多个转轴,履带依次套设于多个转轴上且由转轴带动履带循环运转,履带的上端部分外露于包围空间上方,每个转轴的两端均通过轴承连接于前侧板和后侧板上;吸水单元包括两端通过轴承连接在前侧板和后侧板上的第一转轴13、固定套设于第一转轴13上的吸水辊11和设于吸水辊11下方的刮水器14,所述吸水单元设于履带单元下方,履带运转下行过程中吸水辊11与履带表面接触;驱动单元用于驱动履带单元的多个转轴7和吸水单元的第一转轴13转动,干燥单元设于履带运转方向上吸水单元的下游,用于对吸水后的履带进行干燥处理,履带单元上端部分的履带下行依次经过吸水单元和干燥单元后返回至原处。进一步地,所述履带单元包括第二转轴71、第三转轴72、第四转轴73和第五转轴74,第二转轴71和第三转轴7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前侧板和后侧板上部,第四转轴73两端连接在前侧板和后侧板中部且设于第一转轴13下游一侧,第五转轴74两端连接在前侧板和后侧板下部,履带依次绕过第二转轴71、第四转轴73、第五转轴74和第三转轴72实现循环运转。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单元包括固接于第二转轴71一端的第一皮带盘321、固接于第三转轴72一端的第二皮带盘322、位于第一皮带盘321和第二皮带盘322之间并和第一皮带盘321和第二皮带盘322接触的第三皮带盘323、固接于第一转轴13一端的第四皮带盘324,第一皮带盘321和第二皮带盘322通过第一皮带311相连,第三皮带盘323和第四皮带盘324通过第二皮带312相连,第三皮带盘323与电机8的输出轴相连。进一步地,所述干燥单元包括加热装置9,所述加热装置9设于第一转轴13与第四转轴73之间、履带下方的下侧板上。进一步地,所述遮雨檐2后侧边上开设有通风口5,遮雨檐2和可防雨的通风口5通过螺丝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吸水辊优选为海绵辊。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设置于遮雨檐2内的控制板开关24。其中图4是遮雨檐2的结构示意。图5是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6是履带单元的结构示意。上述各转轴优选为钢轴,皮带盘优选为钢铁皮带盘,皮带优选为橡胶皮带。本技术的公交站台防雨座椅装置组成完整以后该装置可根据自己特殊的性质在中雨雪天气或刚过雨雪天气为等车的人们提供干净、干燥的座椅,可有效的减轻人们在这种天气的劳累。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公交站台防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侧板、后侧板、下侧板、遮雨檐(2)、履带单元、吸水单元、驱动单元和干燥单元,所述履带单元、吸水单元、驱动单元和干燥单元均设于由前侧板、后侧板、下侧板和遮雨檐(2)形成的包围空间内;履带单元包括履带和多个转轴,履带依次套设于多个转轴上且由转轴带动履带循环运转,履带的上端部分外露于包围空间上方,每个转轴的两端连接于前侧板和后侧板上;吸水单元包括两端连接在前侧板和后侧板上的第一转轴(13)、固定套设于第一转轴(13)上的吸水辊(11)和设于吸水辊(11)下方的刮水器(4),所述吸水单元设于履带单元下方,履带运转下行过程中吸水辊(11)与履带表面接触;驱动单元用于驱动履带单元的多个转轴和吸水单元的第一转轴(13)转动,干燥单元设于履带运转方向上吸水单元的下游,用于对吸水后的履带进行干燥处理,履带单元上端部分的履带下行依次经过吸水单元和干燥单元后返回至原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公交站台防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侧板、后侧板、下侧板、遮雨檐(2)、履带单元、吸水单元、驱动单元和干燥单元,所述履带单元、吸水单元、驱动单元和干燥单元均设于由前侧板、后侧板、下侧板和遮雨檐(2)形成的包围空间内;履带单元包括履带和多个转轴,履带依次套设于多个转轴上且由转轴带动履带循环运转,履带的上端部分外露于包围空间上方,每个转轴的两端连接于前侧板和后侧板上;吸水单元包括两端连接在前侧板和后侧板上的第一转轴(13)、固定套设于第一转轴(13)上的吸水辊(11)和设于吸水辊(11)下方的刮水器(4),所述吸水单元设于履带单元下方,履带运转下行过程中吸水辊(11)与履带表面接触;驱动单元用于驱动履带单元的多个转轴和吸水单元的第一转轴(13)转动,干燥单元设于履带运转方向上吸水单元的下游,用于对吸水后的履带进行干燥处理,履带单元上端部分的履带下行依次经过吸水单元和干燥单元后返回至原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交站台防雨座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单元的多个转轴包括第二转轴(71)、第三转轴(72)、第四转轴(73)和第五转轴(74),第二转轴(71)和第三转轴(7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前侧板和后侧板上部,第四转轴(73)两端连接在前侧板和后侧板中部且设于第一转轴(13)下游,第五转轴(74)两端连接在前侧板和后侧板下部,履带依次绕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鄂家南张云玲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